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广场舞”纳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18-01-12 12:31王玉真
戏剧之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广场舞河南课程体系

王玉真

【摘 要】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助力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运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现状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没有开设广场舞课程,河南缺少专业的广场舞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广场舞的组织活动亟待规范与提高,将广场舞课程纳入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河南;广场舞;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C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3-0125-02

2015年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将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综合素质较高、专兼职结合的广场舞工作队伍,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审美品位和健身功能,便于群众接受的广场舞作品,培育一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广场舞品牌活动,实现城乡基层广场舞活动健康、文明、有序开展。[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2]

“全民健身”是我国的国家战略,高校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服务于我国社会体育领域的经济文化建设,根据当前社会体育的热点问题和社会体育需求来研究“广场舞”文化现象,不断完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将其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一门课程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一、广场舞的价值分析

广场舞是一种大众化的舞蹈,以群体运动为主,集健身、娱乐、审美和社交于一体,配合动感十足的富有节奏或优美的旋律,在城镇和乡村的广场、公园等地开展的健身项目。该项目具有强烈的自娱自乐性质和广泛的适应性,展示了蓬勃的生命力,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锻炼与交流方式。

(一)广场舞健身价值体现

“健身”是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脱胎于体育舞蹈的广场舞本身就蕴含着健身价值——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形体塑造。在优美、节奏明快的音乐中,广场舞群体动作整齐划一,具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参与者肢体伸展,其肌肉、神经、骨骼、心血管、呼吸等系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调节,消除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疲劳,起到健身塑形的作用;同时,在节奏明快的音乐中,人们尽情舞蹈,进入一种放松、忘我的状态,释放了压力,愉悦心情,促进社会和谐。

(二)广场舞审美价值体现

美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舞蹈语言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广场舞是高雅舞蹈艺术在大众中的延续,它不仅有“阳春白雪”的清爽,更有“下里巴人”的艳丽,集通俗与艺术之大成,具有强烈的艺术观赏性,也是百姓参与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舞蹈源于生活,经过加工、提炼、选择与组织而极具“美”的体现,不仅广场舞的参与者,包括观众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审美水平,增强创造美的能力。

(三)广场舞民族文化价值

广场舞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文化现象,是群众体育锻炼需求强烈的民族文化,体现着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的时代特点。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更是将广场舞的民族文化特性进一步巩固,深深打上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烙印。蕴含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的广场舞文化,在培育我国大众的优秀精神品格方面起着难以替代的价值和作用,让百姓在观看和参与广场舞的过程中,将中国精神潜移默化地入脑入心,规范群众道德行为。广场舞作为我国群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3]

(四)广场舞产业经济价值

广场舞作为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群眾性群体健身项目,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推广下,得到了爆发式发展。《经济学人》2017年初发布的《中国开赛——崛起中的中国体育健身产业》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广场舞人口有8000万至1亿人。广场舞经济孕育的市场规模已达千亿人民币。[4]广场舞产业链包括服装、鞋子、道具、音乐设施、技术培训、音像制品、体育场馆以及相关衍生产业等,给广场舞创业者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对河南焦作龙源湖公园的广场舞锻炼群体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度,广场舞参与者平均每月花费在广场舞体育项目上的资金为136.7元。在淘宝购物网站输入“广场舞”进行搜索,有100多页的相关产品搜索页面,仅仅广场舞服饰一项,月销售达万件。可见,广场舞经济市场已初具雏形。

二、社会体育专业设置广场舞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社会体育专业设置广场舞课程的必要性

社会体育专业设置目的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目标是使毕业生能够成为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职工健身或商业俱乐部从事运动健身、指导、经营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目前很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偏向体育教育的范畴[5],社会体育方面的内容较少,有关群众性体育健身、养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明显掌握不足。

调查发现,河南省拥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没有一所将广场舞纳入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内。高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状态下,为了知识传承和发展而产生的高级教育组织,其担负着传承科学真知、创建先进文化、传递价值理念、塑造国家形象、扩大文化影响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职责与使命。[6]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对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广场舞具有健身、审美价值,蕴含我国民族文化的时代特征,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因此,响应国家全民健身号召,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广场舞专才,使之能够从事广场舞的相关工作,具备广场舞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能力。

(二)社会体育專业设置“广场舞”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1.开设广场舞课程符合教育部文件精神。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7]规定高校需要根据社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社会体育专业将广场舞纳入课程体系,正是具体落实文件精神,可以最大程度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拥有创编创新广场舞运动项目和在初具雏形的广场舞经济市场中创业的能力。

2.高校拥有开设广场舞课程的人力资源。首先,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普遍开设了操舞类课程,体育舞蹈、健美操和街舞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其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完全适应相对简单的广场舞课程学习的要求,就业的压力和实习实践经历,使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广场舞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其次,高校体育院系一般拥有3-7名专业的操舞类教师,每年有1-3名教师参与寒暑假专业教育培训。广场舞动作相对简单,无论是新引进的教师,还是现有的操舞类教师,通过培训都可以轻松胜任广场舞课程的技术教学。

第三,高校作为传承和发展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根据知识的创新发展进行科学研究是其本质工作,对广场舞知识体系的研究早已经走在了课程技术教学之前,所以也能借其专业知识和研究进行广场舞的创新,能够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广场舞课程理论体系的创新能力指导。

3.高校拥有开设广场舞课程的硬件设施。广场舞运动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一般的广场、空地就可以。高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拥有专门的运动场、体育馆、操舞类馆和武术馆,这些场地都适合广场舞教学,并且可以将其他体育舞蹈教学的音响器材直接运用于广场舞教学,需要重新投入的教学资金很少,完全可以满足广场舞教学的硬件要求。

三、结语

我国“全民健身”战略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致力于社会体育工作,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等部委更是将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综合素质较高、专兼职结合的广场舞工作队伍作为工作重点来抓,这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将广场舞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外部条件。高校拥有完善的广场舞课程教学软硬件条件,广场舞本身的健身价值、审美价值和蕴含时代民族文化特性的教育价值符合高校的教育特征。因此,将广场舞纳入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在广场舞方面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必要和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等.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文公共发〔2015〕15号)[S].2015-08-2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S].2016-10-25.

[3]成盼攀等.广场舞多元文化价值及文化建设研究——以北京市城六区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3):33-39.

[4]徐潇.广场舞经济孕育千亿市场[N].工人日报,2017-02-22(005).

[5]徐大鹏,陈燕.基于就业视角的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1):39-45.

[6]胡建平等.河南高校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7,4(4):70-74.

[7]屈东华等.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340-343.

猜你喜欢
广场舞河南课程体系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分析广场舞的社会影响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