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直播背后:22年不说话的女主播

2018-01-12 10:48
新传奇 2017年44期
关键词:聋人手语主播

作为十九大开幕式上的直播手语翻译,周晔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的最长纪录。她出现在大屏幕左下角面积占不到二十分之一的直播窗口里,也出现在2780万听障人群和有声世界沟通的窗口里。这扇窗,让他们得到平等和尊重。

周晔自己也没有想到,作为一位在屏幕上从不说话的“央视主播”,她在2017年10月18日这天突然成了“网红”。作为十九大开幕式上的直播手语翻译,她用不停变换动作的双手,将三个半小时的大会内容即时传递给听障人士,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的最长纪录。

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的三个半小时里,周晔的手基本没停过。有时两手支撑摆成“人”字形,有时一手按下另一手攥起的拳头,各种动作组合,在胸前划出优雅的弧度。

人们在央视直播镜头里看到她,穿一身红色西装。有网友认出了她,说“这个阿姨好像从我小时候就开始手语翻译了吧”。的确,这次直播距离她第一次上央视节目,已经过去22年。

创下直播最长纪录

这场直播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周晔都记得清清楚楚。她说这是有生以来压力最大的一次。

就在直播开始24小时前,她还不确定自己会不会上直播。来试镜时得到的消息都是“一切等通知”。直到前一天下午4点,她才得到确切消息。没有最新的报告,她只好让同事把五年前的十八大报告打印出来,对着文字练习手语动作。并且,和之前所有场次都不一样,这次时间有可能超过3小时,期间不能换人,没有“替补”。早上来直播间的路上,她一直给自己打气,“没人依赖了,也没有退路了,只能靠自己。”

10月18日清晨5点45分,她睡了六个小时之后起床,吃了一块带巧克力豆的面包,还有一个煮鸡蛋就出发了。北京下着小雨,爱人开车送她到东三环边上的中央电视台时是6点半,她拎着一兜子衣服下了车,为了让工作人员挑挑看,直播时穿哪件比较搭配画面,最后选的就是上镜的这件红色西装,喜庆。

作为十九大开幕式上的直播手语翻译,周晔出现在屏幕左下角

7点半开始化妆,8点50分,直播就开始了。

她面前就有一台摄像机,自己打手语的画面在眼前晃来晃去。这个画面对她来说是视觉干扰,只能视而不见,她必须集中注意力听报告,然后翻译。边听还要边理解,打出词的意思。比如“物流”,“物”的手势表示物品,直接翻译就行,但“流”的手势比划起来是“像水一样流”,如果要打“物品在水上流”,听障人士就看不懂,这时要把“流”改成“运输”,他们才理解。

但也不是所有的词都要解释,比如“一带一路”这个词。要是翻译成“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那解释完了后面一大段话都要错过,这时候就要拆成字来翻译。如果遇到多音字比如克服困难的“难”,读二声时,就要伸出食指放在太阳穴旁边,表示绞尽脑汁想。如果是四声“难”,就要放在心口的位置,表示心里难受。

三个半小时翻译下来,她只记得经历了腰酸、腿麻、手涨、眼花的全过程。至于其他事情,都是“四大皆空”,没有任何时间和精力考虑。

这一次,比她之前手语翻译十八大报告的2小时10分钟多了一个多小时,也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的最长记录。网友转发她的消息说,“每次看到有手语翻译的,我都特别的尊敬!一言不发,三个半小时啊。”

第一位手语直播翻译

周晔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她本人的铅笔素描画。

这幅画是学校里一个十七岁的学生画给她的。相比于兼职的手语主播,她的职业身份是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她的学校现在一共有186个学生,其中听障孩子有50多个,其余的是智力障碍,年龄从6岁到20岁都有。

周晔做“特殊教育”这一行,始于1983年,她加入的是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也是现在她所在学校的前身。当时她19岁。

她刚去的时候是语文老师,教书的时候口手并用。比如一个“杯子”,要拿出一个真的杯子,然后唇语读出来给学生看口型,再加上文字,还有手势,四个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完整的“杯子”的概念。

她坦言教聋孩子发音是最难的部分。很多孩子从出生就没有听到过声音,不知道语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但是他们并非没有说话的能力。

她曾经多次对媒体提过一个名叫李筝的听障孩子,刚来时七岁,“ge”这个音怎么都发不出。这个音需要舌根儿抬起才能发,但是又看不到这个抬起的动作,于是周晔就把李筝的手放在自己的下颌,让她感受口腔变化。

她在不见起色的时候也曾经想过放弃,“大不了就把‘ge’念成‘ke’吧。”终于有一天放学,周晔送李筝到校门口,她朝哥哥和爷爷飞奔过去,用最大的力气喊了一声“哥哥”。这是她来到这个世界第一次这么呼唤亲人。那一刻,李筝的哥哥呆住了,周晔也哭了。

就这样,周晔在学校里一待就是34年。

1995年,中残联和央视合作开设手语翻译栏目,她被老校长推荐试镜,当时就被选中了。她和主播贺红梅合作,出现在《本周》栏目里。经过逐年改版,这个栏目就是现在的央视节目《共同关注》。她和学校的六位老师承包了手语翻译的工作,每人每周直播一小时。

2012年全国两会,中央电视台首次引入手语直播,周晔成为第一位手语直播翻译。此后的十八大她再次担任这一重任。如今,她已成为大众最为熟知的手语翻译。

“最大意义在于传递尊重”

在媒体中吗,当问到“你此前想到自己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吗”时,周晔笑着说,万万没想到。大家实际是关注十九大,也不是关注我。可能觉得三个半小时挺长的,一看这人一直比划,形式觉得挺新奇,对我是出于一种同情吧。

打了34年手语,这门语言在她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周晔说,手语产生于聋人群体自身。我觉得是一种非常美的肢体语言。如果没有手语,完全靠画面,小点儿的孩子看不懂字幕,只能是连蒙带猜,我们多给他们提供一种交流上的支持,理解起来就会更容易。虽然不能完全表达内心世界,至少能表达出80%-90%的客观事物,实现沟通和交流。

周晔说,自己的职业价值感和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到这些孩子从不行到行。最开始不会用勺用筷子夹菜吃饭,穿鞋只穿没有鞋带的,不会系。这些最简单的生活问题,我们解决了,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感。那一瞬间会很快乐。可能有些正常家庭的孩子,到了高中大学除了念书还什么都不会,我们智(力)障(碍)的孩子,洗衣服做饭收拾屋子,都比你强。他们是先天有缺陷,但不是生活的矮子,而是生活的强者。

当媒体问到,“这次做十九大直播手语翻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周晔回答称,是一份很大的荣誉,辛苦中会有兴奋感。因为我给了自己一次挑战极限的机会。更让我兴奋的是,国家层面能够考虑到聋人群体,让他们第一时间听到这么重要的声音,这个不仅仅是听到报告内容本身,而是传递了一种尊重,这个意义更大。

猜你喜欢
聋人手语主播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人气』主播
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比较
第一次做小主播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中国蓝主播
我是小主播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奇怪的手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