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莉娜,宋 亮*,刘志安,张正培,李甦雁
(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眼科,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江苏 徐州 221000)
眼科学是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其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眼科学较其他临床学科相对独立和专业,其教学既有临床学科的一般特点,又有特殊性。为了适应新时代眼科学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当前教学存在的评价形式单一、技能评价非量化、教学工作弱化等问题,我们在眼科学实践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教学法,探索适合本院实际的眼科学形成性评价教学体系,优化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推动多种教学法互补,促进学生提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品质,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效率。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FA)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斯克里文1967年论及课程改革时第一次提出的,他指出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信息反馈,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1]。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即提高学生的水平,否则不能成为“形成性”评价。另一位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形成性练习方式进行,注重对研究过程的测试,以使学生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属于“前瞻式”评价。它更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较总结性评价而言,其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合理、科学、全面。
综合国内外医学院校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和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这个评价贯穿课程始终,它是发展的、反馈的——它既关注学生主观状态,也兼顾客观考核,可以是量化的成绩,也可以是主观的评语——评价考核结果首先反馈给授课教师以进一步指导教学,有助于教学相长,但最终都要落实为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2]。为了将形成性评价与我院眼科学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由学科带头人挂帅,组建以高职称、高学历医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主任、教授讲理论课,临床经验丰富的中级职称医生参与实践教学;以医疗组为基础组建教学组,形成以主任医师、教授为教学核心,主治医师、讲师为主体,住院医师、助教参与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由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导师,按照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逐步培训,指导其建立自己的教学理念,制作、积累教学材料,全面提高其教学素养和教学技巧;通过集体备课、试讲、各项教学比赛、知识竞赛、示范观摩、常规听课、专家督导、专业英语学习等形式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医道崇高,医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都诠释着这一点;医路漫漫,只有不断进取者才能勇攀高峰;医学精深,博学、精研、笃行、创新是医者至高的品质。我们把这种理念写入教学大纲,作为整个教学团队的精神追求和行动指南,在教育教学和医疗活动中努力宣扬和践行,塑造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师德师风,言传身教,让同学们充分体认自己的职业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好学乐学。
少而精原则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它体现了数量和质量的对立统一,尤其适用于眼科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实际。眼科学教学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注重临床能力、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眼科疾病、眼视光学诊疗研究的专门人才。
基于此定位,我们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切实厘清课程内容,构建标准化课程体系,做到基本知识系统化,常见疾病体系模块化,使课堂教学纲目清楚,重点突出。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方式从死记硬背、孤立的观点转化为联系的观点,将新知识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其融会解剖学等基础学科、其他临床学科及眼科学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
着眼于形成性评价的可操作性,使课程内容在评价过程中便于落实要点、量化考核,我们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强化重点疾病模块,给每一个考核点确定教学标准。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每一章节重点讲授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如“晶状体病”部分着重讲解“老年性白内障”,其他疾病则安排学生在课外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查阅书刊文献资料,撰写综述来学习。这样学生既能将重点疾病学通、学透,精益求精,也达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课时内,帮助学生构建眼科学的知识框架。
健全的教学制度是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完善有序的制度,可以帮助教师克服繁重的临床工作的牵绊,使教学工作合理、高效、高质地完成。
健全的教学制度包括管理体系、职责制度、教学规范和考核奖惩。良好的管理体系使教育教学犹如精密的仪器,每个环节都流畅有序;教学任务下达后,教学团队指令畅通,各司其职,用制度推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合理、详尽的职责制度使参与教育教学的每位师生各明其责,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教学组长、主讲教师都能有序工作,受业学生也能知所行止。而教学规范使教育教学的每个步骤都有法可依、便于考核,从教案的规范化、集体备课的要求到课堂内容、课堂效果及学生满意度调查。考核形式可采取定期听课、组间评议、问卷调查、授课及教案竞赛等,考核结果直接与教师授课安排、年终考评及职称晋升挂钩。实践证明,依靠健全的教学制度,近几年的教学任务都能够圆满完成,未出现任何教学事故及差错。
教学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备课笔记、课件、讲稿、教学录像、图片、动画、实践教学的相关材料等用以授课的资料,也包括教学进度、集体备课记录、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检查材料、试卷相关材料、教学论文、教学会议材料等其他教学活动相关和衍生的资料。教学资源的积累有赖于课程整体的良好运作,每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新的经验教训、素材资料都可以纳入,通过分享、交流、共用,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库。
近年来,教育界针对以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法所存在的问题,引进了包括CBL、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TBL(team based learning)在内的多种教学法,这些方法多有交叉重合的部分[3],因此,我们综合各家之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构建以CBL为核心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形成了案例、小组化、形成性评价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医疗活动中的每一位病人都是一个案例,这是临床医学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拣选经典眼科案例,尤其注重案例的系统性、典型性、实用性,使之尽可能地契合教材和大纲要求,以点带面,引导一组相关性疾病的掌握。教师集体备课时先行演练案例教学过程,力求模拟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完善案例内容,落实每一条引导问题,合理安排基础知识、资料收集、案例讨论、疾病诊疗的时间,强化案例的教学可行性,实现“高效课堂教学,适度课外延伸”。
实行小组化教学,每组4~6人,由一位教师讲授该组的全部实践课程,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增进教师对组内每位同学的了解,有利于形成性评价、反馈和改进。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的始终,从基础知识准备、案例任务落实,到授课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对案例、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甚至对形成性评价本身的评价,以及反馈后的改进、再评价、再反馈,都是评价和改进的对象。
临床医学是实践的科学,因此实践教学尤为重要,可以弥补理论教学人数多、互动少、学生参与少、实践性不足的问题[2]。临床实践不单是基本技能的练习,还包括医疗活动的每个环节,案例教学和形成性评价要尽可能地涵盖这些环节。
课前完成学生分组,选举组长,由组长协助教师推进教学;案例(包括基础知识要求、引导问题)及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安排及教学标准量化表)发放给学生,组内讨论分工,并填写分工表,在课前完成准备工作,撰写预习报告。
课上,教师先对预习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安排学生到病房问诊,学习与患者沟通,并指导体格检查,引导病案讨论并撰写病历;讨论诊断与鉴别诊断,开具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单,然后核对病人实际检查项目和结果,确定诊断;讨论治疗方案及可能预后;观看相关的手术录像。教师在课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培养其临床思维、创新意识。
课后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收集案例所涉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获取最新的医疗知识,撰写病案报告、学科进展和学习心得,并对实践课的表现、课程安排等进行评价。授课教师再对报告等进行评价,在后面的课上再予以反馈,这些反馈将指导后面的课程,并持续跟进。
3.3.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合理运用教学模型和板书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声音、动画、图形、文本等各种信息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灵活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方位、高效率地获取信息,比如模拟房水循环、视网膜血管分布、观看眼科临床手术录像等[4]。但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质量,避免大容量、高密度信息导致教学的低效益、枯燥感,可以用适当的板书、模型为补充,调节教学速度和学生的注意力。
3.3.2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实践教学中,针对案例教学可能存在的缺乏系统性等问题,要与理论课相呼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夯实;案例内容要详尽,尽可能将学生课外收集资料时间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以免学生因为时间紧而产生厌烦心理。
3.3.3 把握教师的引导者角色
形成性评价不但囊括了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包括一到两次笔试,还可能包括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还把评价扩展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从课堂的中心变成隐匿的引导者。我们的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都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是课堂的原动力,而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和策略等方面的发展”的忠实记录。
3.3.4 培养临床循证思维
培养医学生临床循证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循证思维是临床医疗的基石,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发现问题、寻找并评价证据、综合分析并正确应用循证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5]。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按照临床思维思考一切眼科医学问题,兼顾临床诊疗思维的一般性与眼科诊疗的特殊性的统一。
经过近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我们不但积累了大量经典眼科学案例以及相关材料,逐步规范完善了形成性评价体系下的实践教学流程,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和医疗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更为纯熟,教学环节日益细化,标准更符合临床实际,评价趋于合理,教学制度更加完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培训,其学习能力、临床思维、医疗能力、综合素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而微信、QQ等通讯工具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教学组的师生交流更为便捷,有利于形成性评价的开展。
总之,眼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的完善,有赖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及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教学探索与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教学品质,把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从而促进教育教学体系整体协调发展,努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医学人才,并引导其终身学习,在学习中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关爱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