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脑积水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分为梗阻性脑积水和交通性脑积水,其发生率为21%~36%。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则是治疗脑积水效果非常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V-P分流术是把一组带有单向阀的分流装置置入体内一端放入脑室,另一端经皮下隧道,放入腹腔,将脑脊液从脑室分流道腹腔吸收。
作为临床多见的病症,脑积水主要分成梗阻性脑积水以及交通性积水等,其发生率为21%~36%[1]。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应用的麻醉药物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产生的影响,因为手术设备对患者的腹腔脏器导致的物理性反应,再加之脑脊液刺激等,让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其胃肠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气体瘀滞、水液内停以及排气障碍,不仅仅提升了肠腔内液体的丢失含量,同时提升了腹腔以及肠腔内的压力,造成腹胀的出现[2]。患者进行手术后因舒适度减低,使患者进食减少,增大腹壁肌肉的张力,影响患者术后切口、胃肠功能、营养摄入等整体恢复[3]。
目前,临床上预防和治疗V-P分流术后腹胀的方法较少,西医方面主要以药物治疗和胃肠减压为主,主要的用药有莫沙比利、依托必利等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药物治疗主要改善局部功能,不能直达病所,解决根本。而且,药物治疗本身亦有一定的副作用,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存在诸多的弊端。中医方面认为,进行完腹部手术之后,患者脾胃升降功能失衡,术后气血两虚,运化不力,肠胃的传化功能失司,加上术中伤及筋骨,导致血溢脉外,淤血不除,引起腹胀腹痛情况[4]。笔者通过检索文献,了解穴位贴敷及艾灸的作用机理,结合大黄、芒硝的药理作用,创新的运用艾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V-P分流术后腹胀症状,方法新颖,操作简单,无创伤,病人无痛苦。
祖国医学认为,手术对机体产生的伤害,会对患者的元气产生伤害,导致气滞血瘀以及气血两亏的情况出现,造成气血运行不阻,脏腑功能失衡,导致腹部等不良反应发生,对于手术后腹部肿胀的患者来说,应对患者予以扶助正气、行气化瘀等治疗。
张玉萍[5]艾条温和灸,取用中院、神阙、天枢、足三里6个穴位,每日救治2次,每次间隔6~8小时,治疗后手术后腹部肿胀患者40例,有30例患者在进行治疗的当日腹胀情况消失,肠鸣音恢复,不存在不适感,二便正常,有10例患者属于好转迹象,在治疗的当天肛门排气,同时肠鸣音出现,全身属于放松的状态,但是胃肠功能未有所改善,再次治疗2日后腹胀小时,胃肠功能好转。
龚慧华[6]利用蜂蜜、芒硝以及大黄做成糊状,对脐部进行清洁后将药物均匀的敷在神阙穴以及周围皮肤处,覆盖住手术粘贴薄膜,每日2次,3 d为1疗程,针对性地进行饮食指导,促进肠蠕动减轻肠胀气。通过神厥穴调节经络,增加大小肠蠕动功能,解除单纯胸腰椎骨折腹胀30例,总有效率达93.3%。在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依据中,人体生理反应、病理反应和穴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采用局部压迫、针刺、加热等方法对应穴位会对患者的生理反应以及病理反应产生刺激,即可造成生理反应、病理反应的终止[7]。临床数据证实,通过穴位按压的方法能够达到温经通络、脾气得运、和胃理气、胃气下降的效果,有效预防恶心以及呕吐情况的发生[8]。艾灸疗法主要是通过热力经过肌肤以及经络进行传导,对气血进行调和,同时对脏器进行调理,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艾灸联合大黄、芒硝穴位贴敷治疗和预防V-P分流术后腹胀相得益彰,协同调节六腑及全身之气机,有效地调和胃肠功能,调畅气机、温通经脉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