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企业对外经贸的机遇与挑战

2018-01-12 11:51董剑陈玲玲常城
智富时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对外经贸中国企业机遇与挑战

董剑 陈玲玲 常城

【摘 要】一带一路是国家在紧跟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中审时度势所做出的重大倡议,旨在增强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形成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格局,将为中国的企业在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方面带来巨大的新机遇。其机遇主要体现在相关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优化贸易格局、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产能过剩和外汇过剩、政策与金融支持等五个方面。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策与金融方面的支持对企业来说是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机遇。当然,企业在享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主要是来自外部的排斥,包括他国的政策排斥与竞争企业的打压或者不正当竞争,另一个就是中国企业自身的实力与参与能力较弱。应对的办法除了利用好政府和市场提供的机遇外,企业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突出自身优势,做到扬长避短。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企业;对外经贸;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企业对外经贸的发展现状

(一)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过大

我国企业对外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和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占全部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出口贸易绝大部分都依托于加工贸易方式和一般贸易。

(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我国的对外出口市场相对来说是比较集中的,大部分都集中在北关、欧洲和日本等市场,我国的中低端物质产品在出口市场方而非常依赖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据相关的数据统训一,2014年我国仅仅是而向上述三个地区的对外贸易出口量占了我国出口总额的将近60%,进口额占我国进口总额的60.27%。我国的对外贸易市场呈现出一种比较单一化的趋势,过分依赖这几个国家和地区,这种情形的存在对于我国来说风险也会相对较高。因此,在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开拓出口市场,力求做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三)我国企业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状态

长期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2009年尽管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我国进出口总额下降了13. 9%(见表一),但贸易顺差局势依旧不减,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进出口贸易恢复稳定增长状态。长期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极易发生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加剧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受阻。[1]

二、中国企业对外经贸的新机遇

(一)促进相关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和我国一样是发展中国家,很多产业互补性强,市场潜力大,未来相互之间产业合作的空间十分广阔。同时,我国将加强与沿线国家在能源、资源方面的开发合作,实现开采、冶炼、加工一体化等方面的发展。当前,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艰巨。未来五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5000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发展愿望强烈,急需资金与技术,可成为对外投资的重点地区。目前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在60%以上。而在中国的十大原油进口国中,“一带一路”国家就有8个,因此与这些国家加强能源合作,对中国保障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同时,“一带一路”新增了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进入通道,有助于资源获取的多样化,加深中国与沿线重要资源国家的合作。应以此推动能源金融中心建设,提升金融领域话语权。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这些产业都会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升级。

(二)优化贸易格局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绝大部分都依托于加工贸易方式和一般贸易,尤以加工贸易最为显著。加工贸易属于整个国际贸易分上中比较廉价和低端的一个行业,它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作为保障,生产效率水平比较低,整体的技术水平也不高。加工制造业就是依靠一些加上费用来赚取差额收益,以求带动就业、增加税收以及相关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整体来说是一种技术含量低,比较廉价的产业。我国的对外出口市场相对来说是比较集中的,大部分都集中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市场,我国的中低端物質产品在出口市场方面非常依赖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中国的贸易格局一直是处于不健康的发展状态,会抑制中国的发展。但是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中国的企业能跟更多其他国的企业进行贸易和投资,特别是亚欧大陆中间的许多国家,包括伊朗、巴基斯坦等等不发达国家,他们是经济增长的潜力股,与他们进行交易合作能进一步促进彼此经济增长,减少对西方大国的经济依赖,改善中国的出口格局,不断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促进进一步的经济增长。[2]

(三)缓解产能过剩,外汇过剩

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重过剩当中,有的如钢铁行业处于绝对过剩状态。从产业组织结构看,越是政府高度重视、国有程度高、审批严格的行业,产能过剩越严重,明显表现为体制性和结构性特征。市场化程度高、企业进出门槛低的行业,大多处于正常水平。不加快淘汰过剩产能,会妨碍产业结构升级,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优秀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在我国中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背景下,缓解产能过剩成为当前最急迫的任务之一。那么,解决产能、外汇过剩问题除了扩大内需,合理利用和消化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之外,鼓励过剩产能的输出,通过国际市场化解部分产难过剩问题也是有效的途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市场消化一部分过剩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扩大销售网络,在境外建立“最后一道工序”的组装加工厂,带动国内零部件、原材料出口和转移一部分生产能力。引导、规范和保护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鼓励投融资系统加大对企业海外投资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传统制造业“走出去”,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化工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重化工园区。尤其是借助一带一路背景下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通过高铁等交通工具降低运输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达到消化过剩的产能。

(四)政策支持与金融支持

政策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税收的优待,出口补贴等等。还有就是自贸区的建立,在丝路的关键点设立自贸区不仅能拉动经济的增长,还十分促进中外贸易和投资的开展。与多边贸易体制相比,区域内国家易于就自由贸易区达成协议并产生实效。在加入多边合作机制的同时,缔结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推动各成员国内的经济结构改革,从而可以借助更多外力来推进国内改革。自贸区内通常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已经宽松的监管环境有利于企业与境外投资、贸易、资产配置登,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进入自贸区以及转口等业务的发展。

除了政策方面,金融支持方面,国家也是做足了功课。尤其是成立了丝路基金和亚投行。一金一行的金融支持的确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动力。 发挥“亚投行”、金砖银行和未来上合组织银行等多边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丝路基金在“一带一路”、亚洲互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各类合作项口开发中的作用,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全而实施对中亚各国的投资战略,让丝路带”沿线各国切实感到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的挑战

首先,在现实中,多数国家是充满矛盾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开放。总体上,他们期待并肯定中国的扩大开放。一方面,这些国家希望得到更多中国的资金、技术、无偿援助等,希望能将本国的产品出口到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另一方而这些国家又担心顾虑本国的进一步开放造成对中国的更大依赖。从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时机看,全球经济刚刚走出危机的阴霆,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发达经济体复苏艰难、新兴市场动力不足使得全球贸易和投资深陷低谷。部分国家在应对这一问题时又开始狭隘地采取一些不利于双方扩大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政策。各种形式的国家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直接影响到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所需的外部环境。

其次,“一带一路”途经的地区是世界自然资源的主要产区,也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因此,这些地区历来是世界大国争夺的战略要冲。复杂的宗教与民族冲突,动荡不安的地区局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国在这一地区的激烈争夺。涉足这一地区的既有地区大国,如俄罗斯与印度,也有区域外的大国,如美国、日本、欧盟等。从发达国家的合作看,当今世界诸大国都是一带一路”利益攸关的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表面没有明显的公开反对者,实则暗流汹涌。发展中国家大多积极期待分享外国投资的甜头。中亚国家担心中国扩张,俄罗斯担心与其欧亚联盟竞争,印度担心在印度洋打破其地主优势;美国担心其贸易优势下降。所以这些国家口头不反对,但不积极配合。我国在一带一路”谋求区域贸易合作的过程中不得不应对某些国家的围堵和分化。如果没有协调各个利益相关方的立场,他们的搅局能力不可不察。“一带一路”是一个国际合作的方略,这一计划的最终落实不仅需要地区国家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外部国家,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的积极参与。[3]

(二)内部的矛盾

首先,国内相关省份城市的相互争抢。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不少于30个城市宣布自己为“一带一路”的起点,,核心区”桥头堡”枢纽”黄金段”自贸区”等概念纷纷出笼。各省都希望争取政策、抓资源、占先机,为其带来发展新机遇和增长新动力担。目前看来,内部步调协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跨部门协调力度不够。国家开放战略立足长远、兼顾当前,需要有关各个部门吃透精神、领会方针、切实贯彻、有效协调。二是协调机制急须明确。国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简政放权,而权力下放的过程便是要求加强省部协调、部际协调,部内协调的过程。三是内部协调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政府部门之间,也存在于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包括贸易部门与生产部门,消费者与生产者,非国有经济体与国有经济体等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等。

其次,“一带一路”应该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通过对外合作与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最终的目标还是为了企业“走出去”。但是现实是很多国内企业还不具备走出去的能力和实力。中国企业在海外“站住容易站稳难”,主要困难在于:暂时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际价值共识,对贸易自由化规则缺乏深入了解。制度建设的国际化本来就是中国企业的一大短板,而许多企业没有问清规则就踏上了“一带一路”,结果是,签约容易获益难,且诉讼难、撤资难。这充分暴露了我国企业不善于挖掘实惠,不巧于拓展商机,结果只会让对方在换取开放时更多地享受政策的果实,导致相互栽树,一方乘凉”的结果。

四、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于企业的建议和对策

“一带一路”将为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提供重大机遇,因此,应以此为契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一)发挥企业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从长期经验来看,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比较稳健,且具有正外部性。“一带一路”存在许多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应是我国重要的对投资方向。这也是中国企业的强项。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需求尤其强劲,并且根据后发优势理论,新兴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在进行基础建设赶超时,可以直接运用最新技术。山于基础设施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效应明显,我国一些大企业如中国建筑、中国交建集团等,山于已具有很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及较强的海外建设能力,因此可以此为契机,尽快做成、做好一些标志性项目。

(二)稳步推动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应与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相配合。一方面,随着国内工资的不断上涨,我国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在国内将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对外转移有利于国内的产业升级。这不仅可以让出资源、空间,更重要的是,山于转移的只是加工部分,而附加价值、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仍留在国内,因而可以更有效地扩大我们的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主动转移,随着国内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上世纪80年代转移进来的外商投资企业,也会向海外转移(目前已开始转移),从而使国内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面临两头挤压:一头是工资水平不断上升,另一头是订单不断流失。[4]

(三)突出技术优势,打造高铁、核电等高端制造品牌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未来儿年,中国将逐渐告别过去单纯输出“中国制造”的传统路径,在高铁、核电等产业的引领下,通过“资本+产能”双重输出的路径,对外不断扩大我国的投资与合作。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中,高铁、核电等无疑是领头羊,是与世界先进水平基本接近的产业,在工艺制造、研发、材料等领域都有很强的辐射性,对多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四)加强产业和经贸合作

这方面,可综合考虑相关情况,在国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大企业的具体规划,发挥其领军作用,率先做好若干范例。要使“一帶一路”建设的构想落到实处,应从能做、可以做好的事项先行做起来,重点是要推动产业和经贸合作,通过道路、货币、人文交流相配合,最终实现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山流动与畅通。产业合作方面,可优先推动以下领域的合作:一是资源能源加工业,要加强和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二是加强农业合作,推动传统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贸易;三是突出各地自身培育的特色产业。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可充分发挥亚欧博览会和欧亚论坛等平台作用,创造条件打造一批新的交流合作平台。以上措施可选择在境内沿线地区建立自山贸易(园)港区和先行先试载体,在条件成熟时,再在相关领域协商的基础上推动建立统一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课题组(执笔:冯巍 程国强),来源:国研网。

[2]国内外专家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课题组(执笔:蒋希蘅 程国强),来源:国研网。

[3]聚焦“一带一路”规划背景、意义及影响,国研网金融研究部,来源:国研网《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格局现状与展望,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来源:国研网《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

猜你喜欢
对外经贸中国企业机遇与挑战
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 素帕猜先生为本刊题词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素帕猜先生为本刊题词
对外经贸中人民币结算的现状与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