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 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明确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其他六个战略一道确立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根本性举措,表明党中央已经把实施这一战略作为长期和根本性的任务,放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来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欠发达地区如何探寻最适合的发展之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与实现路径。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一个符合欠发达地区实际的极具现实针对性和预见性的发展战略。
就挑战而言。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资金、人才、区位等劣势,实行的是资源高耗、资本高投、污染高显、效益低出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虽然速度快甚至在一些地方呈现井喷式,但大多是建立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投资规模驱动和项目要素驱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推动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外生动力,跟随、模仿的痕迹明显。结果总是亦步亦趋,创新意识和创新业态滞后。在新一轮竞争中,欠发达地区一些传统的发展优势正在减弱,有的甚至已经丧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究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如宁夏,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从2013年起创新实力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30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全区12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只有122家,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储备和研发机构。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弯道超车”,关键在于依赖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升级改造乃至变革性突破,从而形成对经济增长更为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因此,欠发达地区要想走出新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更要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把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放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以强大的创新动力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转型发展、追赶发展。这样看来,习近平总书记“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论述,应当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更高层次发展、更高水平发展的根本指向和基本遵循。
就机遇而言。从全球范围看,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信息技术引领下的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相互交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趋向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结构提升和业态更新,互联网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创意、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呈现巨大而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我国来看,以“互联网+”为引擎的新一轮创新浪潮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行业、新业态。包括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讯、3D打印、生物技术等在内的新兴科技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广泛渗透、加速融合,促进产业组织新形态更趋向于精细、合理、集约。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围绕经济走廊、科技园区、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等开展联合攻关、技术转移和科技援助,正成为一项宏大的具有创新意蕴的发展战略。基于国际国内诸多领域的深刻变化,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的历史性机遇,在创新驱动上拔得头筹、领先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建成区域性创新体系,形成创新型经济格局,以此来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欠发达地区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就欠发达地区已有的成就而言。近年来,一些欠发达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奋力抢抓机遇、赢得先机,在一些领域和方面先行先试,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这些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范例,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论述不仅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为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复制的实践样本。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创新活动本身,更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创新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发展绩效所追求的已不仅仅是某一项活动或过程的创新,而是更加注重创新发展诸环节、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对接,从而形成创新驱动的良性运行系统。因此,构筑良好的创新系统是有效践行“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和实践路径。
就欠发达地区而言,良好创新系统的生成,能够最大限度挖掘欠发达地区的创新潜力、倒逼创新压力、造就创新活力、衍生创新动力、形成创新合力。具体而言,科学、健全、完善的创新系统应包括六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组成要素。一是企业。企业是创新的实施主体。要积极推动企业成为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创新服务的汇聚地,着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二是政府。政府是创新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要主动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加强监管、提供服务,以此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三是人才。人才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要承担起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有序配置、促进创新成果及时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责任。四是平台载体。平台载体是创新落地生根的场所,是推动创新产生效果的最直接方式。要按照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的原则和要求,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区、产业孵化园和高新技术区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五是体制机制。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是创新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一系列创新组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和创新保障机制。六是文化。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在这一氛围下孕育生成的创新精神是创新的重要基础。要激发创新热情,培育创新文化,形成创新价值观,营造崇尚创新的价值导向。
基于创新系统的上述要素组合,欠发达地区构筑创新系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大力推动、着力提升。
第一,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针对欠发达地区整体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的现实,要着力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使产业链相关联的企业、研发机构实现有机聚合,打通产学研用各方面各领域合作通道,推动各方力量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并加强对原有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乃至产业强势,使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区域内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创新驱动发展领导机构,构建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会商沟通协调机制,研究制定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政策环境,构筑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服务平台,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政策支撑体系、功能完善的服务质量体系、有效务实的绩效评价体系。
第三,注重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科学、合理驱动。为此要根据欠发达地区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特别是高端人才奇缺、人才队伍不稳定的现状,大力培养、引进、使用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要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实用性人才,突出现代技能的运用,突出人才的实践能力;在人才引进上实施“柔性引才”政策,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在人才使用上力求人适其岗、人尽其才,实现人岗匹配度的最优化,使人才的效用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第四,搭建鼓励创新的平台载体。依托欠发达地区骨干企业研发机构,整合区域内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建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平台型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开放多元且具有竞争与合作特色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格局与合作运行模式。通过平台载体建设,使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积极投入并实现有效组合,继而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并有效提升创新平台载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构筑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区域协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以及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各类研发机构。要围绕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的关键性、核心性问题,不断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协同创新机制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征,包括利益协调机制、投融资机制、创新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运用保护机制、创新成果应用机制、创新成果评价机制等。通过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的构筑,更好地发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转化之间的联接作用。
第六,形成具有创新意蕴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精神。文化创新是所有创新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和根本保证。形成良好创新能力、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构建富有成效的创新发展体系,根本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精神的培育和认同。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形成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当一个地方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形成并得到认同后,就会激发创新潜能,进而释放出更大的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