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研究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2018-01-12 11:51李丹陈洪波
智富时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综合素质人才培养

李丹 陈洪波

【摘 要】通识教育改革不仅是国内高校教育的热点问题,也是当下社会的社会焦点问题。美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早,在通识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拟从美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機制的发展着眼,探讨并借鉴其重成熟和完善的经验,以期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综合素质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高等教育起步较早,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旨在解决美国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和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通识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相对发展基础薄弱,文章拟从美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的发展着眼,探讨并借鉴其重成熟和完善的经验,以期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有所启示。

一、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概况

19世纪初,美国伯德学院的咯帕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起来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古典、文学和科学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的准备,是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专门知识前,对知识总体现状的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1]。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明确了通识教育的目标及培养学生的有效思考能力,沟通和判断能力以及对价值的认识能力。1979年出台了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为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2]。2001年的课程嵌入式通识教育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美国的社会需求,美国各高校也一直在动态调整规划其通识课程构架及设置。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大提出“淡化基础,加强基础”,推动教育界提出“拓宽专业,文理渗透”,提倡通才教育开始,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初见雏形[3]。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教育部部所32所大学引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设实验班、通选课、名家通识课讲座,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开始大力推行[4]。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大力推行通识教育改革,成效卓著。

二、中美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研究及对比

(一)通识教育理论基础

美国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共通性知识,这种知识内容在较大程度上兼容了人文社科和自然三大学科知识,且这种知识对任何专业的学习都具有基础的、间接和直接的促进作用。美国研究性大学通识教育理论共分为三大流派:理想常经主义、进步实用主义及精粹本质主义[2]。理想常经主义遵循传统大学教育的精英主义,将大学视为高于世俗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个体,大学教育的使命在于追求超越时空,专业和个人永恒普遍存在的真善美。基于这种理念,高校通识教育多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绅士艺术内涵及气质;进步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则主张以学生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动态发展,长远的眼光来实现大学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精粹本质主义通识教育思想是在批判和反思两种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一方面强调学生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起点,另一方面较关注通识教育对于社会共同认识和福祉的重要性[5]。基于这三大理论,美国各高校对通识教育理论的理解不尽相同,具体实践也各具特色。

我国通识教育是在吸收传统教育思想精髓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通识教育的基础是“以人为本”,核心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一致秉持着专业化教育主导思想,直至20世纪80年代,高校逐渐提出通才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高校大力开展通识教育改革[4]。我国通识教育改革20多年的成就首先是教育理念认识的飞跃: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培养某一狭窄领域中的专业人才,而是要培育完整的人,塑造其健全的人格[6]。

(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及对比

美国各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虽然各有特色,但其共性也较为突出:学校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拥有课程开发的权利:一般采取聘请各院系专业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承担开发;合理化设置丰富、多元化的通识课程体系:部分知名高校采用开设核心课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共通性知识的途径,在较大程度上包含了人文、社科及自然三大学科知识;高权重的通识课程比例:美国通识教育课程门数或学分至少占总学分的25%[7]。通过有效的通识课程教学评价,动态发展的课程管理体系:管理人员以通识教育管理委员会为桥梁不断将课程改革效果反馈给编制人员并及时调整、实践、反馈、再调整通识课程管理体系。如此,其通识课程必然更能适应社会及学生需求,满足不同知识背景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以UCLA为例,该校的通识课程主要围绕三个基础领域展开,即艺术与人文领域、社会与文化领域以及科学探索领域;在通识教育管理、教学、评估等方面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学校定期进行通识教育三个基础领域的报告,并进行自我评估以及学术委员会的评估,以提升通识教育的实效,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我国历经数年的通识教育改革,已有了显著的进步。各类高校更加注重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通识必修课程和高校自行制定的通识选修课程,其中自行制定的通识课程一般是由学校的教务部门统一制定;通识课程体系日渐完善;高校在本科教育过程中高等教育已不再以专业学习为主要口径,拓宽了学生综合知识学习口径,有利于学生更合理的知识结构规划。但各类高校的通识课程教育体系存在以下共同问题。通识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课程结构难于平衡,真正做到通才教育,文理渗透;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国内通识教育课程较多的还是采用大班授课的模式,限于条件,其中教师讲授主流形式,讲座报告、实际操作等形式相对较少,主题讨论等也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预期作用;通识教育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当下国内高校主要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一般隶属学校的教务部门,院系也没有专门针对通识教育设定相应的评价及反馈机制和管理部门。

三、对我国通识课程体系的启示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较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仍有很大差距,针对美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在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等方面所体现的特点,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点启示,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借鉴。

(一)探索自有特色通识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

当下我国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很大,而且在形式上也多模仿和照搬西方國家的课程模式,缺乏本土和学校特色。在制定通识课程的时候,应结合各校实际,探索自有特色的通识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既提取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也结合了“自强、弘毅、求实、拓新”的校训,是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理念。目前“武大通识3.0”分核心课程和一般课程,核心课程60门,一般课程600门。课程整合为四大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以及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四大模块包举通识教育的四大领域,有效彰显并突出了武汉大学的科研优势和教学特色:人文科学的厚重、社会科学的强势、自然科学的多元和艺术审美的鲜活。

(二)适当调整通识课程学分比例

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学分占比普遍不高,且国家规定的通识必修课占各校通识课程总比较大。重视通识教育在科学规划调整通识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适度提高通识课程学分比例,以明确通识教育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为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三)建立健全高校通识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据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看,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建立科学管理服务体系,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选之路。由于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性和广泛性,涉及学校众多部门,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来负责能更好的保证通识教育的培育效果。教学管理是课程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对教师以及学生各个方面管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在教学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以武汉大学为例,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由五位专家组成,负责理论研究和课程设计。然而,面对体系庞杂、课程繁多的通识教育课程,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仍显不足,需要加强。此外,落实通识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各方提供相关的辅助体系来支持,这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综合素质培养得以保障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曹丽霞.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J].科教导刊,2014(5):10-11.

[2]张砚清.中美高校通识教育理论比较[J].江苏高教,2015(4):67-69.

[3]孙冬玲.美国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8):118-120.

[4]周芷羽,司梦迪等.关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模式探索[J].河南教育,2018,(4):104-106.

[5]黄锦坤.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6]樊华强. 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6(2):105-108.

[7] Hutchins R.M. The conflictineducationinademocraticsociety[M]. Wesport,Conn:Greenwood Press, Publishers,1953:69.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综合素质人才培养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