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鹏,张志宇
(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300)
胸腺上皮肿瘤属于一种常见的前纵隔肿瘤。由于其在组织分类、临床病理和生物学方面十分繁琐,因此,往往将其确定为潜在的恶性肿瘤。当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法来对其进行治疗,并且争取做到将其完整切除。基于此,文中重点研究了胸腺上皮肿瘤手术治疗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曾构建了组织学分类标准,因此,不仅使胸腺上皮肿瘤的分型得到了完善,而且在临床上也获得了较好的预后效果。胸腺上皮肿瘤的组织学分型体现如下:A型(髓质型或者是梭形细胞);AB型(混合型);B1型(以皮质为主型);B2型(皮质型);B3型(高分化型);胸腺癌;同时,在临床上采取Masaoka分期法将胸腺上皮肿瘤又分为四期,体现如下:Ⅰ期(肿瘤包膜基本完整,显微镜下未见包膜侵犯);Ⅱ期(肉眼可见肿瘤已扩散到附近脂肪组织或者是纵隔胸膜,显微镜下未见包膜侵犯);Ⅲ期(肿瘤向相邻器官扩散);Ⅳa期胸膜或心包开始扩散;Ⅳb期向淋巴或血道转移[1]。
此种手术方式是先切开胸骨正中处,切除面积上到甲状腺,下到膈肌以及膈神经两侧的胸腺和脂肪组织。胸腺上皮肿瘤是否被全部切除直接决定着其预后效果,基于此,相关学者提出了最大面积胸腺切除术,也就是将颈部同纵隔相联合,并清除其胸腺组织。
10%~25%的重症肌无力病人均属于胸腺上皮肿瘤患者,其中,70%的患者出现了程度不一的胸腺滤泡增生。由此可见,胸腺切除术属于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有效率约为80%,虽然采取正中开胸劈胸骨的手术方法能够将胸腺和纵隔脂肪组织全部切除掉,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创伤面却较大,因此,患者在术后难以尽快恢复。另外,电视胸腔镜下术式往往要求外科医生必须具有较高的镜下操作技术水平,并且还对手术室的硬件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此种术士在基层医院无法得到普及。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外科专家基于传统的正中开胸劈胸骨术式研究出了小切口半劈胸骨行胸腺切除术式。由胸骨柄上端开始一直切到第2根和第三根肋骨之间的水平位置,利用撑开器将胸骨撑开,再将胸腺和附近的脂肪组织切除。此种手术方法既减少了创伤面,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均提倡采取开放式手术方式来切除胸腺上皮肿瘤。此种手术方式不仅视野较好,而且操作起来也十分简便,另外,还具有较高的完整切除肿瘤的有效率。然而,却对胸廓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产生了破坏,并且在术后严重影响到了肿瘤患者的心肺功能[2]。
微创手术主要包括机器人与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这两种术士。由于微创术式比较完善,外科医生能够对其进行熟练应用,切口不大,术后疼痛不明显以及恢复较快,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外均曾对胸腔镜下切除胸腺上皮肿瘤进行过相关报道,其手术入路、暴露手段和辅助设施的运用均不同,比方说,胸腔镜下左、右胸和剑突下入路,暴露手段有将胸骨抬高或者是人造二氧化碳气胸等。
但是,大部分外科医生并不愿在术中应用微创方法。第一,胸腔镜技术要求外科医生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第二,在胸腔镜下切除胸腺上皮肿瘤可能导致包膜破裂、胸腔内扩散转移以及无法全部切除等,进而既对预后效果造成了影响,同时也提高了术后复发的机率。基于此,某位学者采取了Meta分析法对符合标准的120例病例进行了分析,将其分为微创术式组和开放式术式组。微创术式组中,95%的胸腺上皮肿瘤患者在临床上属于Masaoka 分期的Ⅰ期与Ⅱ期,开放式术式组中,79%的胸腺上皮肿瘤患者是Ⅰ期与Ⅱ期。微创术式组中患者肿瘤的平均直径是3.08厘米,开放式术式组是3.70厘米。手术过程中,开放式术式组中的肿瘤患者的出血量明显比微创术式组多。然而,两组的手术时间、呼吸道、心血管以及综合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完整切除率与整体复发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通过以上Meta分析结果能够看出,微创术式与开放术式均具有安全性,而且预后效果也十分相似。
综上所述,由于胸腺上皮肿瘤的特征以惰性和恶性为主,因此,要想确保患者获得理想的预后效果,就必须将其完整切除。虽然微创术式与开放术式均具有安全性,而且预后效果也十分相似,但是,由于微创术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必然会在日后成为治疗胸腺上皮肿瘤的首选术式。
[1] 岳泓旭,牛中喜.胸腺上皮肿瘤手术治疗进展[J].武警医学,2017(3):300-303.
[2] 宋 歌.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及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