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虎滋
(新疆博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833400)
博州是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每年棉花种植面积近9万~10万hm2(135万~150万亩),占博州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近50%,在博州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棉花品质已达不到棉纺企业加工需求,棉花产业既有量的过剩,又有产业链条上各环节存在供给侧问题。博州通过供给侧改革实践使产业链条各环节结成命运共同体,提高棉花品质,实现棉花优质优价,使种植户、轧花企业和棉纺企业达到多赢的目标,保障博州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7年博州落实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面积 2.1 万 hm2(32 万亩),其中博乐市 6 000 hm2(9万亩)、精河县1.5万hm2(23万亩)。轧花企业与合作社、种植大户签订种植协议,涉及7个乡镇、20个村队、15个合作社、推广品种9个,确定棉花供给侧示范点15个。6家收购企业参与,采取单一棉花品种进行统一种植、管理、销售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
1.2.1强化组织领导,推进落实供给侧目标任务。成立了州(县市)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导小组,博乐市、精河县农业局召集参试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参加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工作协调会,通过多次观摩、座谈交流,制定博州棉花供给侧试点方案。广泛利用电视和广播、板报、科技赶集多种形式,开展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宣传工作,并通过口口相传、田间地头讲解等方式,为植棉户答疑解惑。
1.2.2统一品种,提升棉花品质。加大高产、优质、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的筛选,结合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种业公司提供品种,按照单一品种20 hm2以上的规模进行优良品种试验示范,在全州7个乡镇场建设新陆早42号、45号、61号等近10个品种示范区600 hm2。同时参与供给侧的合作社及种植大户严格执行1个主栽品种、1~2个辅助品种的要求。打造“一社一品”“一乡一品”格局,提升棉花品质。
1.2.3加强田间培训,落实各项节本增效措施。在播种、苗期、蕾期、花铃期关键时期召开州、县、乡、村级现场会45场,培训棉农18 007余人次,有效指导棉农落实精量播种、节水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及时为广大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农民送技术、解疑惑,加强生产技术推广落实,调动农民群众依靠科学发展棉花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4加大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力度。开展机采棉不同栽培模式、打顶剂、迈舒平拌种剂试验,开展棉花腐殖酸苗期滴施、棉花双色膜试验、机采棉品种比较试验。
1.2.5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助推棉花供给侧结构改革。土地适度流转有助于培育棉花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2017全州7个乡镇、20个村队、15个合作社与6家收购企业签订协议,采取单一棉花品种进行统一种植、管理、销售等,改变了以往棉农单打一的小作坊式经营格局,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集约化经营,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1.2.6强化科技支撑,转变服务方式。试点县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新疆农科院经作所等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协议;同时全州各级农业推广部门积极做好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种植大户)的技术服务、培训工作。
1.2.7规范机采棉作业程序,提高作业质量。制定化控、采收各环节农机作业标准,强化农机合作社培训,强化农机合作社的监管,严格按照要求开展作业,农机部门和土地部门对农机合作社严格监督检查,确保作业质量。
当前博州植棉以家庭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土地面积小,不规则,不利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差。
多数棉农选衣分高、产量高、抗病性好的品种,在生产时追求高产,对棉花纤维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等品质指标不关注,造成产量虽高但收益低的问题。
当前市场上有棉花品种几十个以上,因品种混杂造成棉花品质稳定性、一致性差,质量下降;同时一个地区无机采棉当家品种,难以实现品种区域化布局。
目前,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缺少资金支持;在调动合作社农户积极性方面,仅凭企业承诺对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达到“双29”、“双30”及以上皮棉,每提高1个等级每吨皮棉加价200元,对棉农吸引力不足。
企业加工高品质棉花能力相对不足,尤其是机采棉加工品质普遍下降,企业亟需改进加工工艺技术,但多数企业缺少资金支持。
多年来,棉田未及时补充有机质,为了产量只注重施用化肥,造成大部分棉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盐渍化加重;同时残膜污染严重,不利于棉花产业供给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棉花供给侧改革需要农业、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制种企业、轧花企业、棉纺企业等多部门共同参与,政府强化引导,促进企业与合作社、各乡镇(场)、农业各部门沟通协作,不仅注重产前、产中环节,而且重视后期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最终实现棉农和企业双赢的目的。
促使棉农生产经营方式和植棉观念转变,从以前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变,棉农从过度追求产量、衣分向追求品质和产量转变,降低成本,提质增效。
从自治区层面推进品种区域审核、开展优良品种分区域招标,进行限定推广,从源头做好品质选育、区试、推广工作。
加强同新疆农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集成整合机采棉质量技术体系,研究品种、种植模式、管理、脱叶、采收等环节配套农机与农艺高度融合的机采棉技术。
多方面争取对参与棉花供给侧改革的企业给予技改项目支持,实现加工水平提升,从加工方面提升棉花品质,鼓励纺织企业、轧花企业优质优价收购优质原棉,有利于调动、引导棉农对优质棉花生产积极性。
加大棉田病虫害绿色防控、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残膜污染治理的实施力度,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保护棉田生态环境,为博州生产优质棉花和棉花产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