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角度浅谈日本民族性格特征

2018-01-12 12:52杨璐王婷
戏剧之家 2017年23期

杨璐 王婷

【摘 要】近年来,日本文学以它独特的魅力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从712年的《古事记》到21世纪作家作品的蓬勃繁荣,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书写下了瑰丽奇幻的一章。现代日本作品中的ACG产业和推理小说,能够凸显出许多民族性格特征。本文主要从日本的善恶观念、女性崇拜以及农业起源方面分析日本民族自远古时代形成的民族性格特征。

【关键词】日本神话;本性善恶;女性崇拜;农业起源;英雄形象;须佐之男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3-0211-02

一、本性善恶的界限

神话作为人类对于世界起源的最初认识,使人们认为有一种存在比人类更具有智慧和力量,人类忏悔自己的罪恶,渴望得到救赎,将神塑造成想象中极美的形象。

日本神话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太安万侣于和铜五年(712年)献给元明天皇的《古事记》中。其中详细记载了远古时代日本国民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想象,神话里讲述的诸多故事形成了日本最早的神乐、和歌等,反映了一个文明的起源。普遍来说,神话可以反映一个民族对于美与丑的定义。

而日本神话中,众天神派出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加固国土,两神举行婚礼结为夫妻,生育日本的其他岛屿和众神。后来,伊邪那美因生育火神被烧伤而坠入黄泉,伊邪纳岐思念爱妻悲痛万分,追到黄泉请求妻子跟他回去,因为看到了伊邪那美坠入黄泉的丑恶模样而惊恐万分,躲避了恼羞成怒的妻子派来的追兵而逃回人间。日本神话中很难看到关于是非对错和因果报应,神仙也有生与死,有爱情和分离,有惊恐和愤怒,他们更像是人的化身,在另一个人类触碰不到的世界里,以人的思维来行事。

从黄泉逃出来的伊邪纳岐洗脸的时候生出三姐弟——天照大神、月读和须佐之男,分别执掌高天原、夜之食原和海洋。

天照大神虽然被奉为天界的最高神明,但是其神威没有被渲染。对天照大神的描写是极为人性化的,她所具有的力量不是重要的描写方向。须佐之男上高天原看望姐姐,天照大神误以为须佐之男要来侵占领土而愤愤不满,在须佐之男表明来意后和他互相立下誓言表达真诚之心。在须佐之男把高天原弄得一团糟后,天照大神把自己关到天岩户,顿时日月无光,诸神在天岩户外面载歌载舞又献上八咫镜及八尺琼勾玉,天照大神被外面的热闹景象吸引,因为好奇开了一条缝偷看外面的情况,结果被天手力男神一把拉了出来。

天照作为日本神话中的主神,她富有女性的性格特征,是日本古代对于理想女性的形象体现。日本神话里的神仙并不永远都是慈祥正义的,也不是无可救药绝无善心之辈,他们是善恶交织的,这一点使日本的是非观富有批判主义精神。

在善恶化身的一体上更为明显的是关于海洋之神须佐之男的故事。他玷污了新尝祭上神圣的神坛,由于妨碍农耕,被拔去了胡子和手腳的指甲,他在驱邪祭仪中作为污秽、灾难的象征,扮演着恶神的角色。他被流放之后,降服了吃人的八岐大蛇,拔出八岐大蛇尾部的天云丛剑献给天照大神,又在人类之国建立功勋,受到人类的崇敬。他作为一个故事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的,他幼时顽劣,破坏高天原而惹怒姐姐,为了普通民众战胜八岐大蛇;他注重亲情,因思念母亲而入黄泉,尊敬姐姐而献上法宝。他可以说是个普通人格的具象化,就像一个慢慢成长的顽劣孩童和离家的游子。日本的神明既不能反映日本对于超自然能力的推崇,也不能表达日本民族对于善恶的界定。

日本有很多作品对于“杀人犯”的描述都有着使读者为之动容的理由,甚至说这类作品比塑造善良正义与虚伪奸邪更能打动人心,这类作品所包含的批判主义精神,可能是日本民族在古代时期对神明的塑造上带给这个民族的天赋吧。

二、女性崇拜

日本神话中的重要角色——须佐之男幼时顽劣,作为三子中的男神,须佐之男的降生背负着父亲伊邪纳岐治理天下的期望,但出生后的须佐之男终日啼哭不已,问其原因,是因为思念母亲,想去寻找亡母,而须佐之男是在伊邪那美坠入黄泉、伊邪纳岐在洗脸的时候出生的,他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已经故去,但是他对母亲的思念和依赖使他终日啼哭,最终使父亲觉得他难堪大任,贬入根之国。这种对母亲的依恋可以概括为恋母情结,这种情结不仅仅是对母亲,还代表着对祖母、保姆、家庭教师、圣母玛利亚等女性形象的依赖和迷恋。在须佐之男的人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母亲人化的依恋,以及后来转移到了姐姐和女儿身上,上升为女性崇拜。

被贬到根之国的须佐之男,唯一思念的是从未谋面的姐姐,恐惧与姐姐从此无法相见的他赶赴高天原与姐姐相见,怀疑弟弟是来争夺领土的天照大神化身战士模样出来迎战,为了证明自己清白的须佐之男与姐姐立下誓言,以对方的信物所生之子的性别为证,生下女孩则为心地纯洁,生下男孩则为动机不纯。天照大神生下三个女孩,须佐之男生出五个男孩,就连起誓也没有获得姐姐理解的须佐之男性格大变,大闹高天原。这里须佐之男对于姐姐的纠缠可以看作是恋母情结的衍生,希望获得姐姐的理解和疼爱的体现。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姐姐的纠缠就是古代日本人对女性崇拜的体现。

后来成为黄泉国主宰的须佐之男因女儿对大国主神一见钟情而表现出强烈不满,从而处处刁难大国主神,表面是对大国主神的考验,实际上是因为女儿视线转移而产生的嫉妒心理,以及拒绝与女儿分开的父亲的心理。

须佐之男作为日本神话中最为人化的形象,表现出的对母亲的思念、对姐姐的渴望、对女儿的不舍,都能映射出日本观念里对女性的崇拜,这可能是日本民族因人口稀少而出现的生育崇拜的衍生,可以从现代的任何日本人格中发掘出对女性的依恋和对回归事物的依赖。

三、农业起源

每个神话都有关于农业起源的详细说法,古代中国有神农尝百草,而古代日本有须佐之男怒斩保食神。同样怒斩保食神的故事还有以月读为主角的版本,本文以流传较广的须佐之男的版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须佐之男因大闹高天原被逐出,心灰意冷又饥寒交迫,穷困至极的须佐之男向保食神大气津比卖祈求食物,保食神看到失魂落魄的须佐之男动了恻隐之心,叮嘱他在原地等待,在好奇心的驱逐下,须佐之男跟上了保食神,只见他向陆地吐出粮食、向海洋吐出鱼类,将两者组合成为了美味佳肴。保食神拿着食物招待须佐之男。须佐之男虽然饥饿,但是目睹了保食神制作食物的过程觉得非常恶心,刚刚被高天原驱逐的须佐之男本就心有介怀,看到保食神用吐出来的秽物招待他,误以为是对他的羞辱。怒火中烧的须佐之男拔剑怒斩了保食神。这里也是日本神话对于神人格化的又一体现。

含冤而死的保食神的身體逐渐化为谷物,天上降临了主管万物生长的神,她吩咐须佐之男将谷物好好保管,从此,农业诞生了。

这与其他神话有一点不同——谷物诞生于保食神的尸体。保食神死去后谷物才诞生,这一点体现了古代日本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理解,古代日本人认为,粮食是从自然的尸体中获取的,杀死自然是获取粮食资源的先决条件,被驱逐出高天原的须佐之男具有人类的个性与情感,这里的他代表人类,怒不可遏的须佐之男斩杀了保食神,杀害自然,于是农业诞生了。

在人与自然这样一个话题上,现代日本也保留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理解,例如,日本人在开饭之前会祈祷“いただきます。”中文译为“我开动了。”饭后则会说:“ごちそさまでした。”意思是感激自然赐给我们食物。信仰自然、感谢自然,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获取是自然的馈赠。这是日本民族从远古时代就从日本神话里总结的经验和精神。

在今天,绿色环保等话题经常被提及。在这方面领先世界的日本,能够在二战之后从重度污染到今天全民环保,民众中关于对自然馈赠的感谢意识说不定起到了某种作用。

四、英雄形象

须佐之男在以上故事中展现出无恶不作的顽童形象,他不是极恶的,也不是善良和英雄的化身,直到他大闹高天原最终被驱逐后,在出云之国战胜八岐大蛇,须佐之男在这样一个常规的勇士传说中既有勇气也有智慧,是日本对于英雄形象的最初塑造。须佐之男可以是保护民众、铲除恶怪的英雄,但他之前是作恶多端被驱逐出高天原的落寞形象。这折射出日本对于英雄的理解。

与其他神话不同,日本对于英雄的理解可以存在缺陷,可以不完美,英雄也有七情六欲,英雄同样背负着普通人的情感,甚至须佐之男的形象之立体、人物之丰满超过了传说中的人类形象。

相较而言,其他神话中对于英雄的塑造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坚忍不拔的特点。例如中国神话中的后羿,以及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都是令人敬仰的,是毫无缺陷的英雄形象,而日本神话中对于英雄形象的世俗化和人格化,是其重要特点。

五、结语

日本神话充满着奇幻色彩,它展现出的故事具有戏剧性的悲欢离合,它描述的人物具有鲜明各异的性格和形象。本文主要关注了须佐之男这个特殊形象,他一开始的悲剧色彩,因想念母亲被父亲视作没有才能被贬;依恋姐姐,一番证明却没有获得姐姐的怜爱,对姐姐温暖亲情的渴望换来的是万分凄凉的结局。后来峰回路转,保护普通民众斩杀恶怪被人类奉为英雄,心底还有对姐姐的挂念而将草薙剑献给姐姐。

须佐之男这一形象象征着日本民族对于善恶的无明显界限,同时他对母亲、对姐姐、对女儿的情感,都体现了日本的女性崇拜。作为英雄,是世俗化、人格化的形象,这包含着日本民族对自身和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另外,须佐之男怒斩保食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古代日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在垃圾回收利用等方面领先于世界,这与民众中自觉的环保意识息息相关,这与古代日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存在着某种联系。

参考文献:

[1]吉田敦颜.日本神话的考古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烔才.日本:神话与现实[M].中国电影出版社.

[3]王金林.日本神道研究[M].上海辞书出版社.

[4]翟新.日本天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5]邱崇华.日本民族意识中的悲剧精神[M].北京出版社.

[6]蔡艳艳.日本神话“天照大神”形象的特异性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