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党支部建设

2018-01-12 01:44:01齐卫平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堡垒基层组织凝聚力

_齐卫平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要求出发,对加强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其中提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的要求。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指出,“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制定《条例》是为了“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新时代加强党支部建设,必须落脚在组织力提升上。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中党支部的角色定位

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传统。我们党与其他政党有许多显著区别,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就是一个体现。早在1925年,党的四大通过的党章就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重大原则,奠定了党的组织体系构建基础。

在长期实践中,以中央、地方、基层为纵线的架构形成党的组织体系,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保证了组织有序运转。基层党组织根据党员数量建立党委或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四个或三个层次。党支部在基层党组织中居于最基层,下属党小组以党支部为活动载体,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党支部是直接身处基层底部的组织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党支部居于基层党组织的末端,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系统最为基础的运转部件。

把党支部建设得坚强有力,是建强党的组织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党中央始终把党支部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始终以“战斗堡垒”对党支部进行角色定位。1928年,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周恩来在起草的一份文件中指出,“政治的宣传鼓动,群众的组织,只有支部才能深入;日常的斗争,只有支部才能灵敏地领导”,必须使党的支部“成为群众的核心”。延安时期陈云在担任组织部长期间,就支部建设问题专门作过报告,发表过文章。他指出,“支部是党的最下层的组织,也是党的最基本的组织。党的一切口号、主张、政策,依靠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支部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支部在革命斗争中领导和教育党员,培养党员。所以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是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这些关于党支部角色定位的思想,是我们党在自身组织体系建构上形成的深刻认识。

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基层组织随着党员队伍的壮大而不断扩展,党支部的覆盖面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它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针对形势发展先后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相关文件,针对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分别提出意见和要求,其中都包含搞好党支部建设的具体任务,具有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领导对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许多论述。江泽民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战斗力的基础”,要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胡锦涛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这些论述突出了基层党组织在党的组织体系中的重要性,既继承了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又从功能价值的新视角深化了对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角色定位的思想认识。

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阵列中,党支部是挺在最前线的第一“战斗堡垒”。党支部不仅是党的组织体系有效运转的“底座”,而且是党的全部工作贯彻落实的“接盘”,党连接社会、联系群众最直接的点、最广泛的面、最经常的事,都依靠党支部这一组织形式。党支部是每时每刻在人民群众身边的党组织,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有形的堡垒,它能不能发挥好作用,关系党的组织优势能不能得以彰显。事实告诉我们,尽管97年来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组织架构和组织形式出现了许多不同以往的新情况,但是,党支部“战斗堡垒”的角色定位始终没有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严密的组织体系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建设,推进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战斗堡垒”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功能价值。

二、政党组织力的转化与党支部凝聚力的彰显

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使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依赖自身强大的组织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长期执政,党的领导不是权力意义上的概念,坚持和发展党的全面领导要做到一竿子到底,必须通过强大的组织力来实现坚强的领导力。

何谓党的组织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组织力表现为政党自身组织的发展力。具体说就是通过坚持什么样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奋斗目标以及行为规范来吸引社会先进分子加入到组织体系之内。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建党初期只有50多名党员的弱小政党成长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强大政党,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组织发展力。其次,组织力表现为政党面向社会的凝聚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本质和使命担当决定了它追求的不是组织形式本身,而是要以政党凝聚力达到影响群众、指导社会、引领发展的目标。具体说就是通过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同,使党成为中流砥柱。社会凝聚力对彰显党的组织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如果只是局限在自身组织的队伍上是远远不够的,缺乏面向社会的凝聚力,党的组织力就没有实际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组织力得到极大的增强。一方面,重点转变党的作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以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彰显了自身组织的发展力;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回应时代呼声,着力解决群众强烈不满的问题,以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执政诉求彰显了党的社会凝聚力。党支部在全面从严治党创新实践中表现突出,其发挥的作用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卓著成效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党支部在组织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它是组织力承载的重要形式和组织力作用的表现平台。根据中央组织部发布的党内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党的基层组织达457.2万个,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覆盖率为99.7%和95.2%,国有企业党组织覆盖率为92.8%。187.7万个非公有制企业已建立党组织,覆盖率为73.1%;30.3万个社会组织已建立党组织,覆盖率为61.7%。这个数据显示党支部数量庞大、覆盖面广泛。建设好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党支部建设突出提升组织力,是党中央的一个战略思想。从文献资料看,以往关于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主要集中在“发挥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的要求上。这“三力”是相辅相成的,创造力、战斗力以凝聚力为基础,没有凝聚力很难产生创造力和战斗力。因此,凝聚力是关键。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思想升华。作为一个新概念,“组织力”立足组织体系建设的新视角,凸显了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时代新内涵。党的组织力需要转化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党支部必须组织党员通过务实有效的工作,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精神,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汇集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新时代提升党支部组织力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不仅提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的要求,而且对党支部建设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指导意见,指出“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支部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形成提升组织力的新路径。

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武装,把提升党支部组织力与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紧密结合,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党支部围绕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指明了方向。要注重党支部政治功能,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组织是不是被虚化、弱化和被边缘化,首先看党支部工作实不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好不好,主要看党支部建设得强不强。发挥好党支部的政治功能,目的是使基层党组织像机器一样有效运转起来,以强大的组织力夯实党执政的基层基础。

第二,选准选好党支部书记,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确立基层“关键少数”的作用意识。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用“关键少数”的说法突出领导干部的关键作用,意义重大。需要指出的是,在一般认识上,党支部书记因为层级低并且掌握的资源有限而不被视为领导干部,基层组织选党支部书记较随意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党支部书记也不认为自己是领导干部,因而缺乏角色认同和责任担当。这样的认识和存在的现象亟待改变。党支部书记是战斗堡垒的指挥中心,没有一个能力强、想做事、敢担当、有作为的党支部书记,就不能够带好一班人,就会使战斗堡垒成为空壳子。党支部书记必须把自己纳入“关键少数”的范围,以“关键少数”意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第三,着力营造良好的“小气候”,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实际行动,筑牢基层党组织的根基。党支部直接面对实际的生活,直接感受群众的需求,党支部政治生活质量影响着基层社会的政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大气候不形成,小气候自然就会成气候”,“每个党组织都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负有责任……既要强调全党普遍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也要通过营造‘小气候’来形成‘大气候’”。党支部建设要在营造“小气候”上下功夫,努力做好基层政治环境风清气正的文章,这是提升党的组织力的基础性的工作。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支部工作既要“接天线”,又要“接地气”。“接天线”就是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接地气”就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就党的工作而言,地气来自基层,源自群众。作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层组织,党支部只有对接好群众的“地气”,才能对接好党中央的“天线”。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作为天职,是党支部工作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防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出现“中梗阻”,必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对党支部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五,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主线贯彻于基层工作之中。基层工作是撑起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整体布局的支点,党的生机很大程度上看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基层党组织被弱化、虚化、边缘化,党的组织体系就会发生散架的后果,党的全部工作就有釜底抽薪的危险。党的建设实践表明,基层组织汇集着丰富的创新智慧,积聚着巨大的创造能量。党支部要为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勇于担当的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创造党员积极作为的生动局面。这也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对党支部工作提出的要求。

第六,贯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以党支部的良好形象凝聚群众。作风是政党形象的门面,人民群众通过作风感知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作风是全面的、立体的,党支部在组织体系中虽然层级低,但其作风表现具体,它无时不在,无刻不有,人民群众能直接感受到。党支部形象是党整体组织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从严治党重点转变党的作风,不只是惩治腐败的单项任务,基层党的作风建设也尤为重要。在一些人看来,端正党风主要针对上层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的作风无关紧要。这样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党支部作风不正,基层群众也会怨声载道。因此,塑造党的良好形象必须加强党支部建设。

猜你喜欢
堡垒基层组织凝聚力
开心堡垒2
趣味(数学)(2022年5期)2022-07-29 03:24:32
开心堡垒
趣味(数学)(2022年4期)2022-07-02 03:10:32
开心堡垒
趣味(数学)(2021年10期)2021-12-25 17:30:12
最后的堡垒T-84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42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1:18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学术论坛(2018年6期)2018-03-25 02:21:02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