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宁|文
距离2015年12月十家国内主要铜生产企业联合发出减产倡议已经一年有余,实际生产情况如何?铜企业究竟应如何科学地深化供给侧改革?笔者就这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供相关人员参考。
2015年12月1日,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家国内主要铜生产企业联合发出倡议,称为应对极端市场困难的局面,各企业将在短期内先关停亏损产能,中长期内将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未来几年将不再扩大产能。此外,各主要铜企业还决定,2016年将采取减少精铜产量35万吨,以及其他为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各企业间将建立增强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根据市场运行态势每半月召开会议,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市场形势。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实际情况如何?铜企业究竟如何科学地深化供给侧改革?笔者就这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供相关人员参考。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精炼铜产量同比增加6%至844万吨;铅产量同比增加5.7%至467万吨;锌产量同比增加2.0%至627万吨;铝产量同比增加1.3%至3187万吨。
2016年全年我国精炼铜表观消费量1164.3441万吨,上年为1142.6479万吨,同比增长1.9%。虽然产量同比增幅略有扩大,但进口3629061吨,同比减少1.33%,出口425620吨,同比猛增101.17%,净进口量大幅减少,总体表观消费量增幅不大,考虑到2016年进口铜精矿加工费大幅上涨、加工利润丰厚的情况,应该说供给侧改革的成果明显。
铜价方面,2015年末上海期货交易所现货月合约收盘价36710元/吨,而2016年末为45200元/吨,同比大幅上涨23.13%,供给侧改革的成果也在铜价上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但要继续深化改革的成果,必须在下面的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煤炭、钢铁、水泥、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矿业行业哀鸿遍野,亏损面已经达到80%以上,产业利润呈断崖式下跌,产能过剩严重,能维持正常生产、保持不亏损已属不幸之万幸。
对矿山企业来说,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很大空间。特别是在选矿装备和工艺上,如果引进先进的装备和采用先进的工艺,对产品实行差别化管理,做到高中低端产品并举,需要高端有高端,需要低端也有低端,那就能做到优质有效供给,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除了上述的改革共性之外,性质不同的企业还必须在管理上进一步提高。非国有矿山,相对更看重经济效益,机制也相对灵活,在市场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暂时停产是可以实现的,所以必须在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产量,弹性生产,并用期货工具来预防价格不利波动的风险。国有矿山的历史包袱都相当沉重,承担着很重的社会责任,规模相对较大,人员较多,导致一些成本奇高、产生巨额亏损的矿山都不能停产。但这些无效的供给退出市场是必然的结果,相关企业应该未雨绸缪,从长计议,通过老矿山的资源接替、新资源的开发、甚至业务转型等解决人员再就业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冶炼环节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有二:一些仅有全部或者部分粗炼的民营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情况主要视效益而定,这些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成本高,对环境的污染也比较大,即使是在铜精矿加工费大幅上涨的2015年也举步维艰,在整个冶炼行业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被市场自然逐步淘汰是必然的结果,但在铜价处于上升周期时它们仍然有利可图,所以自然淘汰的过程将相当漫长。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虽然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使其强行关停,但可以加大相关的执法力度,增加其违法违规生产的成本,迫使其逐步降低产能利用率,加速这些落后产能淘汰的速度。
另外一些达到规模效益、冶炼工艺完整的企业,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也大有可为,目前最新的冶炼技术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闪速冶炼技术适合处理高品质的矿石,单系统处理能力大,容易达到规模效益;而底吹、侧吹冶炼技术更适合处理复杂的多金属矿石,综合回收能力更强。这两种新技术为绝大多数冶炼企业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方向。一些历史悠久的冶炼企业尽管与一开始投产时相比,通过多次技术改造升级以后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目前最新的工艺相比,在生产成本、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普遍距离居民区很近,异地搬迁、根据自身的原料来源等情况采用上述两种最新工艺的其中之一,一次性达到规模效益是最佳的选择。
由于铜材料的种类繁多,各种不同铜材料的产能状况差异很大,大致情况是:低端铜材料产能严重过剩,主要是这些产能的投资比较少,但产值大,各地政府为了GDP增长的需要,盲目招商引资所致。高端铜材料产能不足,要依靠进口,主要是因为国内没有掌握一些关键技术,不得不依赖进口。
铜加工环节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必须因地、因品种制宜:不仅必须限制新增的低端铜材料产能投产,对既有的落后产能还要加大淘汰力度。对于高端铜材料产能,必须通过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的引进加速扩张,尽快摆脱目前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但这种结构性失衡的局面调整非常困难,还必须预防某些企业打着发展高端铜材料的幌子、行低端铜材料上马之实的情况发生。
铜矿山行业成本虽然增长很快,但波动却相对较小。2005~2013年间全球铜矿的利润堪称暴利,直到2014年才开始减少,而2015、2016年全球铜产业利润最高的冶炼行业,正是主要得益于铜矿石价格的下跌和加工费的上涨。
在铜价由每吨10000多美元下跌到4000多美元的大背景下,2011~2015年铜下游加工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额外利润。由于这些企业基本是按照订单生产,原料也可以分批购买,因此其采购通常都尽可能地后移,在铜价下跌阶段采购原料便可产生高额价差。
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加大,铜企业所面临的整体风险也在提升。尽管铜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利润波动很大,但作为一个拥有铜全产业链的集团公司来说,无论铜价如何运行,只要风险控制得当,都可以做到主营业务持续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铜价已经摆脱了前5年的下跌走势,步入中长期上涨的可能性较大,铜企业的效益也从谷底回升,这必将给铜企业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带来更大的难度,触及更多相关人员的利益。但铜行业作为一个国际化的行业,参与的是国际化的竞争,不积极深化改革,在国际市场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必然会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