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社区公共建筑改造为养老建筑的设计探讨

2018-01-13 02:59
中国勘察设计 2018年8期
关键词:识别性公共建筑入口

目前,利用既有社区公共建筑改造为养老设施,是我国城市社区实现对利用率不高的闲置建筑的功能置换和再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节约用地的同时又可节省建设成本。但是,改造为养老设施如何植根于社区、如何创造符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建筑环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既有社区公共建筑改造为养老建筑的设计策略

建筑空间环境应增强归属感、创造邻里感

(1)应创造可识别性、多层次的外部环境空间。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对环境的适应力减退、依赖性增强,环境的可识别性对老人来讲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既有社区公共建筑改造应植根于社区环境。室外环境通过室外场地设计、景观设计、颜色、细部设计如小品、雕塑、铺地形式等,达到可识别性,同时又创造庭院、广场、中心绿地、屋顶花园等公共性、半公共性、半私密性和私密性等多层次的空间体系,满足老人不同的需求。其次,改造后的建筑形象应作为社区环境的一部分,融入到社区大环境中,通过建筑色彩、材质、构造等多种方式,使建筑形象与周围社区环境融为一体。以西城区金融街老龄公寓为例。该公寓设置了舒适的地面庭院空间、屋顶花园,建筑入口采用四合院建筑的月亮门形式,满足不同老人需求的同时,起到识别性的作用,又能让老人们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图1)

(2)创造多种类型的室内交往、活动空间。老年人退休后,主要活动由社会转移到家庭。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打破了老年人原有的心里平衡,需要通过群体活动,重新得到社会认可。同时,老年人比较怕寂寞,喜欢把自己融合于群体和社会中,通过群体活动或交往,获得归属感。应创造多种类型的室内交往空间,餐厅、活动室等设计为开敞空间,利于老人们随时融入活动中。老人身体活动能力下降,利用门厅、走廊的局部空间,设计小型的休闲空间,让老人随时休息的同时也能进行交流。北京西城区银龄老年公寓将餐厅空间、走廊空间在视觉上融为一体,将走廊局部区域设计为读报区,这都为老人们创造了随时休息、交流的空间。(图2、图3)

营造舒适的室内空间

随着老年人感觉机能退化及免疫系统的弱化,老年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均不断衰退,身体运动能力下降,冷热调节能力降低。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

(1)创造健康舒适的物理环境。通过良好的朝向关系,尽量南向布置,争取更多阳光,东西向注意遮阳;合理的室内空间布局,让空气能自然流通;为老年人的居住营造舒适感。

图1 庭院

图2 北京西城区金融街老龄公寓

图3 北京西城区银龄老年公寓

图4 改造前立面

图5 改造后立面

图6 室内功能区划图

图7 改造后的居住空间

(2)创造舒适的精神环境。老年人居住环境应使老人感到安全、稳定、亲切、温馨,在材料、颜色、造型设计方面,避免在视觉上有较大的冲击力。老年人怕冷畏寒,室内装修应倾向于明快的色调和温暖的触感;老年人视力下降,对色材的明暗辨别能力逐步衰退,地面高差处须通过加强色彩对比进行提示,室内墙面、顶棚宜采用反光度高的材料,提亮室内空间,在视觉上延伸空间,让老人感到敞亮,利于缓解精神压力。

(3)创造安全的室内环境。老年人运动系统退化,肢体灵活度降低,起居安全更加重要。无障碍设计是保证基础的行动安全,建筑内部造型设计尽量流畅,避免突出造型对老人造成伤害;装饰色彩图案应简洁大方,避免对老人造成视觉误差;材质选择要防滑耐磨、软硬适中,家具形式、尺度和布置方式要留有操作空间等。

既有社区公共建筑改造案例分析及其反思

以笔者参与改造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某养老中心为例,该楼为三层砖混结构,原主要功能是办公,改造为养老照料中心。此项目定位以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为主,设置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以及四人间。

建筑整体形象可识别性

此建筑为独栋建筑,建筑可识别性主要从建筑整体形象、色彩、材质、细部设计上去体现。第一,建筑整体形象延续原有建筑暖色色彩体系,留有原建筑痕迹,饰面材料采用米色仿石涂料,与周围米色住宅相呼应,给老人留有怀旧的心里感受。第二,用砖红色铝板幕墙强化入口设计,结合砖红色室外空调机采用褐色穿孔铝板,结合建筑富有古典气息的线脚,让建筑形成比较亲切温馨的建筑气质。(图4、图5)

室内空间舒适性

(1)设计比较开阔的室内居住空间。居住单元尽量布置在南侧,利用原有的6m开间,两个开间形成两个居住单元,中间设置卫生间,这样能保证部分卧室能达到3.6m的面宽,创造良好的室内通风采光空间。居住单元内部空间功能分区明确,流线顺畅,入口处为储藏空间,阅读区、睡眠区根据入住人数,尽量分开,互不干扰。居住单元内采用耐擦洗的乳胶漆顶棚和墙面,白色顶棚提升视觉空间;灰绿色的墙面让老人能够如置身室外,身心放松;仿木色塑胶底板,亲切耐磨。(图6、图7)

图8 入口平面图

图9 改造后的活动室兼餐厅平面图

图10 入口门厅改造效果图

图11 改造后餐厅效果图

养老建筑的入口是一个精神面貌的展示窗口,除了进行接待、文化展示外,入口常常是老年人聊天、停留的空间。要考虑老年人的休憩空间、互动空间,应有合理的尺度设计,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人体工学,从建筑入口空间的大小、高度,家具的尺度,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舒适性。

在改造中,将入口原有收发传达室与门厅之间的窗户改为门洞,扩大门厅空间,正对门口墙面设置了展示墙。考虑到老人休息、交流的需要,入口设置卡座和可移动座椅,方便不同老人的需求。色彩和材质上以浅绿色和橙色、仿木色等暖色系列为主,形成家庭聚会的氛围。(图8、图9)

既有建筑层高为3.2 m,走廊宽度仅为1.56m,室内空间较为局促。改造时,将餐厅兼活动室,设置在二层中间区域,面向走廊一侧为半开敞设计,同时设置了护士台,利用既有建筑夹缝空间增加了一部无机房医用电梯和一部食梯。电梯厅、护士台、走廊、餐厅相互贯通,有一定的领域感,同时在视觉上比较通透,空间感增大。护士台在餐厅与电梯厅中间,既能随时照看到用餐或活动的老人,又能观察到上下电梯人员情况。而老人在等候电梯、走廊通行时都能看到活动室的情况,能促使老人主动加入群体活动中,促进老人相互交流,利于老人身心健康。(图10、图11)

既有社区公共建筑改造反思

既有社区公共建筑改造为养老建筑,除了以上设计策略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再进行深入思考:第一,将养老设施纳入到既有社区系统中,使得养老建筑与环境形成可持续的整体;第二,建筑设计理念通过设计和技术使得建筑空间再生;应使建筑空间长期处于动态平衡中,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身体状况和审美观念的老人的需求;第三,室内装饰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从公共空间到居住空间、从尺度到色彩形成体系。

猜你喜欢
识别性公共建筑入口
高速公路入口疏堵解决方案及应用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公共建筑室内绿色环保装饰的探讨
基于新一代称重设备的入口治超劝返系统分析
浅议企业品牌设计
节能材料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探讨
秘密入口
提升沈阳特色文化及城市规划识别性发展研究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
国产汽车标志设计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