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享享王真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药材威灵仙为毛莨科植物威灵仙(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ala Pall.)或东北铁线莲(Clematis manshurica Rupr.)的干燥根和根茎,切段,生用。味辛,咸,性温,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消骨鲠的功效,主要用于风湿痹症、骨鲠咽喉等疾病。王真教授从医20余年,跟师国医大师晁恩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医术精湛,在治疗咳嗽方面有独到的经验,灵活运用威灵仙治疗咳嗽病,发挥了较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师,获益颇多,现将王师运用威灵仙治疗咳嗽病的经验作一略述,以供学习。
风咳为急迫性、挛急性咳嗽,主要症候特点为阵咳,具有突发突止、变化莫测、咽痒等特点,可表现为有痰难咳或干咳。诱因较广,如接触某些过敏源、吸入异味、说话过多、冷空气刺激、运动等均可诱发。“风为百病之长”“风者,善行而数变”“风性挛急”“风胜则动”,说明风咳的变化多端,具有易复发及痉挛性的特点。风咳表现为咽痒后阵咳,部分患者同时伴有目痒、鼻痒、皮肤瘙痒等,亦属于风咳范畴。“风胜则痒”“无风不作痒”,说明痒为特征的病因病机与风邪相关。在临证中,咳嗽具有类似特点的患者较多,运用清热化痰、敛肺止咳、温肺散寒等方法时常疗效欠佳。风咳类似于现代医学上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变应性咳嗽、感染后咳嗽、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
王师认为,风咳病因、病机及症候表现均与风相关,故治疗思路当“从风论治”,并采用“疏风宣肺、解痉止咳”之法。威灵仙可用于骨鲠咽喉的治疗,研究显示威灵仙醋浸液对鱼骨刺有一定软化作用,并能使咽部及食道平滑肌松弛[1]。还有研究证实,威灵仙可缓解支气管痉挛所致的咳嗽[2]。同时,威灵仙性辛温,善散风而驱邪外出。《本草经疏辑要》云:“威灵仙,主诸风,为十二经宣导善走之风药也。”[3]《雷公药性赋》云:“威灵仙宣风气通……散疴痒皮肤之风。”[4]说明威灵仙在祛风止痒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威灵仙具有抗组胺作用,能够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5]。因此王师在治疗风咳时,运用威灵仙,结合夹杂如寒、湿、暑、燥、热诸邪,四诊合参,取得较好的疗效。
患者张某,女,50岁,2016年11月28日初诊。主诉:干咳2周。干咳,咽痒,夜间加剧,整夜干咳,呈挛急性,咳剧时咳醒,夜间盗汗,无明显发热,无胸闷气急,肺部听诊无殊,舌偏红苔薄白,脉弦细。追问病史,患者有鼻炎病史。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咳嗽,辨证为风邪犯肺之风咳。治法:疏风宣肺、解痉止咳。处方:苏叶 10g,射干 12g,桔梗 12g,山豆根 6g,细辛 3g,望春花 12g,前胡 12g,藏青果 3g,威灵仙 12g,肺形草 15g,茜草12g,炙枇杷叶12g,炙紫菀12g,炙冬花 12g,木蝴蝶 3g,蝉衣 6g,甘草 6g,淮小麦 30g,茯苓 15g,白术12g。共7贴,每日一贴,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于2016年12月5日,患者诉夜间干咳明显好转,夜间仍有咳嗽,但无咳醒,仍有盗汗,余无所苦。原方去望春花,加生白芍20g、五味子9g、煅龙骨15g(先煎),滋阴敛汗,再服14贴。后患者再次复诊,症状基本好转。
按:患者证属风痰证,咽痒,咳嗽剧烈,咳嗽呈挛急性,干咳为主,王师在运用射干、桔梗化痰止咳,炙枇杷叶、炙紫菀、炙冬花祛痰止咳、润肺下气,肺形草、茜草清肺的同时,使用威灵仙祛风解痉,咳嗽得以明显缓解,二诊后咳嗽基本治愈。
痰瘀互结型咳嗽主要症候特点为咳嗽、咳痰、胸闷胸痛、气短气急、倦怠乏力,查体可见舌苔多腻,舌质暗或有瘀斑,胸部CT常有两肺弥漫性或散在纤维化,慢性炎症等表现。咳嗽病位在肺,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故《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肺朝百脉”。若肺失宣降,肺气逆乱,不能推动血行,久病入络,日久可出现血瘀。同时,肺居上焦,其宣发肃降和通降水道的功能是“水津四布”的重要环节,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若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水津不布,水湿内停,化生痰浊。病理产物瘀血与痰浊,进一步阻滞肺气的宣降,引起咳嗽加重、气急气短等症状。痰瘀互结型咳嗽类似于特发性肺纤维化、尘肺、肺部慢性炎症样改变等。
王师认为,痰瘀互结型咳嗽病因、病机及症候表现均与痰瘀相关,故采用“活血化瘀、顺气化痰”之法。在中药材中,“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6]。同时,十二经流注起于肺经,威灵仙在宣通手太阴肺经起着一定作用。《药性赋白话解》载:“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7]《开宝本草》记载,威灵仙“宣通五脏,去腹内冷滞,心膈痰水,久积癥瘕,痃癖气块”[8]。《本草求真》载:“威灵仙,辛咸气温,其性善走,能宣疏五脏十二经络……服此性极快利,通经达络,无处不到,诚风药中之善走者也。”[9]威灵仙,性辛温可宣通,咸能软坚散结,提示威灵仙通经散结的作用。王师运用威灵仙同时配伍桃仁、红花等活血类中药,可达到很好的通经活血效果。同时,痰为阴邪,《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草纲目》云:“威灵仙,气温,味微辛咸。辛泄气,咸泄水,故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10]同时也记载,“威灵仙治疗停痰宿饮,喘咳呕逆”[10],提示威灵仙良好的化痰作用。
患者项某,女,51岁,2015年12月24日就诊。主诉:咳嗽,咳痰,痰黄厚,量不多,偶有胸闷,乏力明显,闻到烟味时咳嗽明显,夜寐欠佳,胃纳可,舌红苔白腻,脉弦数。西医诊断为间质性肺病。处方:射干12g,桔梗12g,虎杖根15g,败酱草15g,肺形草 15g,紫草12g,茜草 12g,威灵仙 12g,藏青果 3g,穿山龙 30g,当归 15g,桃仁 10g,红花 10g,生白芍 30g,生甘草 6g,鲜芦根45g,瓜蒌皮12g,薤白 12g,炒枣仁20g,柏子仁12g。共14贴,每日一贴,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于2016年1月6日,患者诉咳嗽较前好转,咳痰减少,痰色白质粘,咽痛,无胸闷,乏力仍明显,睡眠仍欠佳,余无所苦。原方去虎杖根、败酱草、鲜芦根、薤白,加山豆根5g、苏叶10g清热利咽,制远志12g、夜交藤15g安神。后患者症状好转,一直随访治疗。
按:患者为慢性咳嗽,兼新感痰热,治法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兼顾清肺化痰,体现了《金匮要略》中“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的思想。故一诊时有新生之黄痰,予虎杖根、败酱草、鲜芦根清肺化痰,待二诊黄痰转为白粘痰后,继续治疗痼疾,予威灵仙配伍桃仁、红花通经散结,配伍瓜蒌皮化痰,患者咳嗽、气急症状明显好转,症状得以较好控制。
《本草纲目》指出:“威灵仙……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损真气,气弱者亦不可久服。”[10]马书太[11]研究表明,威灵仙在规范剂量下(按成人常用最高剂量18g/d折算)短时间(不超过13周)使用对大鼠是安全的,无明显肾功能和肾结构改变,大剂量长时间应用则可引起大鼠肾脏形态结构改变。威灵仙含有有毒成分白头翁素,临床过量服用或大剂量长时间外敷均可引起中毒症状。外用过量可引起皮肤发泡溃烂及过敏性皮炎,内服过量则可有口腔灼热、肿痛、腹痛或剧烈腹泻、呼吸困难、瞳孔变大,严重者可导致死亡[12]。王师认为咳嗽病的治疗,起效较快,病程宜短。在运用威灵仙治疗急性、亚急性咳嗽时,中病即止,对于慢性咳嗽,十去其八,即需调整用药,避免长时间使用。王师在临床上使用威灵仙剂量一般为9~12g,尚未发现不良反应案例。
威灵仙属祛风湿药,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雷公药性赋》谓:“其用有四:推腹中新旧之滞,消胸中痰唾之痞,散疴痒皮肤之风,利冷痛腰膝之气。”[4]王师根据中医理论及中药的性味归经理论,并结合临床经验和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探索出威灵仙治疗咳嗽病的经验。在治疗风咳时,威灵仙解痉止咳,可缓解痉挛性咳嗽;在治疗痰瘀互结型咳嗽时,威灵仙通经活血,化痰散结,对久咳、顽咳有较好的疗效。王师认为威灵仙为临床常用药,虽有一定毒性,但是临床应用中病即止,仍然是安全的。即便是气血虚弱的患者,治疗时配伍白术、党参等健脾类药物,也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王师临床重视辨证论治,指出治疗应因时、因地、因人、因证而变。患者咳嗽日久,证型易随患者体质发生改变,出现“从化”现象,因而需在治疗上随证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