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兰玲
摘 要: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教育安置形式,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不能很好地融合,多数随班的智障孩子无法实现真正的“就读”,辍学现象严重。为了更好地发展融合教育,淮北市多家教育单位联合组成“小学随班就读智障学生的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组,对淮北市小学智障生随班就读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走访,从点、线、面的角度寻求相关信息,探求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模式和发展方向。本文根据课题研究结果,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智障儿童 随班就读 问题分析 对策与建议
调查时间:2016年6月1日、暑假;2017年4月16日。调查地点:淮北市区普通小学、少年之家及周边农村小学。调查对象: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科任教师、班主任、领导、随读班的学生及家长。调查方法: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调 查 人:《小学随班就读智障学生的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调查分工:课题组全体成员负责调查本地随班就读智障孩子的基本信息,包括孩子所在学校、班级、班主任及家长等信息。课题组中淮北特校教师负责调研就近的市区普通小学及少年之家;课题组中普小的教师负责调研本校及附近的普通小学;课题负责人及淮北师大的成员参与调查走访,并全面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实践体现,融合教育已成为特殊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主导趋势,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智障儿童都选择在普通学校里随班就读。但随读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老师、家长、学生的抱怨之声屡有所闻,大家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众说纷纭。为了寻找问题的根源,抓住问题的关键,课题组就“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课题组了解了淮北地区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总体状况,并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这一就学模式和发展方向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淮北地区小学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现状,把脉特殊孩子随班就读的发展趋势,课题组成员共走访了28所普通小学,调查了随读班的科任老师、班主任及校领导64人、家长18人,并和若干在读孩子(包括正常孩子)及社会人士进行了交流。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61份,有效率87%。接下来课题组对这28所普通小学在读的130名疑似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复测筛查(不公开),对他们的学业成绩、行为规范、社会适应等作了综合评定,初步认定其中86名为各类智力残疾,并对这些孩子入学以来的情况进行了摸底。
对于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社会反响强烈,53%的人表示支持,21%的人表示反对,其余的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课题组就学校对智障儿童随班跟读的态度访谈学校领导。多数校领导反映自从接收了智障孩子随班就读,很少有家长告学校违反教育法规、剥夺适龄孩子的受教育权,但新的麻烦又来了,智障儿童随读分班是个大问题,极少有班主任会心甘情愿地接收这些孩子,校方只有采取极端的方式硬塞给某个班,致使该班班主任颇有怨气。但事情远没有结束,之后常有家长来校反映该类孩子对自家孩子的伤害与影响,要求换班,弄得学校苦不堪言。接下来课题组走访了随读班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80%的老师认为这样的孩子进入班里影响班里的成绩和纪律,如果“上面”对他们的评估宽松些,他们也能接受,就是缺乏对这类孩子的教育策略,尤其是爱惹事的智障孩子常使他们焦头烂额。
就智障儿童在普校的融合程度,课题组和随读班的孩子进行了交流。半数以上的正常孩子表示“不喜欢”这些智障孩子,低年级学生比例大些,他们的情感好恶趋向于老师的态度;10%左右的随读智障孩子表示也“不喜欢”他们(正常孩子,也包括个别老师),其余的则是沉默不语。
就家庭对智障孩子的关注及随读的看法,课题组调查走访了随读孩子的家长,如下表。
从上表看出,低年级智障孩子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偏高,且对孩子的学习很是关注,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则慢慢失去信心。通过和家长的深入交流,调查组了解到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及辅导方面,多数家庭无能为力,个别家庭基本上属于放弃;但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入学后在社会认知上确实有进步。尽管家长对孩子的随读状况不算满意,但很少有家长愿意将孩子转入特殊学校,除非孩子智障程度太重,家中又无暇顾及。
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调查人员遇到诸多这样的案例:随读的智障孩子在低年级时还活泼好动,到了中高年级就变得懒散、沉默、不合群,一副很乖、很听话的样子(其实是自卑);在家却很任性、暴躁,经常借故不愿上学,无奈之下家长便让其辍学。
从以上数据分析和实例来看,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表现。
1.积极方面
智障孩子随班就读,提高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和社会文明程度;智障孩子随班就读,使他们能与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成长,逐渐学会一些社会所认可的行为,加速了他们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智障儿童随班就读,使该类儿童不必去离家较远的培智学校或特殊学校去上学,这既方便了孩子学习,也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家长担心孩子进入特殊学校,客观上被贴上“智障”的标签,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
2.消极方面
在诸多学校,“随班就读”就是“随班就座”“随班就混”,智障儿童和普通孩子在学业成绩和心理发展上差距越拉越大,学校对他们处于放任状态;辍学现象严重,智障孩子在小學低年级还勉强能在班里随班就读,到中、高年级就很难读下去了,个别的选择转入特殊学校,但大多数都选择了辍学。
二、问题分析
淮北地区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可以说是我国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普遍现象,课题组就存在的问题总结分析如下。
1.学校问题
首先,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领导不重视,校方认为:要想考出好成绩,教师就必须在“好孩子”身上下工夫,智障孩子先天禀赋太差,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大见成效,与其“白搭工”,还不如放弃算了;还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智障孩子也学不了什么,理论上关注一下,对得起教师这个行业就行,于是课堂上无目的地提问,课下只要他们别惹事就好,从来没想到要去开发他们的潜能。其次,在师资方面,普通学校的教师缺乏对这些孩子最基本的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技能,教师专业知识严重不足,满足不了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endprint
2.家庭问题
有智障孩子的家庭,其家庭矛盾相对增多,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成员间缺少合作,同时也缺少专业方面的技能,他们中能面对现实并对孩子进行科学、理性教养的不多,家长对孩子大约存在三种不良态度: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溺爱迁就,百依百顺;歧视嫌弃,任其发展。
3.社会问题
社会对随读的智障孩子评估还是以一维智能指标为基准,评价手段和方法单一,没有考虑他们多种能力的发展,这在依然还是“按分数论英雄”的今天,他们无疑是处在劣势地位的,没有人喜欢一个“拖后腿”的人。久而久之,随读的智障孩子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长期恶性循环,使他们越读越差。
智障儿童由于自身心理、生理的缺陷,在生活适应、社会交往、学习能力等方面需要援助,但现阶段解决此类问题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社会能为他们提供的教育、生活、就业等保障机制还很不健全,尤其在淮北这个以重工业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
以上一系列的因素严重影响淮北地区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导致智障儿童虽然在普通学校里学习,却享受不到他們所需求的教育,并未做到真正的“就读”。
三、对策与建议
调查显示,提高智障儿童随班就读质量,走出“随班混读”的瓶颈,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此,课题组作了如下思考。
1.进一步提高认识,普及与提高并重
让智障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同一屋檐下接受教育,是一个命令式的规定就能达成的,只是智障儿童随班就读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提高其就读质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关于智障孩子的随班就读,不单要从人道主义角度去看它,更要站在社会发展、时代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它,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把融合教育作为我国特教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把智障儿童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重点来抓,教育主管部门应适时出台有关方面的融合教育政策,支持普通学校做好该类儿童融合教育的准备工作。
2.提高随读教师的专业素养
普通学校接收智障儿童入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保障人身安全上,必须要有专业老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援助。普通学校也必须在提高随读教师的专业素养上下工夫。
首先,学校要组织专业力量,充分利用图书及网络资源加强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把补偿和认知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对该类孩子一人一案、因材施教。其次,加强和本地特殊教育学校的业务往来,充分利用他们的人力、物力及办学经验等优势,争取得到特校的业务指导、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及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再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技能培训不能走形式,培训工作要具有长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改变对智障孩子的培养理念和目标
智障孩子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缺陷导致出现许多社会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智障学生在心理上具有可变性和可塑性,其成长的过程又是动荡性与过渡性相交织的历程,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些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扶持和帮助,诸多问题是能够适当减少的。要坚信他们是可教育的,是可以改变的。对智障孩子的教育要顺应不同的学习类型和速度,通过适宜的课程组织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使教育教学依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让学生个体充分自由发展,个体价值和差异得到尊重。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要遵守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特殊需要教育,并且这种教育要确保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
在对智障孩子的教育教学中,还要改变以往那种过多地强调教育的治疗性、心理性,而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的做法,必须把生存教育作为重点。
4.转变家长观念,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
孩子是社会的,更是家庭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必不可少。家校互动,目标一致,是随读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随班就读教师要经常和这些孩子的家长沟通联络,教会家长一些简单的指导策略,为其提供一些解决孩子生活学习问题的有效方式,并就一些棘手的问题和家长一起探讨适宜孩子的教育方法。
5.建立多元评估体系
由于自身的困难及社会支持保障系统的不健全,导致智障儿童发展的滞后和严重失衡。学校要设法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机会,给他们充分展现的空间。首先,对随读的智障孩子评估不应以一维智能为标准,要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充分考虑他们多种能力的发展;其次,评价要坚持长期性和持续性,使康复效果有据可查、有案可比;再次,评价的实施要有发展性,要针对个体的不同特点展开,评估环境的设置应与实践相结合;最后,评估的结果要保密,不与他人排序,只与受评者自身的强项和弱项比较、前期和后期比较,其目的也只是为了给学习者以“建议”,促进其后续的学习。
每个孩子都拥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被尊重的权利。智障儿童也是文明校园的一员,他们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层面的呵护与支持。
参考文献:
[1]邢同渊.智力障碍儿童教学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