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洪亮
(黑龙江省八五九农场医院,黑龙江 双鸭山 156326)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目前临床中内科多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痛、嗳气以及食欲降低等症状。其发病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是因胃酸分泌过量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方面所致。目前,西医是临床中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研究发现该疗法短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不甚理想[1]。选择11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随机将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1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5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55.4±4.0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病程6.4±0.8年。对照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55.8±4.1岁;病程3个月~14年,平均病程6.3±0.7年。入选标准:(1)符合相关诊断标准者[2];(2)近期未行有关胃动力药物治疗者;(3)内窥镜未发现胃肠异常者;(4)同意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伴血液病、呼吸道急性炎症等疾病;(2)伴恶性肿瘤者;(3)妊娠、哺乳期妇女。两组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对照组给予餐前口服枸橼酸莫沙比利片(生产单位:江苏豪森药业;批准文号:H19990315)进行治疗,每次一片,每天三次;(2)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组方:半夏、黄芩、甘草及党参各10 g,黄连、干姜各3 g)加减治疗。伴大便干燥者加用大黄及枳实;伴纳差者加用麦芽及六曲等;伴气滞者加用厚朴及佛手等;伴严重疼痛者加用白芍及延胡索;伴严重嗳气者加用旋覆花及沉香;伴胃阴不足者加用麦冬及沙参。水煎服,每天一剂,每天两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1)总有效率:①痊愈:上腹痛、嗳气等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部病变消退;②显效:上腹痛、嗳气等症状、胃部病变明显改善;③有效:上腹痛、嗳气等症状、胃部病变有所缓解;④无效:临床症状、胃部病变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2)中医症状积分:主要包括上腹部烧灼感、上腹部疼痛、早饱感以及餐后饱胀不适等症状。每项总分3分,3分:临床症状较重,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2分:伴有中度症状,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1分:伴有轻微症状,但不影响日常生活;0分:无症状;(3)不良反应情况。
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30痊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55%;对照组25例痊愈,10例显效,7例有效,总有效率为76.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上腹部烧灼感、上腹部疼痛、早饱感以及餐后饱胀不适分别为(0.9±0.2)分、(0.7±0.1)分、(1.1±0.3)分、(1.2±0.2)分;对照组分别为(1.9±0.5)分、(1.8±0.4)分、(2.0±0.4)分、(2.1±0.5)分;两组中医各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临床中常见的胃部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有学者认为该疾病与胃酸过量及胃及十二指肠炎性反应等因素有关[3]。功能性消化不良往往会造成上腹痛、恶心等症状,极大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临床中西医较多使用抑酸、避免胃黏膜受损以及改善胃动力等方法进行对症治疗,但疗效并不甚理想。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理想,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1] 司爱军.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372-374
[2] 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3] 李 欣,林 琳,魏 玮.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4):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