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逻辑

2018-01-12 21:45:23陈梦琳蔡志强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人民性民主群众

_陈梦琳 蔡志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深化和理论升华,其所蕴含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品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根本体现,也是党的人民性的深刻总结,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

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是阶级性的最高体现,同时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特点,代表着人性中至善的美德。刘少奇指出:“党性,就是人民这种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225页)党性是与我们党的先锋队作用,与党的责任和使命高度一体的特性,其实践逻辑体现为党的组织和党员要以其先进性纯洁性代表、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并将党的宗旨落实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各个环节。坚持共产党的党性,坚持的是先进性、纯洁性、政治性、革命性,突出的是人民性。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人民性首先是一种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是党努力所成就的事业的根本出发点。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民性的重点就是人民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性的这一清晰界定,清晰阐明了党的主张和党的政治任务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突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也是工人阶级政党党性的深刻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一论述揭示了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的思想渊源和实践要求;从学理和法理上厘清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历史与实践逻辑的一致性。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党在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胜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取得了事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形成并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

“人民”一直是党的思想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所展示的阶级性、实践性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党性的重要基点。对人民根本利益的整体把握,也成为党的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早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苏维埃是群众生活的组织者”,“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苏维埃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强调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广泛团结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丰富完善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我们党新时代发展思想的核心,成为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根本。第一,明确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第二,强调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领导要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帮助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在党的领导下谋求幸福生活。第三,强调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实践上清醒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服务为谁忙的问题,深化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第四,把坚持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以思想教育、严格执行的纪律和制度推进全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第五,立足人的全面发展,探索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总结中国发展和大国治理经验,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一深刻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上体现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在党的制度逻辑和政策实践中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我们党正在奋力推进的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这一实践将共同富裕从价值逻辑变成发展的具体政策。当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对共同富裕的政策解读,则内在地包含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对落后国家加快发展的制度和实践贡献,包含着我们对“一带一路”倡议、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建构和持续创造性贡献。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的政治路线的本质要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体现的正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民主是公有制基础上人民享有的最广泛真实的民主。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实践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和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创新。第一,进一步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第二,廓清了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报告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第三,提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强调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制度建设以保证人民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日常政治生活的权利。第四,立足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健全完善民主法治建设。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第五,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第六,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更好实现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个全面”清晰揭示了全面从严治党对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面对一个时期以来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惩贪除恶,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以组织引导和制度建设保障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人民主体地位科学维护。

同时要看到,人民民主是与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实践高度一体的,是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有机契合的。党的政治路线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组织上的巩固直接体现为党的组织富于战斗力生命力,能够动员和组织党员群众完成党的政治任务。革命战争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路线指引下,实现了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结合人民根本期待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中国告别贫困,走向富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丰富发展了政治路线的内涵,在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两步走”战略,强调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能否科学形成并严格执行政治路线,体现着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水平,也体现着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实践表明,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的政治路线,无不立足并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即我们说的依靠什么力量,团结什么力量的问题。党在重要阶段关键时期制定的政治路线,最大限度动员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保障奋斗目标的实现、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表明党的主张充分体现、维护人民意志,并经由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由此建构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法治逻辑。

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政治发展道路,强调党长期执政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原则,就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教育和引导群众实现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和艰辛探索,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成果,也必然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5日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的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这一论断意味着,党在领导人民推进事业发展中形成的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既为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指明了方向,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人类社会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历史进程决定了党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创造精神,自觉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同时,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完善创新机制,推动社会创造激情竞相迸发;推进治理现代化,更加有效地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凝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根本价值、重要原则,更是具体的政策安排。以人民为中心必然融入党的政策制定、组织运行和工作开展中。近百年来,我们党从肩负的使命出发,始终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制定党的大政方针。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期待为工作落脚点,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建设了社会主义。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党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和使命担当出发,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一重要论述凸显了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落实人民主体地位的极端重要性。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党的建设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唯其如此,党和国家的事业才有根基、有力量、有希望。

(二)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科学发展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根本上影响社会形态的演进态势。经过近70年的国家建设和4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对社会基本矛盾转化的把握是党的智慧体现,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彰显的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

社会基本矛盾转变首先意味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意味着社会生产迅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也意味着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的出现。我们对于社会基本矛盾转变的整体把握,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伟大斗争精神,担负起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责任,推动党和国家实现新的发展。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人民的需求呈现一元化单一性特点,谋求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解决温饱是群众最基本的诉求,也是党的工作重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阶层分化使得人民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努力所争取的一切,就是带领人民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为满足人民更加多元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更好的基础和条件,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新时代基本矛盾的转变要求我们党要更加重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只有不忘初心,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头最重要的位置,我们党才能交上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三)在完善社会治理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国社会治理成长的价值导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完善社会治理首先要使政府和社会领会和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要求。由此,需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政策安排和权威配置资源的过程来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是通过法治教育和法律权威执行来增强政府和社会的法治思维,维护社会秩序。二是深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实现组织重塑和功能重铸,打造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三是适应新时代需求,创新治理机制。释放社会活力,扩大多元主体对社会治理的有序参与,完善社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机制。

必须看到,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形成党的全面领导下的系统科学的“政府—市场—社会”治理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治理实践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人民性。这其中,需要更好发挥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尤其是党支部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是要更好完善党的组织结构,增强其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始终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自己锻造成为社会组织的核心,从而更好地将社会组织起来,更好地在领导和服务群众中实现维护社会良序,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体现为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葆有先进性纯洁性,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价值基础,也是与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高度一体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对社会主义探索和人民利益实现的能力的肯定,体现了党坚定不移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同时表明我们党对面临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地把握。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要求着力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同时构建葆有能力建设持续推进的动力机制。基于此,第一,党需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增强领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第二,改进工作方法,善于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通过完善干部教育制度、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干部监督机制来确保党的优良作风得到发扬。第三,强化底线思维,牢记初心和使命。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总结报告中,一口气列举了17条困难,强调要有精神准备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今天我们同样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第四,增强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党员干部只有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牢固树立了群众观点,才谈得上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政策制定和执行才会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这种理念不是先验植入党员干部头脑的,是要通过严格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宗旨教育,通过有效的政策落实,通过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转化为行动遵循。第五,正风肃纪,惩贪除恶,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当前,要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推进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在改进作风上抓早抓小、抓细抓实,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猜你喜欢
人民性民主群众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国石化(2022年5期)2022-06-10 06:39:36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