黄鹰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江西省提出了“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的十六字方针。抚州市提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全面建成小康新抚州”的发展目标。由此看来,坚持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美丽江西的“抚州样板”的重要路径。
生态文明标志着人类发展史迈向一个新阶段,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前提下,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永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不能称之为生态文明,因为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工业文明不能称之为生态文明,因为传统工业依赖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理念相悖。本文结合实际对抚州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进而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两方面提出对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抚州是江西的缩影,具有的优势在全省具有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在全省具有典型性,提出的对策对全省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市是抚州发展目标之一。要实现这项目标,就必须认识到当前全市在生态环境、产业结构、政策等方面具有的生态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巩固和提升优势。
(一)生态环境优势
全市绿色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势显著。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54%,高于全省森林覆盖率63.1%。另外,标准排名研究院以291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得出在2015年中国大陆城市“氧吧”50强的城市中,抚州位居第一。2016年,全市PM2.5、PM10均值和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占比均居全省前列。全市22个水质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黎川县、南丰县、资溪县、广昌县、宜黄县成功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抚州市还被评为全国健康城市,并入选“2016最美中国榜”。
(二)产业结构优势
全市的产业结构优势表现在工业贡献不大、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由于资源利用方式、资源依赖程度和产业对GDP贡献大小不同,传统工业、服务业对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同,前者更容易显现、破坏程度更大。通过横向比较,2015年度全市工业增加值为449.90亿元,全省为6918.00亿元,平均值为628.91亿元;2016年度全市工业增加值为484.41亿元,全省为7803.60亿元,平均值为709.42亿元,结论是抚州工业发展水平与全省其他工业强市有一定差距。通过纵向比较(详见表1),结论为全市第二产业比重、工业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
表1 摇抚州市2011-2016年度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数据
(三)政策支撑优势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抚州享有从中央到省级多项政策机遇。从中央层面看,江西是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地区、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这些政策给江西绿色发展创造了先行先试条件。从省级层面看,2017年10月,江西出台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而抚州是全省唯一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市。从地市级层面看,全市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与生态两大优势,用新发展理念谋划抚州发展,用生态文明建设统领抚州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抚州发展的重头戏。
与周边地区相比,抚州在生态上的比较优势并不显著,因此,只有找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才能对症下药,补齐短板,提升优势。
(一)绿色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指导着具体的行动。政府、企业、公民等各类主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揭示了其对绿色思想的认识不到位,表现在:1.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转变不及时、不到位。仍然追求唯GDP的政绩观,甚至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究其原因是生态环境指标在地方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分值与权重不高、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等。2.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不够。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益,管理者缺乏绿色生产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都未考虑绿色理念植入问题。究其原因是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其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远远小于其获得的短期经济利益,暴露出政府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执行力度与监管力度不够。3.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导向有待强化。一方面,以资源浪费严重为特征的不健康、不文明生活方式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全社会尚未形成崇尚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而绿色消费直接影响绿色生产。购买皮草、食用野生动物等消费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景区甚至开发诸如骑大象、观动物表演等特殊旅游产品,这种特殊性在于动物需忍受人类的虐待行为。这类现象的发生,根源在于市场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折射出政府宣传与教育力度不够、公民的自觉性不强。
(二)绿色产业体系尚未构建
作为欠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市,发展不足仍是抚州最大市情,这种外部经济环境直接制约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全市农业、工业、服务业绿色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1.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限制了农业绿色发展。表现在:因农业化肥、地膜等的使用引起农业面临污染、未经处理的养殖污水带来的污染较为严重;农产品产业链短且狭窄,研发环节较为薄弱,种植环节智能化、信息化、循环化水平不高,精深加工的农产品比重较小,营销环节的品牌建设有待加强等;农业与其他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不够。2.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阻碍了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表现在:工业企业治理污染的相关设备投入不足;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严格把控对环境和生态产生污染的工业企业准入门槛;政府和企业在科技研发上支持力度不够,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不足,产学研协同发展有待加强。3.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以生态旅游为例,抚州具有较多的自然资源,但生态旅游给全市经济的贡献不大,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有:绿色、古色、红色资源挖掘不够;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不完善;景点之间没有形成联动,各自为政;旅游业态不丰富;旅游人才缺乏等。
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品牌、最大的优势,而抚州的希望也在生态、潜力也在生态。立足生态优势,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两方面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抚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在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认识到:1.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等基本元素组成绿水青山,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完整性。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做法完全背离了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只有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对资源进行保护,坚持合理利用、物尽其用原则,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才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
要让利益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1.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促使领导干部尽快转变思想;倡导使用新能源,鼓励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环境评估上,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2.企业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将绿色理念植入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3.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校阵地作用,将生态文明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从娃娃抓起;要发挥家庭特殊教育场所的作用,一代做给一代看;公民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全社会崇尚绿色的良好风气,如践行光盘行动、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产品、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等习惯、减少空调等对大气污染的设备使用。
(二)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提升抚州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经济总量与经济质量齐头并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坚持“生态+”发展理念,推进一二三产业的绿色发展,做到“三个着力”。1.着力提升现代农业绿色水平。控制农业污染,倡导绿色种植、生态养殖,探索农业共生种养殖模式,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等使用;纵向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加强产业链前端的研发环节,提升农业种植环节的智能化、信息化、科技化水平,并将地方企业品牌建设作为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点;横向拓宽农产品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农村环境整治与绿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2.着力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发展。让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工业发展,政府要加大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严把关,引进工业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环境有影响的工业企业采取关、停动作;优先发展节能环保工业产业,如发展电子爆竹产业替代传统烟花爆竹产业;企业要自觉加大治污设备的投入。3.着力壮大现代服务业的绿色发展。深入挖掘资源,将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中医药、健康养生、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以旅游业为例,要深度挖掘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品牌资源等,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精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形成联动,丰富旅游业态,如推动文昌里历史街区生态文化旅游与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临川温泉小镇旅游与生态康体产业的发展、推动南丰桔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生态农业旅游与桔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壮大旅游人才队伍等。
总而言之,江西11个地级市具有一定的生态优势,在全力攻坚生态文明建设上,省会南昌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领先其他地市的“一个领先”目标、宜春提出在未来五年内建成全省生态建设示范区等。因此,从绿色理念、产业体系两方面探索实施路径,不仅对提升抚州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针对性,而且对提升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和推广作用。
[1]张翔等.生态文明旅游定义及其产业化[J].生态经济,2016,(6).
[2]荣开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学习论坛,2017,(1).
[3]徐晓航.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1).
[4]黄小平,廖军凯.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现状与路径[J].价格月刊,2016,(12).
[5]李常官.生态文明建设应着力纠正三个误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