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告诉孩子如何正确理解死亡

2018-01-12 10:48
新传奇 2017年44期
关键词:教育课监护室痛苦

我们可能会认为死亡太可怕了,不适合同孩子们谈起,但一场痛苦死亡的后果要糟糕得多。死亡教育旨在令这一生命过程变得正常化,并鼓励学生为自己或家人做好准备,不管死亡将于何时降临。

和性教育同样重要的,是死亡教育

五年前,我给女儿泰莎的班级上了性教育课。前不久,我又给女儿萨莎的班级上了死亡教育课。我希望女儿和班上其他孩子知道所有可能等待着他们的棘手情况。

那时候泰莎听说我要去给她的七年级同学们讲性教育,顿时窘得要命。丈夫建议她在脑袋上扣个纸袋子,她翻了个白眼走开了。上课那天,她溜到教室最后,坐在桌边,低下头藏在书包后面。

刚一开始,13个女孩惊惶不安地看着我。我知道我得说出那几个她们此时正在害怕的字眼,好让话题能够转到重点上去。“阴茎和阴道”我说,有人紧张地嗤嗤笑了起来。压力释放出来之后,我开始谈论避孕、拒绝、同意、怀孕、性病,甚至迷奸药。一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积极地举手提问,女儿的头也从书包后面抬了起来。

早在1892年,全国教育协会就开始推广性教育课程,把它纳入全国教学大纲的必修部分。随着信息传播,以及越来越便捷的生育控制,意外怀孕开始下降,性病发病率大幅降低。在这个问题上,知识真的是力量。

我相信,关于死亡也是如此。

我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一家医院工作,是一名从事重症治疗和姑息治疗的医生。我喜欢运用那些高科技手段来挽救重症监护室内患者的生命。但我也看到,同样是这些手段,为许多正在走向生命终点的病人带去深深的痛苦。我们有太多患者在过度医疗的情况下死去,在并非出于自己选择的情况下使用各种治疗和技术,即使它们已经不太可能对患者有帮助。在死亡之前滞留重症监护室的日子里,许多患者都要使用呼吸机和饲喂管,让液体能量通过这些管子流进胃里。患者的手臂经常受到约束,以防各种管子和导管意外脱落。

我照顾过的许多患者尽管疾病恶化、反复入院,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就要死去。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比如医生在通知病人坏消息这方面没有受过良好训练,以及人们对于科技终将以某种方式战胜死亡的集体期望。在患者濒死之时,他们往往已经太过虚弱,或是没有能力表达自己在死亡方式上的偏好,更何况他们的选择往往不被考虑。患者通常无法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例如,80%的美国人表示宁愿在家里死去,但只有20%的人实现了这个愿望。

死亡这个话题的讨论,归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接纳生命是有始有终的过程,也许我们就更能坦然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

我们许多人会选择计划妥当之后,在我们所爱的人围绕之下安适地死去。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即将死去,就无法为一个好的死亡做准备。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在生活中为死亡留出空间,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为它做好准备。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些死亡教育和我们的医疗系统可能会避免,或是至少减轻这种痛苦。事实上,当患者做好准备时,他们临终时会不那么痛苦。当他们思考过自己的目标与价值观,分门别类地考虑过种种偏好之后,他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死亡教育应尽早进行

我一直热心倡导教育青少年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任。我同样认为,我们早该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这是人生同样重要的一个阶段,缺乏准备的后果同样糟糕,甚至可以说更糟。在理想的情况下,这种教育应当在青少年可能需要它之前尽早进行。

我认为死亡教育这门课程是一种公民责任。我知道这听上去可能很激进,但是请耐心听我说。为什么死亡被视为比性更严重的忌讳?二者同样是生命的自然环节。我们可能会认为死亡太可怕了,不适合同孩子们谈起,但我相信,一场痛苦死亡的后果要糟糕得多。死亡教育旨在令这一生命过程变得正常化,并鼓励学生为自己或家人做好准备,不管死亡将于何时降临。

不久前,我和同事道恩·格罗斯来到奥克兰的海德-罗伊斯中学,一家进步的私立学校,为我女儿的九年级班级上了我们的第一堂死亡教育课。就像在性教育课上一样,刚进教室时,我们先要尽早摆脱一些让人不舒服的字眼,比如死亡、癌症、失智。我们给学生们放了电视剧《实习医生格蕾》里一些不现实的急救片段,讲解了它们的错误之处。我们直言不讳地描述了重症监护室里的生活现实——用机器延长生命的效果、手臂约束、隔离。所有人都认真听着,他们有些犹疑,但都聚精会神。

我和道恩离去时笑容满面。没有人晕倒。没有人尖叫着跑出教室。老师告诉我们,学生们的参与程度令她感到惊讶。我希望这只是第一步,让我们接下来可以继续在公众中普及关于死亡的认知,这个生命阶段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所有人。我们越早开始谈论它越好。

抓住机会谈论“死亡”

死亡教育远远不该当真的发生家庭变故时才开始,很多孩子从1岁半开始就接触到“生命”:地上的落叶、死去的昆虫、或者是自己的宠物离世了,这就该是我们第一次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小动物的死去,就像我妈妈当年做的,随手扔了,抽水马桶冲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折射了我们成人内心深处对于这类话题的害怕、恐惧和不安,这就很难真正地去帮助孩子理解“死亡”。

当我们对孩子描述“死亡”时,不要用那些隐晦的比喻,不要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像我们一样感受好一点。就好比我小时候妈妈说的“睡着了”,这就直接让我联系到了自己每天睡觉的行为;还有的父母会说“离开了”,这就会让孩子担心父母外出购物离开一会是不是也就“死了”。

最好的解释就是提供更加具象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可以说,“XX死了,她不能再呼吸、吃饭、走路、说话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基本生存需求非常明白,这样的解释更容易让他们接受理解。

提供简单却清晰的回答,就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之后,我们可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根据她的新提问,慢慢帮助孩子扩充知识库。

死亡这个话题的讨论,归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接纳生命是有始有终的过程,也许我们就更能坦然地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

猜你喜欢
教育课监护室痛苦
劳动教育筑未来——吉安市初中劳动教育课例展示活动有感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谁痛苦,谁改变
疫情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课——开学之际,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分担痛苦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痛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