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沟通中的核心理学

2018-01-12 17:56俞冀阳
中国核电 2018年1期
关键词:核能核电厂心理学

俞冀阳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公众对核电安全的关注日益提高,公众日益升高的对核安全的关注和目前的信息沟通、风险沟通还不是十分充分之间的不平衡,已经凸显出来了。这就迫使学术界、核工业界和政府管理部门,都需要重视公众沟通的工作。

核心理学是对核能公众沟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一门学科。根据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关于个体 (包括人体和动物,将来也可能会发展到人工智能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行为指的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和适应方式。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基本内容是要研究思维的机理,或者狭义地讲,研究大脑的工作机理。心理学属于理工科的范畴,但是由于心理学不可避免要研究一个群体或者社会的心理现象,因此与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具有密切的交叉。

1 核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核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以下八个方向。1)核安全目标。要讲清楚多安全才是安全的问题;2)核辐射与核安全。要讲清楚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是怎么度量的,辐射安全是怎么管理的;3)安全顾虑和态度。要分析清楚安全顾虑产生的原因和公众态度的测量;4)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点。要掌握一些影响或调节个人和群体态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能源困局。要分析清楚能源的重要性和各种能源的优缺点,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核能的特点;6)媒体的作用。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以下简称 《核安全法》)发布以后,《核安全法》充分保护了公众的知情权,如何和媒体朋友们打交道,特别是面对一些持有不同观点的报道的时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7)风险沟通。风险沟通是核心理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与公众的风险沟通。核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需要对风险进行明确的可行的定义和阐述,并从实践中归纳和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8)心理救援。在万一发生类似福岛核事故这样的灾难时,现场的心理救援也是十分重要的。

2 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采用理工科的大部分科学研究方法,例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经验法、归纳法等等。对于核心理学而言,其关键和核心的内容是 “核”。而原子核,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例如在进行科普和公众沟通中,经常会采用如图1所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核辐射,来讲清楚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是怎么度量的。

公众的剂量限值为1 mSv/年。做一次胸透,是50μSv,也就是0.05 mSv,坐一趟长途国际航班旅行,大约是200μSv,核电厂周边的居民的剂量限值是50μSv/年,相当于每年照射一次胸透的剂量。而且这个是限值,根据实际的运行经验,实际测量到的值比这个限值还要低得多。因此,基本结论是,核电厂在正常运行的时候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是很小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其小的,不用太担心。但是,公众为何还是会表现出安全顾虑?我们需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1 mSv/年的剂量限值是怎么来的,每年受到1 mSv的核辐射剂量到底有多大的健康风险?1 mSv/年的剂量率到底对人体有多大伤害,这个事情是一定要与公众讲清楚的。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根据UNSCEAR、BEIR、NCRP、RERF等机构收集到的数据,给出了辐射防护的建议:公众的剂量限值为1 mSv/年。样本的数据主要来自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7.6万人,几十万医疗照射病人,职业照射人员,动物研究和体外研究的数据等。通过对这些辐射样本数据的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计量和癌症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但是在小剂量区域并不确定,因此有时候也称为线性无阈关系。ICRP给出的几个基本结论,其中一个基本结论是100 mSv以下的剂量,没有观察到有临床意义的辐射效应。另一个是人体吸收1 000 mSv的急性全身剂量,可以引起生命期内致命癌症率上升约为10%。根据前面对数据样本的分析,可以看到这些结论来源于急性照射的样本数据,对于慢性照射还要用剂量和剂量率效能因子 (DDREF)来考虑。考虑了剂量和剂量率效能因子后,对于普通公众,可以理解为1 000 mSv的剂量,会引起5%的致癌风险。当然还需要考虑线性能量转移 (LET)的高低,是分次照射还是连续照射,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这个结果。但是由于这个5%的结论来自于高LET照射,因此通常可以认为是保守的估计。

那么可以通过计算,得到这样的一个基本结论:1 mSv/年的剂量率,即便是分次高LET的照射 (例如胸透),在生命期内 (保守假设人的生命期为100年),增加致命癌症的概率会增加0.5%。一个人生活在地球上,其他所有因素可能导致患癌症的风险大约是25%,因此1 mSv/年的剂量,大约是社会风险的1/50。1 mSv/年,100年就是100 mSv,前面提到过一个基本结论是,100 mSv以下的剂量,并没有观察到有临床意义的辐射效应,因此ICRP建议公众的辐射安全限值是1 mSv/年。即认为在1 mSv/年的剂量率下,对健康是没有影响的。

核电厂的安全目标是:由于核电厂运行导致周围居民立即死亡的风险不超过所有有可能导致其死亡的社会风险的千分之一;由于核电厂运行导致其周围居民患癌症的风险不超过所有可能导致其患癌症的社会风险的千分之一。因此,核电厂对周围公众的影响,需要控制在1 mSv的1/20以下,即小于0.05 mSv/年 (见图1)。

通过科学的方法,向公众说清楚每年1 mSv的公众辐射安全目标是怎么来的,以及核电厂的安全目标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对于消除公众的安全顾虑和提高公众的核电接受度是有帮助的。

3 核心理学现象

了解了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机理和度量方法以后,来介绍一些心理学现象。

3.1 潜意识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由于存在太空辐射,孕妇到底能不能坐飞机旅行?在大约10 000 m的高空,由于失去了10 000 m厚的空气层的屏蔽保护,辐射剂量率大约是地表的100倍左右,孕妇能不能坐飞机若用1 mSv/年的标准去分析,每年坐几趟飞机旅行也许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是,在国外有人做过一项调查研究,被问过这样的问题的和没有被问过这样的问题的两个随机的人群的航行里程数有可识别的差异。这说明人的心理学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潜意识会在不知不觉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潜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3.2 恐惧管理

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国内多地发生抢盐事件。从盐本身的特点来看,盐是一个适合于被抢的对象。首先盐是生活必需品,谁都离不开它;其次,盐也不贵,谁都买得起,而且盐也没有明显的保质期,存储多久似乎都没有关系。因此它是一个适合被抢的东西。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由于盐又在两个方面和福岛核事故发生了关联:海水晒盐和盐里面有碘。于是很快就发生了抢盐。有些人抢得太多了,后来还发生了退盐事件。由于盐是要有政府许可才能销售的,个人是无法转卖或者销售的,买多了,也没法退,后来只好政府出面,进行回购,解决了这个事情。在那段时期,我的亲朋好友也会打电话问我,盐能不能防辐射?要不要抢?我的答复是,盐是不能防辐射的,但是可以去买一点,买不到也没关系,很快就会有的。这个话包含几层含义,首先,告诉对方正确的科学结论,即盐不能防辐射,但是这个结论对方在那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是不一定能够接受的,于是给一个台阶,可以去买一点,因为可以通过 “买东西”这个行为,有效释放心理上的恐慌情绪。心理的恐慌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行为得到缓解和释放的,就好比有抑郁症的可以通过找好朋友聊天这个行为得到一定的缓解。心理和行为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当然,最后一句也很重要,那就是抢不到也没关系,风波很快就会过去的。恐慌状态下人的非理性行为,很可能与认知程度关系不大。清华大学有一位认知程度较高的教授,说她非典 (2003年)抢到的盐花了8年时间刚刚吃完,又抢了下一个8年吃的盐。美国人的平均认知水平应该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要高一点吧,但是他们也表现出了通过抢购点什么来缓解恐慌情绪,美国人抢购碘片和防毒面具。日本东京抢矿泉水,因为东京曾发布了建议学龄前儿童暂时不要饮用自来水的建议,引发民众抢购瓶装水。建议学龄前儿童暂时不要喝,那我为什么要喝?由于这个建议发生的时机和其本身是十分具有引导性的,我觉得这样的一个建议可能是由熟知恐惧管理的专家建议提出来的,而不是基于辐射防护的专家提出来的。这样的一种很可能是人为设计的引导公众的抢购行为,可以很好地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

3.3 说服

除了恐惧管理以外,说服也是核心理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二战前德国的内政部长,采用谎言说了一百遍有可能就会被接受这样的一个方式,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论推广到社会学领域,推行社会进化论 (臭名昭著的法西斯主义)。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采用心理疲劳方式,让公众充分辩论讨论,铺天盖地式的长时间辩论,谁也没有说服谁,但是辩论的双方经过长达一年的口水战,都已经精疲力竭。最后美国总统一声令下,说打就打,大家也就没有多大的反对意见了。在战争过去很多年后,那些原本反对的人,才缓过劲来,又开始发表似乎已经被自己遗忘的观点,然而已经成不了主流的声音了。

这两个例子说明,说服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谁来表达,通过什么方式表达,通过什么渠道表达,表达什么内容,谁是你的听众。说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某一方妥协或者拒绝妥协的过程。也有可能是一种利益交换的过程。虽然任何人都不想被欺骗,但是一定程度上,被说服后往往会给人留下被欺骗的感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想办法消除这种效应。

3.4 邻避效应

我们在做核能公众沟通过程中,经常会面对有一种被称为邻避效应的心理学现象。即 “我不反对政府建设核电厂,但是请你不要把它建在我的家门口”。这里面理论上存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结论,人体的大脑还没有进化到可以自发意识到群体行为的严重后果。在社会化的程度上,人类的进化程度可能还没有蚂蚁高。人体的大脑,在潜意识里面,更加关注的是个人或者个人周边的局部环境的利益。在一个人扔掉一节废旧电池的时候,通常并不会觉得有罪恶感,因为其基本逻辑是,只要其他人都不扔,只有我一个人扔,环境是不会被我扔的这一节电池破坏掉的。可是,人人都这么想的时候,我们的环境就承受不了了。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专家给出的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把公共利益尽可能切成小块小块的,例如城市不要过大,公共资源不要过度集中等等。

对于发展核能这样的公共事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基本上都是能够接受从公共利益的角度而言,是应该大力发展的这样的一个基本道理。但是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来协调公共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这一对矛盾,依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一种解决邻避效应的行之有效的选项。

4 态度理论与风险沟通

关于态度理论,心理学上的理论是Bar on提出的ABC模型,即情感、行为倾向和认知。这个模型是侧重于态度的测量而建立的,认为可以通过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方面去测量一个人的态度。核心理学的态度模型倾向于把行为倾向修改为利益,这主要是从态度调整的角度去思考的,利益显然会在改变一个人的态度的时候起到某种作用。

我们分析一下基于情感、利益和认知的态度模型,对我们做核能领域的公众沟通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情感方面,我们不能指望对方对核能一见钟情,事实上,任何一种新的技术在刚刚出现之前,都会被质疑。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但是,在情感方面我们要打好爱国主义和环保主义这两张牌,多谈公共利益,想办法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利益方面,要建立一定的利益协调或者补偿机制,通过谈判的方式,应该是比较好解决的。认知方面,要通过科普,各种形式各种方式的科普都是十分有价值的。

在风险沟通中,关于风险的概念,不同的风险沟通模型会有不同的见解。根据WASH-1400报告的见解,风险是后果和频率的乘积。这个比较好理解,一个事情若是后果不太严重,但如果发生的频率较高,其风险也可能是较高的。一个事情如果后果很重大,则需要想办法降低这个事情发生的频率。所以在核工业界,要把堆芯熔化概率降低到1/100 000以下。在核心理学领域,在风险沟通时,还需要注意存在一个愤怒的维度。有些风险虽然很高,但是公众并不愤怒,例如交通事故。对于这类愤怒度不高的领域的安全管理上,通常可以采用风险预警的方式,例如增加警示牌,各种路口增加各种提醒牌等等。而对于核能这类问题,很不幸是属于风险并不高,但是愤怒度却是较高的。这在日渐民主化甚至民粹化的当今世界的社会大环境条件下,是很容易被选民的选票绑架的,并进一步演化为政治问题的。德国、日本、瑞士等都因为政治上的考量,做出放弃发展核能的选择。因此在进行核能的风险沟通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愤怒管理上来。

5 核心理学在公众沟通中的意义与作用

如何提高核电从业人员和公众的心理素质一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态度理论,核心理学认为提高心理素质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建立情感基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基础,核能公众沟通要充分利用好公众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要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旗帜鲜明地去谈发展核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提高公众和核电从业人员的科学认知水平,了解核安全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核辐射的科学认知,对于提高公众的接受度是十分重要的。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公众的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在各个层面采用各种渠道和方法加强科普工作。最后,公众沟通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情感基础之上的,一定要大力贯彻 《核安全法》,加强信息公开和核安全文化的培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质是保障核安全的重要基石。保持良好的安全业绩,秉承信息公开原则,逐步建立信任是获得公众信任、消除公众安全顾虑的心理学基础。

6 结束语

核能的发展离不开公众沟通,而公众沟通的核心是风险沟通,需要核心理学的科学指导。开展公众沟通的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些核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规律才能做好风险沟通工作。核心理学中基于情感的态度理论对于指导公众风险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核能核电厂心理学
重水堆核电厂压力管泄漏的识别与处理
核电厂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应用
第十四章 地狱之城——核能
我国运行核电厂WANO 业绩指标
例谈计算核能的五种方法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揭秘核能
核电厂主给水系统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