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淅 楚 玉
——河南淅川楚墓出土玉器鉴赏

2018-01-12 06:04唐新
收藏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玉质徐家玉器

□ 唐新

淅川位于鄂、豫、陕三省边陲。这里古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有陆通秦晋水达吴楚之称。因其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以开发较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其中楚人便是以丹江流域为起点,发展成为雄居一方的泱泱大国。

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在这里修建丹江口水库,使当地最肥沃的土地成为丹江水库库区。几十年来随着水库水位不断变化和冲刷,沉睡在地下2000多年的楚遗迹和遗物得以露出水面。自20 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丹淅流域的下寺、和尚岭、徐家岭、毛坪、吉岗、大石头山、太子山等地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楚墓群,出土数以万计的楚文物。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下寺二号墓(图1),该墓出土了包括青铜器、玉器等各类器物6098件。该墓墓主,是相当于宰相级的楚国王室成员。①1990~1992年,考古工作者在丹江岸边的和尚岭、徐家岭等地抢救发掘10余座楚国高级贵族墓葬群,再次出土大量青铜器和玉器。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后,考古工作者对丹淅流域楚墓葬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并不断有重大考古发现。其中在徐家岭、熊家岭、东沟长岭、裴岭、马川、郭庄等地发现数千座楚墓葬,出土数以万计的楚文物。在淅川徐家岭发现几座战国时期的楚国高级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和玉器。③(图2)徐家岭楚墓的发掘是淅川南水北调工地楚文化考古重大发现。

经过长达40多年多次发掘,丹淅流域出土大量楚文物。使该流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这里当之无愧成为我国楚文化发祥地,也为探索楚国早期都城丹阳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学术界根据新发现的清华大学楚简《楚居》记载,并结合丹淅流域楚文化系列考古大发现,认为《楚居》中虽然没有记载丹阳,但记载熊绎迁徙于夷屯,其方位属丹江流域;周成王因楚先祖佐周王有功,才封熊绎以子男之田居丹阳,承认熊绎在丹江地域的统治地位,楚即正式建国,并立都于“夷屯”。④这充分说明丹淅流域是楚人最早活动的中心区域。

在淅川楚墓出土数以万计的的楚文物中,主要是青铜器和玉器。其中仅各类玉器就有上千件,除去珠、管、料等小件装饰玉外还有几百件大件玉器。现分别收藏在河南博物院、淅川博物馆等单位,我们从中选出部分精品做以简单介绍,以飨读者。

玉人(图3) 高3.6厘米,淅川下寺8号墓出土。玉质白色,半透明,有光泽,身体为圆形玉管,一侧磨为浮雕人像,头顶扁平,眉目清晰,两臂相交于胸,两腿粗短,跣足,足趾裸露,刀法简洁粗犷,显得古朴典雅,为春秋中期后段作品,是迄今所见楚国最早的玉人饰品之一。

玉人(图4) 高2.2、宽0.75、厚0.7厘米,淅川徐家岭2号墓出土。为青白玉,色淡黄,平顶,长脸,头顶梳有一小辫,眉目清晰,两臂下垂交于腹前,跽坐,头顶至脚下有一圆形穿孔,系用于穿戴的挂饰。

图1 下寺2号墓器物出土时的情况

图2 淅川徐家岭楚墓发掘现场

玉长方牌饰(图5) 长3.5、宽2.5、厚0.2厘米,淅川下寺8号墓出土。该玉牌呈扁平长方体状,周边受沁为鸡骨白色,正面饰龙纹,周边琢有对称的扉棱,牌饰下端各有二个小圆孔。

玉牌饰(图6) 长7.1、宽7~7.5、厚0.2厘米,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器形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玉质为青白玉,质地细腻,正面下部饰兽面纹,两侧饰龙头纹,背面为无纹的素面,四边均有牙脊,玉牌上下各有一个小圆孔。该玉牌做工精湛,纹饰繁,是举世罕见的楚玉精品。

玉牌饰(图7) 长3.3、宽2.5、厚0.1厘米。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呈片状,色泽透明。长方形,四边雕琢齿脊,短边,中部各有两穿孔,正面用双钩阴线刻两个龙首纹。

玉扁长条形饰(图8) 长13.6、宽1.2~1.6、厚0.6厘米。淅川下寺3号墓出土。青白玉、玉质细腻,微透明,长条状,器身受沁为米黄色。左右两边琢出脊齿,两端各琢一凹槽。两面纹饰相同,皆饰龙头纹,两边的脊齿分别刻画出龙角、额等,中部有一穿孔。

玉管状玦(图9) 直径1.75、孔径0.75、高1.25厘米,淅川下寺7号墓出土。为白玉质,质密微透,柱状,上下两端光素。侧面饰两个简化龙纹,椭圆形目、尖尾相叠。

玉龙(图10) 长5.35、直径0.75厘米,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躯体呈钩状,断面呈椭圆形。粗端平齐,钻一线孔,表示龙口,口后有一通穿,表示龙眼,口下一斜穿,尾端有浅窝,器表饰绹索纹。

虎形玉佩(图11-1) 长14.6、宽7.35、厚0.4厘米,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共两件,(图11-2)大小形制相同。为青白玉,白色微黄,透明,玉质细润,呈片状。正面呈虎形,垂首、弓背、尾下垂而上卷、上下均饰有绞丝纹,虎的口尾各有一穿孔,应是作为玉组佩中的挂件对称使用的。该佩饰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体现出楚玉极其高超的雕琢工艺。

虎形玉佩(图12) 长6.4、宽2.05、厚0.3厘米,淅川下寺3号墓出土。该墓出土此类玉虎形饰6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体扁平色,棕红,虎俯首口微张,圆睛、凹背、凸腹、屈肢卷尾作卧俯状,尾部饰双排鳞纹,玉虎口、背、尾各有一穿孔,系供穿戴之用。

玉冲牙(图13) 长5、宽0.9、厚0.42厘米,淅川下寺8号墓出土。体扁平,呈牛角状,一端较粗刻兽首,嘴旁有穿孔,一端尖细,器身饰绞丝纹与素面相间的纹饰。

玉玦(图14) 直径5.85、孔径2.8厘米,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器表受沁微黄,两端饰简化龙头纹,做工精细,纹饰精美。

玉半环形饰(图15) 高7.6、宽0.8、厚0.7厘米,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器表受沁呈灰白色。微透明。半圆形,首端为龙首状,中有一穿孔,尾端平,周身饰蚕节纹和卷云纹。

玉梳(图16) 高7.7、宽5.6、厚0.5厘米,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体呈长方形,色棕黄,平背,两侧外突,正背面刻变形龙纹,下部有18根齿,梳齿尖锐,其中7根残断,断面作长方形,楚玉中玉梳极为少见,该玉梳为研究春秋时代楚人的日常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

图3 玉人

图4 玉人

图5 玉长方牌饰

图6 玉牌饰

图7 玉牌饰

图8 玉扁长条形饰

图9 玉管状玦

图11 虎形玉佩

图10 玉龙

玉梳(图17) 高6、宽2.7、厚0.5厘米,淅川九女冢6号墓出土。为青白玉,体扁薄,长方形。平背,下部雕琢有11个梳齿,齿尖锋利,间距不均,通体磨光。

玉笄(图18) 通长16、直径0.9、帽头直径1.9厘米,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通体呈圆柱状,为青玉,色泽透明,有笄帽,帽呈螺钉形,上粗下细,钉头处下凹,有一穿孔,笄帽上段饰卷云纹,下端雕刻两周绹索纹,笄身呈圆锥状,雕刻三周卷云纹,之间为两条竖阴线,横钻一孔。笄尖琢磨光滑,此玉笄制作精细甚为珍贵。

玉璧(图19) 直径18.8、孔径6.6、厚0.18~0.3厘米。淅川下寺 1号墓出土。器表有黄褐色沁斑,形制较大,璧孔处薄厚不匀。其一面尚留的割痕表明,璧在表面磨光后,又从横剖面分割成两件,共分三次完成,当然由于割线水平未对准,故出现上述薄厚不匀的情况。该玉璧是淅川楚墓出土的玉璧中形制较大的一个。

玉璧(图20) 直径6.85、孔径2.05、厚0.30厘米,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为青白玉,该墓共出土两件大小相同的玉璧,这是其中的一件,该玉璧为黄褐色,部分泛白,有部分黑斑,呈片状,一侧及上下两边琢扉棱,外缘略呈扁圆形,内外缘有阴刻轮廓线,面饰阴刻蟠虺纹。

玉瑗(图21) 直径14.1、孔径8.5、厚0.6厘米,淅川徐家岭10 号墓出土。为白玉,表面呈红褐色,有内外廓,两面均饰有隆起的谷纹,此玉瑗做工精细,保存完整,是不可多得的玉器精品。

玉环(图22) 直径9.9、孔径8、厚0.7厘米,淅川徐家岭1号墓出土。为青白玉,呈淡青色,透明部分玉质风化为鸡白色,系由卷云纹环或璧改制而成,器表刻卷云纹和网纹。

玉环(图23) 直径4.9、厚环宽0.7厘米。1991年在淅川县仓房乡胡坡村收缴。白玉质,玉质细腻,有褐色沁斑,通体饰绞丝纹。

玉珩(图24) 长11.8、宽6.8、厚0.1厘米,淅川和尚岭2号墓出土。为青玉质,色青灰,半透明,两端有对称的齿脊,两端及弧顶各有一单面圆孔,正面饰云纹和龙头纹,背部为素面。

玉珩(图25) 长15.8、宽2.6、厚0.6厘米,淅川徐家岭10号墓出土。为青白玉,半透明,表面受沁,呈深褐色,两端及上下部各有对称的齿脊,两面均饰隆起的谷纹,周边饰绞丝纹,背面光滑,弧顶部有一穿孔。

图13 玉冲牙

图14 玉玦

图15 玉半环形饰

图16 玉梳

图17 玉梳

图19 玉璧

图12 虎形玉佩

图18 玉笄

龙形玉佩(图26) 残长16.5、宽7.6、厚0.5厘米,淅川徐家岭10号墓出土。为青玉,已残,器表呈褐色,有廓,透雕龙形,呈俯地状,龙回首躬,身背部有一对圆孔,龙身两面均饰卷云纹和线纹,一面腹部饰有两条蛇,另一面腹部饰有一条蛇和一只鸟,该器物造型生动,如不是残破则更加形象逼真。

龙凤玉佩(图27) 长6.5、宽2.05、厚0.45厘米,淅川杨河2号墓出土。为连体龙凤,器表有灰白色沁斑。正视为连体双龙,造型相同,皆屈前肢,延颈昂首,龙吻相接,龙体上卷相连,云形翼,身饰谷纹,倒看为连体双凤,龙翼为凤头及钩喙,龙首前肢为凤头冠羽,背部有一穿孔,该器造型独特,雕琢生动,寓意吉祥。

玉龙形佩(图28) 高5、宽10.3、厚0.4厘米。淅川徐家岭11号墓出土。为青白玉,半透明,有裂痕,扁平体,局部受沁为鸡骨白色。器身为两条相向的龙做盘旋回转状,左右对称。龙身饰网格状鳞纹,间有云气纹。,该器物造型生动,保存完整,是楚玉佩饰精品。

玉管(图29) 长8.1、直径0.7、孔径0.4厘米,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为青白玉,颜色受沁为浅黄色,器身呈细长管体状,中段有一钻孔,器表饰龙头纹和绞丝纹,该器物制作精美。

玉弧形饰(图30) 直径5.15、厚0.46厘米,淅川下寺26号墓出土。为青玉质,局部有褐色沁斑,半环形,中间粗,断面近方形,两端尖细。

图23 玉环

图22 玉环

图27 龙凤玉佩

图20 玉璧

图21 玉瑗

图24 玉珩

图25 玉珩

图29 玉管

玉柄铁匕(图31) 柄长10、两端宽3.8、中间宽2.1、厚0.5厘米,淅川下寺10号墓出土。玉质青白色,体呈“工”字形,周边雕刻有对称的脊齿,器表饰蟠虺纹和卷云纹。玉柄一段有一銎孔,可以嵌插匕首,由于长时间埋藏铁器部分腐蚀严重,目前残存一小部分,该器物是国内目前发现较早的玉柄铁匕之一。

玉串饰(图32) 直径分别为0.3~0.4、0.2~0.1厘米,淅川下寺3号墓出土。为白色,共944颗。质疏松,间有黑色、绿色、棕色等。有圆状、柱状等大小不同的钻孔,素面。

淅川楚墓出土这批玉器是目前我国发现最大的一批楚国玉器之一。玉器时代大部分为春秋时期,也有部分玉器时代为战国时期。其种类繁多,有各种祭祀用的礼仪玉、生活用玉、装饰玉以及丧葬玉等多种。具体类型又有玉璧、玉环、玉瑗、玉牌、玉人、玉珩、玉玦、玉佩等数十种,这些种类基本上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楚玉的全部内容。其中下寺1号墓出土的兽面玉牌、玉梳、玉虎、玉笄等玉器造型完美,雕工精湛,成为这批楚玉中的极品。这批玉器对于研究楚国的用玉制度、琢玉技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在这批玉器中,装饰用玉是出土最多的内容,其主要器物类型就是各种玉佩和串饰。其种类繁多,本文就介绍了其中的10余件佩饰,这充分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贵族阶层已普遍佩玉,且种类多样化。

这批玉器选用的材质大部分是新疆和田玉,个别是南阳独山玉。它们的制作技术主要采用琢磨、浅浮雕、透雕等雕刻技法。纹饰上主要运用了龙纹、蝉纹、谷纹、云纹、涡纹、兽面纹、蚕节纹、蟠虺纹、勾连纹等多种饰纹。大部分件器物都雕刻有纹饰,有的器物上面还有几种纹饰,其中春秋玉器以细小繁蹂的蟠虺纹等纹饰为主,战国玉器除了纹饰多样外,镂空工艺明显增多,有多种镂空动物纹饰。它们经过古代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成为制作精美、独具特色的高级工艺品。

图26 龙形玉佩

图30 玉弧形饰

图28 玉龙形佩

图31 玉柄铁匕

图32 玉串饰

这批玉器大部分都出土于淅川下寺楚墓群,时代也多为春秋中晚期。下寺楚墓群以出土大批精美的青铜器闻名于世,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并被有关学者称为“下寺风格”。而这批玉器也正是“下寺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下寺铜器一样,代表着楚国的造型艺术在春秋中晚期的风格面貌及其达到的高度水平。在这批玉器中有出土于和尚岭、徐家岭等墓地的其它时期楚国玉器,其风格与下寺玉器风格颇为接近,可以归属广义的下寺风格。⑤

注释: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

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徐家岭11号墓》,《考古》,2008年第5期。

④高崇文《试论西周时期的周楚关系—兼论楚族居地变迁》,《文物》2014年第3期。

⑤皮道坚《楚艺术史》,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

猜你喜欢
玉质徐家玉器
石性与玉质
徐家珏作品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南京市栖霞区徐家村M4 出土器物
南京市栖霞区徐家村M1 出土器物
玉质天成
西汉玉器的鉴定
徐家柱 用爱唤醒沉睡12年的妻子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