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芸溪,宋 正,袁 西,宋钰红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城市的面貌与格局也在不断地更新与扩张,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对绿色空间环境的需求更加突出。对于云贵地区的大多数山地城市而言,要使绿色开放空间在快速扩张的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城市的面山景观便成为构成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作为连接城市中各类绿地的绿色开放空间,是城市整体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符合大众需求、生态保护和替代性交通需求的重要资源[1]。城市面山景观的绿道规划,不仅要具有景观上的美学意义,作为环绕城市的生态屏障,更应当注重其景观生态学上的廊道价值。因此将景观生态学理念贯穿到整个城市面山景观绿道专项规划中,把散落的节点与其原有的线性自然与人文景观元素串联起来,整合景观资源,更好地发挥其生态价值,使之成为城市与区域尺度上重要的廊道景观,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以概括为景观结构、景观动态、景观功能3个基本方面[2]。就城市面山景观绿道规划而言,最具指导意义的是景观生态学中具有空间意义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的时空配置形成的镶嵌格局即为景观结构。该理论认为:①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可看作绿道规划中沿线景观节点。②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型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廊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还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在绿道规划中,主要体现在快速车道及慢行系统。③基质又称衬质或模地,它是景观镶嵌背景内的生态系统或者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面积大、连接度高、对景观动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3-4]。
目前,对于绿道的研究较广泛,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概念也多种多样,大家最认可的便是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是指沿着自然走廊如河滨、溪谷等或是沿着人工走廊如沟渠、风景道路等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从地方层次上讲,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l)的带状或线型公园[5]。
项目位于云南省文山市,分为东山、西山、北山3个片区,东山片区面积1360 hm2,西山片区面积416 hm2,北山片区面积279 hm2,总占地面积20.55 km2(图1)。其中,东山片区地势复杂,海拔较高,部分地带为丘陵地,植被分布不均,具有烈士陵园、罗汉山公墓、头塘水库、东山公园等景观资源;西山片区地形陡峭,多为峭壁景观,具有西华公园等景观资源;北山片区地势较为平缓,并有盘龙河穿越其中,拟建有凤凰山公园。
图1 现状范围及分区图
以地形地貌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为重点,以自然生态和科学普及为突破口,强调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将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融入到面山景观区的绿道规划中,成为保护与利用并重,地域特色突出,建设理念先进的开放空间,将自然融入都市,塑造东西北山的整体连贯感,做到集生态、游赏、文化功能于一体的代表性区域。
3.1.1 顺应自然肌理,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文山东西北山现有的自然资源,结合城市绿地系统构建文山面山景观绿道,将分散的生态斑块有机连接,在开发城市面山景观资源的同时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3.1.2 串联景观节点,体现特色底蕴 发挥绿道对各景观斑块节点的串联作用,以西华列戟、老君山梯田、东山公园、文笔塔、民俗村落、西华公园和头塘公园等现有的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掘并展示文山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
3.1.3 完善游憩系统,倡导绿色游览模式 通过绿道选线,构建多样的活动空间,完善城市游憩体系。同时将绿道与城市慢行系统共同构成连续、完整的绿道游览网络,丰富游客的游览方式,引领“绿色、低碳”的绿色游览模式。
项目遵循规划原则,借鉴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模型,进行“点—线—面”结合的绿道规划过程:①点—斑块—沿线各景观节点,既是绿道服务于自然的关键,又是绿道服务于人的核心。即绿道沿线的服务点、兴趣点和关键点,包括公园、历史遗迹以及具有文化特性的区域等所形成的具有资源价值的绿色斑块作为生态节点。②线—廊道—绿廊系统和慢行系统,是绿道服务于人与自然的纽带,即生态廊道和慢行道,分别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满足人们休闲健身需求为目的。③面—基质—原有生态林地山体,是绿道服务的骨架,即在水平方向多级线组合成网状结构,表现为面的形式[6]。本项目中主要表现为东西北山原有的山体、林地。
综合考虑文山自然人文资源、基础条件和城镇布局,结合实际情况叠加分析,形成3条区域绿道(表1),将文山市面山景观各节点有机串联形成整体游线。
表1 绿道总体布局
绿道是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构成,具体包括绿廊系统、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5大系统[7]。依据绿道所包含的各类系统,将项目所包括的东、西、北山分为5个系统进行分项规划。
3.3.1 绿廊系统 根据东、西、北面山所具有的各类景观资源以及现状地势,规划了贯穿整个山体的道路系统(图2~图4),并根据原有的植被资源,丰富植物品种,乔灌草多层结合栽植,形成生态结构合理,物种丰富季相多样的道路绿化隔离带以及道路两侧绿化保护带。
图2 东山片区道路分析图图3 西山片区道路分析图
3.3.2 慢行系统 结合山地特色以及各分区的地形特质,在东山区主要设置有山地自行车道(图5);西山区地势陡峭,主要以步行攀爬道为主;北山区地势较为平缓,设置有慢跑道和步行道结合。
3.3.3 交通衔接系统 主要位于3个面山区与城市道路相连接处,由于城市道路多以快速路为主,因此在快慢道路系统衔接处设置大型节点,如东山片区的街头小游园(图6),入口广场等,起到缓冲和必要的提示作用。
图4 北山片区道路分析图
图5 东山片区慢行系统分析图
图6 东山片区街头绿地
3.3.4 服务设施系统 服务设施由游览设施服务点和管理设施服务点2部分组成。游览设施服务点主要便于为绿道中的游客提供服务,管理设施服务点主要用于绿道的日常管理[8]。
游览设施服务点包括:①片区服务中心,布置在东、西、北山各景观区游人相对密集的节点附近,提供服务咨询、小卖等功能。②餐饮,布置在各规划区游客服务中心附近和特色度假地段,提供特色餐饮、旅游及商务接待等功能。③厕所,在主要游览点设置旅游公厕,主要游览地段达到一类公厕标准,一般地段达到二类公厕标准。规划区设独立式厕所共16处,其中东山片区设厕所6处、西山片区设厕所5处、北山片区设厕所5 处,公厕位置的选择要既隐蔽又方便游人,粪便处理应尽可能环保,公厕污水集中收集后可用于浇灌林地。
管理设施服务点包括:①管理办公室,提供各景观区日常管理和一般救护、治安功能。②配电房,附设于片区服务中心内,提供全园电源并进行电力分配。
3.3.5 标识系统 文山市面山景观作为山地景观,应在游人聚集处和道路交叉处设置明显的路标,给游客指明方向,路牌风格应以自然、简洁为宜,体现民族特色。可从壮族族徽铜鼓和苗族刺绣服饰中提取元素,材料可选择自然景石,仿木材料等,颜色以壮族服饰蓝黑色为宜。特殊植物应设置标牌,提供观赏、植物知识的信息。
城市面山多以面积大、地形复杂、景点分散为主要特征,针对这一特点将“斑块—廊道—基质”这一景观结构引入面山景观绿道规划中,形成“点—线—面”三级绿道网络规划模式,在现有的山体生态系统基础上,通过将分散的各景观资源有机串联,串景成线,连线成网,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城市面山景观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城市面山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实现城市景观格局的重构。
由于其自身的特质,绿廊系统和慢行系统在面山景观规划中很好地起到了景观生态学中生态廊道的作用。在规划时依照山体走势,将分散破碎的绿色斑块重新连接,对受损的森林田野等自然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提高绿化水平和质量,促进物种的传输和迁徙,并为生物提供生境;在现有的生境区内建立生境链、生境网,防止生境退化和生境的破碎,从而保护了生物多样性[9],防止水土流失,形成完善健康的城市面山绿色生态屏障。
文山市属滇东南岩溶山区,喀斯特岩溶地貌突出,河谷、沟壑纵横交错。城市东、西面山山体陡峭,北部为低丘缓坡用地区域。在历史人文方面,文山市以壮族、苗族为主要民族,其东山的文笔塔和西山的西华公园都始建于清朝时期,历史悠久,佛教气息浓郁。结合上述特点,在绿道规划中,通过对民族符号的提取,加大具有民族特色景观设施的使用,将历史人文融入其中,并结合地形地势,合理调整线路系统,整合景观资源,创造出具有文山特色的面山景观,从而带动整个文山的发展,提升文山市的整体形象。
城市面山景观的绿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成为山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面山景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的现有特点,结合景观生态学理念,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1]朱慧.基于绿道理念的合肥环城公园规划浅析[J].建筑与文化,2016(3):166-167.
[2]孔月红.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田园绿道规划研究——以雅安雨城区陇蒙路段为例[D].四川:成都理工大学,2012.
[3]陈思源.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154-158.
[4]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占略[J].生态学报,2001,23(8):1615-1621.
[5]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17(6):77-81.
[6]王红婷.基于生态宜居理念的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研究——以邯郸市中心城区线性绿色开敞空间为例[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2.
[7]蔡云楠,方正兴,李洪斌,等.绿道规划——理念·标准·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9-40.
[8]金云峰,周煦.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1(3):33-37.
[9]李佳.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乡一体化绿道网络规划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