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高树超,白 佳
(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核电》杂志社,北京 100048)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核电站,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核电人才队伍建设、技术研发、工程管理、电站运营、设备制造、安全监督和对外合作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备了规模发展的条件。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非常重视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值此之际,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核电》于2008年1月创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吴邦国特为杂志题写了刊名。十年来,《中国核电》始终坚持 “质量第一,服务核电”的发展理念,为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核技术研究成果的展示提供了宣传和交流的平台。
自创刊起,杂志顺势而为,采取由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编辑委员会、杂志社等机构组成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现代化市场运作模式。杂志的日常出版工作由理事会、秘书处与杂志社负责开展。这一举措,既解决了困扰众多期刊的办刊经费问题,又集中了各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专家优势力量,共同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把关。
杂志的理事会成员单位涵盖了核电领域的各大集团公司、核电站、科研院所、包括设计总包单位、建设单位、核电装备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等。其中,以科研院所、核电站、核电建设单位为主,为杂志提供了丰富的优质稿源,其中科研成果、工程建设运营经验类的论文居多。
为了把好论文的学术质量关,杂志在创刊时就聘请了核电及相关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向各理事会成员单位聘请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能够承担审稿、约稿、组稿等工作,能够实事求是地对稿件作出准确、客观评价的专家担任编辑委员会委员。目前学术委员有14位,编辑委员有50多位,他们严谨务实的审评,提升了杂志稿件的学术水平。
创刊以来,为了尽快打出 《中国核电》的品牌,杂志以专访和 “命题作文”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向核电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约稿。目前,已刊登了叶奇蓁、潘自强、李冠兴、于俊崇、徐銤等院士和邢继总设计师等权威专家关于 “核电可持续发展”“核燃料循环”“高放废物处置”“核电设备国产化”“快堆发展”“华龙一号”等主题的论文及专访,将他们对核电权威的观点展现给读者,增强了期刊在核电领域的权威性和可读性。
为了促进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与繁荣发展,杂志于2010年11月3日至5日在浙江省宁波市策划举办了 “中国核电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五大电力集团和清华大学等单位的100多名领导、专家、科技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叶奇蓁、李冠兴、徐銤等多位院士、专家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评选出多篇优秀论文。此次论坛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受到了众多核科技工作者的欢迎,为杂志后续顺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杂志在2013—2015年的三年间,一路稳步发展,投稿量稳步增加。发行量也保持在每期4000册左右,居核科技期刊领域前列。
自2014年起,杂志社充分利用中国原子能出版社在编辑出版方面的优势力量,举办各种培训班十几场,先后组织编辑出版方面的专家赴秦山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海南昌江核电站、三门核电站等多家核单位,为他们的员工培训论文撰写、投稿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各成员单位与杂志社之间的友谊,为成员单位提供了增值服务。
《中国核电》拥有一个高水平、年轻的编辑团队,目前编辑部成员6人,且均具有核领域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为期刊的学术质量保驾护航。所有编辑积极参加行业里的学术会议,提高专业素养,参加编辑出版会议与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大家齐心协力,不断创新办刊方式方法,使得杂志十年里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严格执行“六审三校两通读”制度,“六审”包括学术不端检测、责任编辑初审、两名同行专家外审、编委主审、主编终审和刊前审定会。“三校”包括责任校对、编辑自校、作者校对。“两通读”包括编辑部主任和社长通读,以保证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
2016年、2017年,杂志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杂志于2016年初开通了在线投审稿系统,放弃了以往通过邮箱收稿的传统方式。这一举措,方便了作者投稿与修正稿件以及专家审稿,同时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
同时,杂志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开展了优先数字化出版工作和DOI检索工作,大大缩短了论文发表时滞,增加了论文的被引用度,使期刊的办刊模式更加与国际接轨。
2016年6月,杂志与超星公司合作开展学术期刊移动终端阅读的 “域出版”的合作, “域出版”是借助移动出版技术,通过 “以智带栏”的模式,在线汇集专家、学者等就相关栏目与主题开展观点交流与碰撞,打造在线学术交流的互动平台,能实现编辑与专家的完美结合,体现编辑思想、编辑理念,是学术期刊编辑价值的集中体现。
2016年7月,杂志搭建微信公众平台,促进与作者、专家的交流沟通,实现了定期发布编辑部约稿/组稿/刊登论文等方面的信息、期刊动态、重点文章推荐、购买杂志图书等,这些举措大幅提高了期刊的显示度,拉近了与作者、读者的距离,更好地宣传了期刊的形象和知名度,提高了影响力。
为了适应目前核电发展需求的变化,在不影响主栏目的情况下,杂志开辟了一系列短小精悍的新栏目。如 “热点聚焦”栏目,旨在通过对领导、专家、学者的简短采访,反映业内人士对某一热点话题的态度,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与探索。
为了加强杂志与读者、作者的联系,向广大读者科普核电知识,提升作者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及时将行业资讯传递给读者,杂志开辟了 “核电知识”“读者·作者·编者”“会议·征文·书讯”栏目。内容涵盖科普知识、论文写作、会议咨询、新书介绍等。杂志定期刊登我国运行核电厂WANO业绩指标,供读者参考。
为了反映行业热点和最新科研成果,通过策划专栏专刊,提升杂志的影响力。
首先,围绕国家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策划专刊。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为记载、宣传、交流和纪念 “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的成功研发及首堆示范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中国核电》精心组织策划了 “华龙一号”专刊——全球首堆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专刊由总设计师邢继担任执行主编,内容涵盖 “华龙一号”及首堆工程的总体技术、核心工程建设、关键设备制造、常规岛设计及建设、海外工程、数字化及智能化应用等内容。为配合专刊出版,杂志社特别策划了反映首堆示范工程建设的小画册赠送读者,使读者直观了解工程建设的步伐,充分感受建设者的风采、工程的宏伟壮观和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专刊首印发行量破10000册,创核科技期刊领域的新高。这一消息,相继得到了集团公司官网、人民网、新华网的相继报道。
其次,积极跟踪行业动态,策划专栏。杂志策划了 “秦山核电安全运行25周年专栏”,“核电 ‘十三五’发展规划专栏” “核电仪控专栏”等。
杂志自创刊起,除向领导、院士、专家约稿/专访外,稿件多以作者投稿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理事会资源,扩大投稿渠道。2017年起,杂志社人员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走访理事会单位、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机制,与核领域多位院士、专家取得有效沟通。通过参会、走访与培训,杂志巩固了原有的作者群,并开拓了新的作者群,建立了一支专业化水平高、写作水平高的作者队伍。
经过十年的发展,即便杂志改版后仍旧存在容量有限刊期过长的问题,根据发展的需求,杂志将在以下几方面谋发展。
1)适时调整刊期,增加信息量,以满足读者、作者越来越多的需求。同时,逐步扩大网上优先发表的比重,在合适的条件下,申请如中国知网的 “网络首发”等。
2)在构成方面,为了提高影响力,更好地为我国核电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集成式信息,杂志会紧密联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继续组织刊登有特色的、有见地、有应用价值的专栏、专刊,拓宽组稿渠道,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更高的作者队伍。
3)在内容方面,杂志将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继续创新,如评选年度十大新闻、组织论坛等扩大影响力的活动。
4)在经营方面,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理事会,杂志将一如既往地为理事单位提供义务培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推出在线培训,扩大杂志的受众,组织核电方面的论坛,打造 “中国核电”高质量、高水平、高影响的交流平台品牌。
十年来,《中国核电》所取得的进步离不开所有支持和帮助过的人们。感谢杂志社历任领导、曾在杂志社工作过的前辈们为 《中国核电》的成长、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感谢的学术委员、编辑委员和同行专家们为杂志的学术质量把关,保驾护航;感谢中国原子能出版社和理事会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关注和支持杂志的广大作者和读者们。感谢 《中国核电》编辑部韩霞、左浚茹、皮俏为本文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未来,杂志会充分发挥在核电领域品牌效应和引导作用,引领科学发展,以服务中国核电行业为己任,更要把中国核电自主研发示范工程推向国际,向世界展示中国核电的风采。我们会为下一个10年、20年的幸福努力奋斗,再上一台阶,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