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动句的动觉属性分析*

2018-01-14 00:32:58李修江吴炳章
关键词:触觉客体主语

李修江 吴炳章 张 国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引言

什么是中动句?纵观中动句的研究文献,中外学者大都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加以限定。Achema & Shoorlemmer把这些限制性条件总结如下:[1]

(1)a.中动句中,动词的逻辑主语不能出现。

b.中动句相应的施为句的直接宾语是中动句的主语。

c.中动词是静态的、非事件性的(non-episodic)。中动句具有概称性,内容是主语指称的事物具有特定性质,或者动词指称的事件(或者动词和论元组合所指称的事件)具有特定的性质。

不过,王和玉与温宾利在考察大量中外文献后发现,[2]上述标准没有得到严格遵循。关于中动句的研究现状,他们指出,中动句既没有明确界定的定义,又没有统一的、系统的解释性理论。例如根据上述规定,(2)是中动句而(3)则不是:

(2)a.The car drives fast./Bureaucrats bribes easily./This kind of book sells easily.

b.这辆车开起来很快。/政府官僚贿赂起来很容易。/这种书买起来很快。[3](P275)

(3)a.The scissors cut metal easily./This wood carves beautiful toys./Studio B recorded well./The truck loads easily.[4]

原因在于(2)满足了(1)的要求而(3)则不然。作为工具的scissors、作为材料的wood和作为处所的studio和truck显然不是动词的受事,因而也不是直接宾语。学者们将(3)归类为中动句,只是因为它的主动形式和被动意义。显然,在没有明确界定研究对象的前提下,相关解释性理论必定缺少普遍性。

汉语中动句的研究也存在这个问题。由于宋国明认为汉语的“V起来”句对应于英语的中动句,[3](P277)研究汉语中动句的学者多将其看作中动句的充分条件(例如曹宏2004a,[5]b,[6]c,[7]2005;[8]Han 2007;[9]He 2004;[10]何晓炜、钟蓝梅2012;[11]何文忠2005等)。[12]但是,殷树林认为并非所有的“V起来”都是中动句。[13]比较:

(4)a.这首歌细听起来很美。

b.此类案件调查起来相当困难。[13]

可以发现,(4a)的“细听起来”可以替换为“听起来”,如果去掉“细听起来”或者将其移到句首(即“细听起来,这首歌很美。”),(4a)的意思不受影响。(4b)则不然。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4a)的“很美”是“这首歌”的内在属性,和“细听起来”没有关系,而(4b)的“相当困难”则是“调查此类案件”的感受,依赖于做这件事情。照此说来,(4a)不能算是中动句,而(4b)是中动句。严辰松考察汉语“V起来”的语料发现,[14]汉语没有形式和意义都和英语相对应的中动句,仅有很少的“V起来”用例和英语中动句偶然形成交集。例如:

(5)a.这种相互交织、多头控制的规定看起来非常严格,但实际执行起来漏洞很多。

b.剧团甚至考虑到企业的名称是否文化韵味十足,读起来响亮。

c.楷书写起来见效甚慢。[14]

严先生认为“V起来”的作用更像是表达效果(5a)、方式(5b)、预期或虚拟的结果(5c),而不是突显主语的内在属性或者相关事件的属性。尽管杨佑文、蔡淑美和张新华认为中动句具有范畴特征,但他们的研究并没有解决实质问题。[11]

导致上述种种歧见的原因不一而足。仔细分析学者们的分歧可以发现,他们要么关注中动句的形式特征,要么关注中动句的语义内容,但是对动词的概念内容本身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本文将在这一方面加以探讨。

二、中动词的“动作感觉”意涵

(一)感觉动词和中动词的类比关联

在和中动句相应的施为句中,动词具有及物性,表征的是行为事件。在中动句中,动词的概念结构不同于施为句,例如,中动句中动词的及物性被压制。[15]不过语料表明,中动词的句法行为和感觉动词的句法行为颇具相似性:

(6)a.The best of all is that the Altima Hybridfeelsanddriveslike regular Altima.

b.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 Accord coupedrivessmoothly,handleswell andlooksnice.

c.The Outlanderlooksgood,soundsgood anddrivesgood.[16]

关于drive的中动词用法,学界无任何争议。我们感兴趣的是(6)中其他动词的用法,例如表示视觉的look,表示听觉的sound,表示触觉的feel。这些词和drive,sell等典型中动词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后接形容词作表语,表示主语的属性,而后者需要副词表示“开车”或者“售卖”行为的性质。但是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例如(6c)中,三个动词都选择了形容词good。汉语也有类似英语的现象:

(7)a.收费犹如“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14]

b.这只烟盒摸起来很细腻。

c.压缩饼干带起来方便,吃着也不费事。[17]

感觉动词“闻”“摸”和行为动词“吃”“带”在句法行为上以及语义贡献上大致相同。如果必须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异,只能归结到“香”“臭”等属性更加内在于事物自身,而“方便”“费事”等必须依赖于动作。正如(7c)所示,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

回归到中动句的语义内容。我们发现,中动词很像感觉系动词。感觉系动词表示经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体的知识,例如,视觉感受使主体获得关于色彩的认识。借助隐喻机制,感受经验扩展到其他范畴,例如“看上去很精神/机灵/紧张/难过/得意”等。嗅觉、味觉、听觉也大致相同。和这些感觉器官相比,触觉经验比较有意思。首先,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行为不需要主体和客体的直接接触,而触觉必须借助主体的行为直接接触客体才能获得客体的认识。其次,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行为有“自主性”和“非自主性”之分,而且这一对立特征语法化程度不同。例如,英语中look和listen表示主体“有意识地”做出“看”和“听”的行为,明确地指向特定的或者非特定的对象,而see和hear不是主体的主动行为,只是被动地接受客体的物理刺激,表示感觉行为的结果,例如“看见”“听见”等。行为这种“自主性”和“非自主性”分工在嗅觉和味觉行为中,没有完成语法化,只能在语境中经过语用分工表征出来。触觉行为也没有经过语法化,因而在句法表征层面,需要语用介入。

(二)中动词和“动作源”的感觉经验

视觉、嗅觉等感觉行为中,主体不必直接接触客体就能获得客体的属性。但触觉经验必须依靠主体和客体的接触,否则就不会获得这种经验感受。例如,衣料是否柔软平滑只有用手抚摸之后才能断定。触觉的独特性给我们启示的不是触觉感觉的概念内容,而是主体获得触觉感觉的操作方式。触觉操作的概念分析表明,肢体接触客体的行为具有动作性和感觉性,因而触觉感知表征的是主体做出动作于客体并获得关于客体的经验。这一观察同样也适应其他句式,例如:

(8)a.这箱子看上去挺沉,提起来却不费劲。

b.这个篮球摸起来挺硬,拍起来发滑。

“看”是感觉动词,给主体带来的是一种感觉经验,即箱子具有“沉”的属性;“提”是主体直接施加于箱子的动作,此动作给主体带来做事情的经验,即“提箱子”具有“不费劲”的属性。语义上,这种经验等同于“容易提”或者“好提”。再如(8b),主体把手放在篮球上,篮球表面的结构特征使主体获得篮球“很硬”的感觉;用手拍球,篮球的结构特征使主体得到“发滑”的感觉。这两种感觉的性质不同,但都是主体用身体直接接触客体获得的。就主体获取的关于客体的知识而言,通过眼睛感知对象和通过肢体感知对象,在本质上没什么不同。但获得知识的方式有所不同,触觉感受须伴随主体实施接触客体的动作。凡是动作所及的客体,都能使主体获得感受。例如,“走路”是主体的运动事件,主体实施“走”的行为导致自身空间位置的变化,另一方面,“走”是发生在路上的行为,必定伴随脚接触地面的行为,因此主体可感知到“路”的属性。这一感觉经验可以隐喻性扩展。请比较:

(9)a.淘宝这条路走起来好坎坷。

b.可能就是因为你既不在身边陪伴,又不在终点等候,所以这条路显的[得]这么长,走起来特别累。

“走”是自动词,而在中动句中,“走”不仅是表征主体自身的运动,还表征身体对场所“淘宝这条路”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走”获得及物性解读,也即“走”从walk变成了walk-on。虽然“淘宝这条路”并非运动事件的非核心参与者,但是概念图式的转换使其获得受事的地位,即主体通过walk-on对“淘宝这条路”产生影响。由于运动事件的“走”(walk)和行为事件的“走”(walk-on)的差异在于注意焦点的转移,[注]我们按照Langacker[18](2004:333)认知语法的分析方法,“在淘宝这条路上走”是不及物动词图式,其中“淘宝这条路”是背景信息,而“走淘宝这条路”则是及物动词图式,其中,主语是主焦点(primary focus),“淘宝这条路”被前景化(foreground)成为宾语,因而是次焦点(secondary focus)。中动句中,注意焦点从施事主语注意到受事宾语,受事宾语得以凸显成为句法主语。焦点转移后,施事主语退隐到注意范围(attention scope)之外,因而不能再句法层次表征出来。[18](P333)但概念内容不可分割,“好坎坷”依然是运动事件的属性。(9b)包含两个类似但意义概念结构不同的结构:

(10)a.这条路显得这么长。

b.这条路走起来特别累。

“这条路显得长”未必真长,只是心理感觉,但本质上也和主体的视觉有关。(10b)中的感觉则明显地和主体的动作有关:“路”的性质使得主体难以对其实施walk-on的行为,因此,(10b)相当于“走起来,这条路特别累人”。其中,“走起来”是获取道路“特别累人”属性的认识模态。“特别累人”就是一种“动作源”感觉经验。

三、动词和动觉模态

如前所述,自主行为和非自主行为的对立导致不同的概念结构。自主性感知行为指向客体,因此客体呈现出相对于该感知行为的特设(ad hoc)属性。例如,我们看(look at)某个对象而且能看见(see)这个对象,那么这个对象就是“可以的看见的”(visible)。反过来说,一个对象具有visible的属性,必然是看(look at)的结果,因此,相对于看(look)而言,被看的对象只能是“可以看的”(look-at-able),“可以看的”逻辑上蕴含了visible的属性。客体的其他属性都是在visible属性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个人“看上去很健康”“看着很老实”“细看起来很有气质”等等,这些属性,与其说是内在于客体的性质,倒不如说是客体通过主体“看”的行为反映出来的。中动结构允准的动词都是具有意愿特征和及物能力,概念基础是“力动力学”(force dynamics)图式。[19]正常的力传导方向是从施事到受事。逻辑上讲,施事发力的同时,也受到受事反作用力的影响,而中动结构就“致使”(causation)概念图式。这种关系说明一个简单但又重要的道理:

(11)主体S的自主性行为V施加于客体O,客体O被动地响应主体行为V,使得S知觉O具有属性V-able。

因为客体具有V-able的属性是主体从实施行为V获得的,那么V便是他获得该认识的“手段”或者“媒介”。从认知机制看,以V为媒介和客体互动并获得的关于客体的知识,意味着行为是信息来源,此类行为可以看作是行为事件属性的实据(evidence)。鉴于实据和认识之间的密切关系,施为行为可以解释为认识来源。[20](P184)[21]如果一个客体具有V-able的属性,那么它就能使得自身接受动作V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动词具有认识模态(epistemic modality)的意义成分,表示某特定假设性情形能否发生的可能性。[22]本文将此类通过施为行为来获取关于行为事件属性的认识模式叫做“动觉”模态。中动句中,所谓的假设性情形便是相应的施为句SVO,这一情形能否发生决定于O是否具有潜能使得V能够施加于O。

如果上述分析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下述推论:中动句表征的是客体具有源于动作行为的感觉属性V-able,即客体具有使得动作事件V发生的潜能。客体的V-able属性是客体特设属性,如同经由视听闻等感觉获得客体具有某种属性一样。

中动句中,动词V连同“起来”“上去”等成为动觉模态量词,限定中动句的命题内容。如果命题SP是由动觉模态“V起来”获得的知识,那么就可以表示为“V起来,SP”或者“SV起来P”,例如:

(12)a.看上去,这个菜不难做。/这个菜看上去不难做。

b.闻起来,这个菜很好吃。/这个菜闻起来很好吃。

表示动觉模态的“V起来”在信息结构上可以起到设定或者限定话题的功能。视听闻等感觉动词的动作感很弱,而触觉动词feel的动作感很强。这种既有感觉又有动作的行为方式,使得触觉成为以肢体动作为实据的感觉通道。和感觉动词不同的是,施为句的动作必须通过客体显现,因而,动觉模态中,命题内容是行为事件而不是客体具有特定属性。

接下来,我们从行为心理学视角分析上述主张的合理性,否则这一主张难免武断。

四、示能性和“动作源”感觉

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主体和客体互动经验的概念化。按照Lakoff & Johnson的说法,[23]概念是通过具身(embodiment),尤其是感觉和肌肉运动能力获得的。在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一个中心环节就是提取行为所指对象或者环境的示能性(affordance)。示能性是著名的知觉心理学家Gibson自创词汇,[24]指的是寄寓在主-客体动作关系中的属性。这种特性是潜藏于客体或者主体行为环境中、并且使得主体能够实施特定行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可以客观测量、但独立于主体认识能力之外、恒定地存在于主体的行动中。虽然示能性存在于主体的行为环境中,或者行动涉及的对象中,但他只提取与其行为意向有关的示能性。[25]由于交际意向具有语境关联性,所以行为环境的示能性也具有语境关联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示能性是一种特设属性。

客体或行为环境的示能性预设在主体的行为选择中,而主体的行为决策也是客体具备示能性的结果。[注]此处的表述是“循环性因果解释”:主体选择的行为因为客体具有使得该行为发生的示能性;反之,客体具有使得该行为发生的示能性是因为主体选择了该行为。这种“循环论证”是解释人类行为模式的基本逻辑(宾默尔2003:202)。[26](P202)例如:

(13)快递员骑电动车进了小区的边门,从车上拿下包裹交给客户。

简单说,(10)的行动主体是快递员,他的四个行为分别是“骑电动车”“进小区边门”“取包裹”和“把包裹交给客户”。电动车的特性,例如物理结构、几何形态、人体动力学特征、工程力学特征、工作状态等使得快递员能够实施“骑车”行为,这些都是电动车的示能性,而车身喷漆的种类及颜色等则与此行为没有关系。因为“骑车”是快递员的意向性行为,他只是提取与“骑”有关的示能性。快递员能够进入小区门,是因为小区门具有足够的示能性,例如足够宽、路面足够硬、无障碍物等。快递员拿包裹则是包裹的体积、形状、重量等示能性使然。对应上述行为的种种示能性可以分别概括为:电动车的“可骑性”、小区门的“可通过性”、包裹的“可拿性”。由于示能性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行为关系中,主体的行为和客体的示能性之间就构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理据关系。

客体的示能性是客体的“动作源”属性。虽然寄寓在主体动作和客体的关系中,示能性必须经过主体的动作凸显出来。主体能够对客体实施某种行为的经验,使主体获得客体具有接受动作影响的属性,这可以看作是客体的“动作源”属性。例如(13)所示,行为事件“骑电动车”中,主体选择“骑”电动车的理由是电动车提供的“可骑性”;反过来,主体“骑电动车”这一事实表明电动车具有“可骑性”,使“骑车”事件能够发生。同样,门的“可通过性”、包裹的“可拿性”也是各自的“动作源”属性。

五、示能性提取和中动句生成

行为主体对示能性的提取决定于主体的行为意向。根据意向性理论,行为是意向归属的结果,特定意向归属需要一些背景条件,这些条件构成了意向的网络结构。[27]例如,我们要做出“举手”的行为,前景化的意向是“我要举起手”,而背景条件则是一组有意识的、或者下意识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基础条件,如肌肉的正常收缩、骨骼的协调运动等。主体的意向性完美地体现在中动句的“施事性”条件中。根据Achema & Shoorlemmer,[1]中动句必须满足一些限制性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施事性”条件:中动句的逻辑主语必须是施事。典型的施事当然是具有生命性的并且具有自主意愿的主体。

典型的施为句的概念内容是致使事件,有自主意愿能力的主体对客体施加一个力,对客体产生影响,客体受此影响发生实在的或者可能的改变。实施该行为的基础条件是该客体必须具有接受主体行为的示能性。如前所述,行为环境中有丰富的示能性。对于特定的主体和客体行为关系而言,示能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22]如果客体的示能性能够对主体行为的发生提供支持,或者能够促成行为事件的发生,就是积极的示能性;反之,则是消极的示能性。当然,客体也可以不具备支持主体行为的示能性。在概念内容中,示能性的“质”和“量”范畴典型标记就是汉语的“难易”范畴,如“(不)好V”、“(不)难V”。英语否定形式的中动句中,not的作用就是提示客体不具有支持动词动作V发生的可能性。

主体实施行为V就可以看作是对客体O是否能承受V的能力的“感知”。客体O承受了行为V则表明O具有V-able的属性,这种概念结构可以表征为“O[被感知为]可(好)V”。其中,方括号表示语言表达式中没有显现出来的概念内容。这样,我们就发现了中动句和感觉系动词结构之间的概念关联。例如:

(14)a.我们洗这件衣服。/这衣服可以(好)洗。

b.我们洗这件衣服。/这衣服难(不好)洗。

(15)a.We sell these books.

b.These books are sell-able.

c.These books sell well.

(16)a.We sell these books to foreign tourists.

b.These books are sell-able to foreign tourists.

c.These books sell to foreign tourists.

(17)a.The cashier cannot scan this item.

b.This item is not scan-able.

c.This item does not scan.

分析(14)可以发现,“洗衣服”有两层意义:“洗衣服”是手段,“去掉污垢”是目标。因此“洗衣服”的概念结构中,“衣服”接受“洗”的影响,结果是“衣服”发生状态变化(变干净)。无论哪一层意义,动作“洗”提取的是衣服的示能性,即其“可洗性”。同样的方式分析(15)-(16)可以发现,只要书具有“可卖性”,这本书就可以卖给非特定的人(15c),也可以卖给特定的人(16c)。

(17)的情形和(15)或者(16)不同,这里动作提取的消极的“示能性”。动词scan并不能导致商品发生什么变化,但这和商品能不能接受scan没有关系。只要商品的条形码足够清晰,或者没有污损,就能接受scan,否则就不能。(17)恰巧就是后者,即商品的示能性不支持scan。

上述分析表明,施为句表征的是主体对客体的影响,而中动句表征的是客体接受动词动作影响的示能性。这是因为中动词是在语境中提取主语事物的“动作源”感觉属性,而且这一属性具有特设性。对于中动词V提示的具体行为而言,客体需要具有接受V的示能性,因而“可(好)V”便成为客体的属性。由于这种操作是对命题的动觉模态归属,“动作源”属性和动作的主体无关,和发生动作的时间无关,只和动作及客体自身有关。

六、结束语

经过对中动句“动作感觉”属性的分析,本文认为中动词的作用是突显主语事物具有接受动词影响的属性。基于这一发现,本文提出了中动句是主语“动觉属性”表征的假设。基本观点是,主语之所以能够受动作的影响,是因为它具有相应的“动作源”属性。客体的“动作源”属性来自随附在主体和客体(即主语)的动作关系中的示能性。在概念系统中,“动作源”属性的图式是V-able或者“好V”“难V”。中动句成句涉及客体示能性提取,这一过程是主体的意向行为,因此“动作源”属性是客体的特设属性。动词对客体“动作源”属性具有限定作用,这表明提取客体示能性的操作具有认识模态归属特征。

猜你喜欢
触觉客体主语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海外星云(2021年6期)2021-10-14 07:20:42
食的触觉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0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20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为何抚摸能安慰人和动物
盘点高考中的特殊句式(二)
青苹果(2014年2期)2014-04-29 20:31:27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