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飞
(邹城市中医院内一科,山东 济宁 273500)
由于人们生活压力增大和生活节奏加快,越来愈多的人患有偏头痛,一侧或者两侧的颞部反复出现搏动性头痛,造成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且在光、声音等的刺激下致头痛加重。[1]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常规采用氟桂利嗪进行治疗,血府逐瘀汤近年来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应用更多。血府逐瘀汤又称桃仁承气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和柴胡等多味中草药构成,具有活血化瘀和行气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头痛。本文通过对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进行报告。
本文选取2012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就诊的122例偏头痛患者,将其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122例患者经过影像学检查和医生诊断,确诊为偏头痛,且并无颅内器质性病变、颈椎病者、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在本次治疗前未采用其他中药进行治疗,且并无过敏史。伦理委员会、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本次研究。
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37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是(36.29±2.84)岁;病程2~21年,平均病程是(11.08±1.35)年;偏头痛位置:13例双侧,23例左侧,25例右侧。研究组男25例,女36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是(37.05±2.91)岁;病程3~20年,平均病程是(10.97±1.42)年;偏头痛位置:14例双侧,21例左侧,26例右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偏头痛位置等方面没有较大的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氟桂利嗪进行治疗,每晚口服5~10 mg氟桂利嗪(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桃仁15 g、红花15 g、牛膝12 g、赤芍12 g,柴胡12 g、桔梗9 g,枳壳9 g、当归9 g、生地黄9 g,川芎9 g、甘草6 g;方中桃仁、红花、牛膝、赤芍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解郁,以气行则血行,桔梗载药上行,合桔梗一升一降,则气行血畅。当归、生地养血凉血。川芎活血行血,引诸药直达病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则瘀去血活,气畅络通,而头疼自除[2-3]。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减中草药,具有风寒症状加用麻黄、制川乌和桂枝,具有风湿症状加用苍术和陈皮,具有痰浊阻滞症状加用竹茹和胆南星,具有气虚血虚症状加用黄芪和党参。血府逐瘀汤每日1剂,水煎分服。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5天后,停药2天,再继续用药,用药30天。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头痛发作次数。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治疗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痊愈是指偏头痛症状消失,治疗1年后未复发,显效是指偏头痛症状基本消失,偶尔出现轻微偏头痛,但是不需要治疗,有效是指偏头痛症状减轻,无效是指偏头痛症状没有改善。头痛次数计算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偏头痛出现的次数。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偏头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疗。在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9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治疗有效率是85.25%(52例);3个月头痛发作平均次数(3.92±1.07)次,6个月头痛发作平均次数(2.06±0.81)次。研究组痊愈16例,显效23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是93.44%(57例);3个月头痛发作平均次数(2.85±0.98)次,6个月头痛发作平均次数(1.67±0.64)次。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头痛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府逐瘀汤是《医林改错》中的经方。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该方中中药成分可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扩张血管,并有效增加脑部的血流量,减轻缺血症状[4]。也有明显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应用在偏头痛患者的治疗中,可以缓解患者的病情。综上所述,在偏头痛患者的治疗中,加用血府逐瘀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的头痛次数,可以在临床应用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