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承 贾万军
【摘 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布置,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吉林省农业发展的重点目标,就是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任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着力加强产业、资源与环境和谐,实现协调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潜力;创新招商引资政策,有效推动吉林省农业持续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支农;创新对农机制;激活对农效益
一、环境现状
从2004年开始,吉林省广大农村接受了大量的财政支农资源,吉林省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从2009年开始,吉林省粮食增产速度趋缓,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业产值增长趋缓,农业生产效率缓慢下降,粮食质量下降,随之粮食价格下降。分析其内在机制,主要是农业财政资源财供给机制不合理。因此,吉林省系统推进财政支农金融化运作,以购买保险服务、引导性基金、融资租赁、政策性担保、等金融手段配置财政支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和金融的精准杠杆效应,促进农业产业、财政支农、金融补给政策相结合,扩大“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规模,从而推动财政支农资源供给侧的有效改革。
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发展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业面临的许多问题和挑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主要问题都表现在结构方面。从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实现农产品由较低层次供需平衡向较高水平供需平衡推进,不仅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題,而且更有利于农业产业健康长久的发展,同时也是以后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上升的成就背后,也存在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农业信息不畅通、农业资源环境面临较大压力等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特别是农民,使农产品供给在数量上得到有效供给,在种类和质量上更加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切实形成结构合理、供给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保障机制。当前需要做的事情是要加大降成本、去库存、发挥相关本身优势的力度,提高农业整理系统和农产品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相关欠发展的环节,增加相关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研究内容
(一)传统财政供给制度对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与评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吉林省不断加大财政支农的多方调整、改革,表现在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的数量,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例如,财政投入不够、农业保险不足、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农业相关生产企业税收负担重等问题,严重约束了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出现了财政资金投入后续力量不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农业投入管理体质不完善,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未形成资金投入稳健增长机制、农业保险不断减少,缺少农业专业投资机构、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缺少农业专业科技型人才、财政支农资源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尽早加以消除。
(二)财政支农资源“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取得了难以想象的骄人成果。农业结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粮食结构调整力度较大,高效农业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足。农村出现的相关衍生产业和新的农业生态持续发展,大量新生的经营体不断出现,休闲农业、精深加工产业链等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服务水平取得较高的提升,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其中农业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有序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显著增强。但是,我们需要透彻的认识到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农业农村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突出:随着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的出现和增大,农产品需求增长和城镇化带动就业受到明显抑制,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凸显,农业相关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等。
(三)财政支农资源“供给侧”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对于传统的财政供给制度已不能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乃至“三农”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吉林省自身目前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财政支农资源“供给侧”改革急需要具体结合实际来展开和有序推进。
(四)财政支农资源供给结构改革对策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2.加大投保力度,与保险机构开展合作
3.减轻农业相关环节税负
4.引进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五)财政支农资源供给路径改革对策
1.适当加大财政支农投入
2.加大财政投入管理体制,提高财政支农效率
3.吸引专业投资机构开展对农投资
三、财政支农资源改革着重面
(一)要以创新机制为根本途径,激活资源要素潜力。
(二)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业供给体系。
(三)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从投入和政策的供给侧发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四、政策建议
(一)“自下向上”确定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资源;
(二)修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
(三)优化财政支农决策机制;
(四)政府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建设;
(五)政府与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六)政府引导建立农业担保公司,为财政与金融资源进入农业领域提供中介服务;
(七)地方政府引导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八)政府支持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工作
五、财政支农方式
(一)吉林省系统推进财政支农金融化运作,以引导性基金、购买保险服务、政策性担保、融资租赁等金融手段配置财政支农资金;
(二)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和金融的精准杠杆效应,促进财政、产业、金融政策协同发力,扩大“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规模;
(三)农业补贴政策;粮食补偿机制;优化产业结构;
六、财政支农资源改革的效果
(一)产业链提质升级 竞争力持续增强
一方面粮食产量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粮食进口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进一步显现出吉林省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有效供给不足、与实际需求不能有效实现对接等问题。提升农业竞争力、打造更长产业链、增强综合实力,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甚至于消费者供给端会成为完成这些任务的重要力量。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去年我国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吉林省玉米价格开始回归市场,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
(三)绿色发展势头猛 资源利用更高效
从收获粮食、处理秸秆到玉米免耕播种的连续作业,今后会在各小麦主要生产省份大规模推行。各地把握生态线这一重要指标,推广小麦播种机械化与秸秆处理及科学施肥同步进行的绿色高效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用较小的投入量获得更大的产出量,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为了减轻多年来高强度的耕地种植造成的问题,今年我国将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
【参考文献】
[1]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视角》,《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0期9-19
[2]郑享清:《宏观经济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版
[3]车海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10期
[4]安蓓:《为结构调整营造稳定宏观环境和更好制度环境》,《中国改革报》2015.11.23.
[5]方向明、蔡海龙:《农业支持政策亟待调整和完善》,《农民日报》201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