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一平
地处杭严上游的兰溪,是昔日衢婺之锁钥,七省通衢之地,浙西水上交通枢纽。作为货物集散地的居民,悠闲度日,喝茶成风,自是不待多言。据记载,民国17年,兰城有茶叶店9家,茶馆112家。
在这方热土上生活了几十年,兰溪四门之中,我于朱家码头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它天然可餐的秀色,而是记忆里失落的许多梦。这里不但是我梦里的童年,更是老来的牵挂。
我是在中山路小学读书长大的。中山路原来叫“前街”,1941年,为纪念孙中山总理逝世,改名为中山路。中山路小学就是原先的福建会馆“天妃宫”。学校紧挨着朱家码头。
这是一条繁华的古街。店面沿街铺排开来,短短的几百米,解放前夕就有茶叶店4家,分别名曰宏泰、开泰、三泰、复成。码头的中间,开一个很大的青石城门洞,中间是石阶踏步,通向兰江,洞口三面围着青石板护栏,洞门两旁街面十分局促、拥挤。年年春夏涨水,我们就从离码头不远,由“天妃宫”改建的小学里逃出来,爬到码头的石阶上,数大水漫到了第几级。
从前的朱家码头,远没有今天气派。它是古老的、素朴的,好似小家之碧玉,宛如姑苏一支歌。每天早晨,古城从淡淡的晨雾中醒来,倒马桶的、打招呼的、卖油条的,老人的叮嘱与婴儿的啼哭,在晨风中互撞,构成一幅浓浓的市井风情画。挑水卖水的老头踏一双黑乎乎的草鞋,一步步,沉重地在街巷石板路上踩出一溜湿漉漉的脚印,久久不干。码头两侧,街巷狭窄,民居古色古香,临街店铺紫红雕刻的花格栏杆,犹如苏词“转朱阁,低绮户”的境界,又似韦庄笔下“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市井风光。倘登码头最高处,浮桥、船舫尽在眼底,可数江上的片片归帆,看闪烁明灭的点点渔火。西南横山遥遥相对,码头正对葱茏的中洲背,绿霭如烟。
街头一隅小小的空间里,竟然设了两家茶馆,一家名“品芳”,老板胡瑞汉;一家名“荣记”,老板叫盛梅荣。再往外走几步,离码头不远的正街上,还有一家茶馆,名曰“徐元太”,老板娘名徐桂花,是个精明能干之人。此茶馆很干净,也比较宽敞,配上黍作、南北杂货各种商品,就显得十分富足、惬意了。茶馆里除了卖清茶,还卖一点芙蓉糕、萨其玛、月饼、桃酥,都装在一个大大圆圆的玻璃瓶子里,花花绿绿,十分诱人。
南侧的另一家茶馆有些脏乱,泥地面,坑洼不平,一地的烟头、火柴棍、瓜子皮。茶桌也是七大八小,摇摇晃晃,但是生意却特别好,长长木条凳子,上面经常坐得满满的,一天到晚,嘈嘈杂杂。
来茶馆的人,主要是来坐坐,听听新闻,灵灵市面,其次才是喝茶。茶馆里四门洞开,大小两条街上的热闹都看得到。坐在茶馆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挂在街面墙上的电影、戏剧预告。来吃茶的都是本地农民、市井闲人、卖柴的、卖菜的,卖小猪小鸡小狗小猫的也有。他们手里捏着长长短短的竹子烟筒,也有少数年长女人,抽铜制水烟筒的。顾主要了茶以后,便从怀里掏出一个烟杆,拿着黄表纸捻一捻,“”地吹一口气,纸捻就呼地一下着了,于是点燃烟丝,丝啦丝啦抽了起来,一连串的动作,轻松连贯,自然朴实。我放学后,有时会站在那里,呆呆地看上老半天。
茶馆里也有娱乐,有老人拉胡琴,带小女子唱民间小调的,就像电影《洪湖赤卫队》里那样。也有盲艺人背着长竹筒“夹夹蓬”唱“新闻”的。我记得一点也没听懂他在吼些什么。兰溪最出名的说书人名叫“任大头”,有时也来这里说场,但不久后就被禁止了。
1966年“文革”风暴刮起,茶馆作为封资修的腐化生活方式,首当其冲,被勒令关门。于是,朱家码头就没了茶馆店。许多习惯了坐馆的老茶客们,一时没有了去处,日常日子郁闷难言,但也只能私下嘀咕嘀咕。这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事情,但那时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革命样板戏《沙家浜》里的老板娘,也是利用茶馆搞革命,但作为普通市民,实在是有理无处说。
朱家码头的街边,后来也发展到倒卖粮票、布票、煤球票、熟食品票、烟票、糖票、肉票甚至电影票的,应有尽有,不一而足,是全城最集中的票证交易市场。市民到这里来买点票证,解决必须的生活困难,而黄牛们则依靠买卖票证,赚点薄利,养家糊口。
朱家码头大约在明初形成定名。流传在码头的传奇故事,增添了它的人文底蕴。譬如传统婺剧《龙凤锁》,老辈兰溪人大多耳熟能详。60年前,汤学楚改编成越剧。杭州越剧团首演于1956年冬,次年春浙江东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江浙沪各地越剧团常演不衰,黄梅戏、花鼓戏亦有移植。京剧、评剧、滇剧、绍剧、秦腔也都演此剧,真可谓百家戏了。老人们说,剧情就发生在朱家码头。还有一出婺剧滩簧《游龙戏凤》,又名《梅龙镇》,也是以这座码头为背景的。相传,明正德皇帝朱厚照,乘舟南巡,路经此地勾留,艳遇一位巧笑娥眉的豆腐西施。一代君王情不自禁,遗下一段风流轶事。不过,也有研究者认为,梅龙镇其实应该是兰江下游的梅城镇。至于著名京剧的《游龙戏凤》,是否从婺剧里得到过启示,笔者不得而知,还是留给专家学者们去争论考证吧。这两本戏解放后一度禁演,戏目却长期留存在了颇具怀古之心的老戏迷心中。
明武宗是历史上有名的寻欢作乐的荒唐君王,出巡江南后病亡,享寿仅31岁。上世纪90年代,此城楼作了重修,定名为正德楼,虽然有人质疑史料依据不够过硬,但借力民间传说保护古物,总是件值得肯定的好事。
斗转星移,如今,这一带已开了不少茶室,龙井、铁观音、普洱茶、咖啡、可乐等应有尽有,电子游戏,棋牌会馆,东西融合,男男女女通宵达旦,玩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