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会涛:惟知跃进惟知雄飞

2018-01-12 11:18/孟
军工文化 2017年9期
关键词:空空导弹型号研制

文 /孟 奂 金 雯

樊会涛:惟知跃进惟知雄飞

文 /孟 奂 金 雯

樊会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空空导弹型号总设计师

追寻强国强军的梦想,凭借不屈不挠的意志,他引领着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实现了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为祖国的战鹰装上尖锐的“钢牙利爪”。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经说过:“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从樊会涛进入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开始,这句话就铭刻在他的心里,给了他莫大的勇气和信心,激励着他在空空导弹研发的广阔天地间不断开拓,攀登科技高峰。

报国梦:潜心铸箭壮国威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承载着新时代的国家使命,汇聚着两代人的智慧和力量,紧跟着世界发展的潮流,开创着中国空空导弹的新篇章。

樊会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怀揣着“航空报国”理想,他第一次扛起新一代重点型号总设计师的大梁时,还不到38岁。

面对使命与责任,期许与疑虑,年轻的樊会涛反复告诫自己:“能承担重点型号任务是人生的幸运,是一个绝好的报效国家的机会,就是搭上性命,也要把这个型号拿下!”

顶住压力,斗志昂扬,樊会涛和团队成员们义无反顾踏上了型号研制的征程。“科学是六亲不认的,它不喝茅台酒,不抽大中华,唯有精益求精,勤于思考,实事求是,集思广益,慎之又慎,遵循规范,严格考核,做到一次成功,方能求得生存与开拓。”这是樊会涛通过型号研制所归纳出来的科学态度。在质量问题上,樊会涛显得异常严格,要求严把设计、试验、生产等各环节质量关,使研制全过程信息反馈闭环,问题及时归零。在研制工作中,他是公认的完美主义者,最不爱听的话就是“差不多”。他常强调:“发射试验要求就是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就不行。”面对汇报,他要参试人员回答行还是不行。如果有人没有把问题说透,他决不放过。

樊会涛常讲:“天道无亲,天道酬勤,搞科学研究,唯有苦干、实干加巧干。”三个“干”字,概括了他的科学精神。正是凭借这股子精神,樊会涛和他的团队十年跋涉,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优异成绩圆满完成重点型号的设计定型,推动事业的跟踪发展,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的历史性跨越。在祖国的蓝天上,写下了导弹院人的报国梦。

强国梦:敢上九天缚苍龙

更远、更快、更高,始终是樊会涛不懈的追求。

新型产品是由我国自主研制,对抗世界先进水平的利箭。它要求看得更远、打得更远、性能更强。因此,它的研制将首次采用竞标方式决定承研单位。这是对我国空空导弹现有技术和能力的一次检阅,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未来空中的胜败,关系到导弹院的生存与发展,是航空工业和导弹院的“生命工程”。

重任又一次落在了以樊会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铸箭人身上。这一次,为了实现中国空空导弹的跨越,与强敌抗衡,他们毫不畏惧,迎难而上。“作为‘国家队’,我们不但要和国内的对手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和世界上的强者进行竞争,和我们未来的作战对手进行竞争。这样,我们的技术才能得到提升,我们的事业才能常青。”

盯着“有效攻击新型目标,全面超越竞争对手”的目标,樊会涛带领研制骨干们,集思广益,对竞标工作进行总体策划。围绕关键技术,他们大胆创新,决定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方案,这将极大提升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实力。然而,该方案在国际上尚无应用先例,技术难度太大,风险太高。究竟创新是否可行,一切都是未知。

“坦白说,采用该方案,不仅评审专家们意见不一,就是在首长和机关那里的阻力也很大。我们自己对于能不能打成,能不能满足性能要求,都是没有底的。”一位型号副总师的一席话,代表了当时型号线大多数人的心声。

面对竞标的压力和重重质疑,樊会涛没有退缩,他组织带领研制人员,通过反复计算、比对思考,坚信采用新的技术方案是可行的,唯一需要的就是吃透原理,吃透技术,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证明自己。

这是险中求胜的一招棋,成功与失败、困难与希望交织在一起。樊会涛带领研制团队科学谋划,砥砺前进,埋头苦干,背水一战,一干就是三年。无数次的“白加黑”“711”,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每一个疑点。从原理设计到实际验证,先后两次大规模更改,不计其数的细微改进,使设计方案逐渐固化下来,技术状态也趋于稳定。

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问题越来越多,风险也越来越大。樊会涛提出试验工作要“从难从严考核、充分暴露、彻底解决”的总体方针,针对关键技术,他带领团队开展封闭式“大会战”,在研制中坚持“三提升、四试验、五加强”,不放过质量问题,不遗留质量问题,不带质量问题上天,确保产品稳定可靠。在型号研制最困难的时刻,樊会涛和大家一起坚守在现场,他记不清究竟开展了多少次的协调会,也记不清拍板了多少次决策。新年的第一天,樊会涛和大家还一起在茫茫戈壁,战黄沙、斗冰雪进行试验。一沓沓厚厚的笔记本,一张张机票和车票,见证了他不眠不休、转战千里的毅力和意志,也鼓舞着研制队员们咬紧牙关、超常拼搏。型号线的一位职工回忆说:“那个时候,依靠着樊总坚持不懈的指导与鼓励,我们才能走完全程。”

千辛万苦没有白费,导弹院创造了“一次成功,个个成功”的优异赛绩,以远超对手的创新设计和过硬的技术、质量实力一举中魁,刷新了中国空空导弹的试验纪录,迈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

樊会涛常说:“如果你了解我们跋涉泥泞的艰辛,就会理解我们为什么对鲜花如此珍爱!”追寻强国强军的梦想,凭借不屈不挠的意志,他引领着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实现了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为祖国的战鹰装上尖锐的“钢牙利爪”。

中国梦:日积跬步为蓝天

追逐梦想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现代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空中实力的较量,空中战场正在成为现代战争的主战场,谁掌握了制空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我们已经实现了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我们将争取用2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领先发展。我们不追求第二,只追求第一。我们应该有这种雄心壮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展的使命、紧迫的现实,驱使着樊会涛和他的同事们向着更远的目标进发。

今天,樊会涛与他的战友们已经在考虑更新一代产品的研发。他把握军事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提出新一代导弹的发展需求和支配性技术发展主题,集中力量向核心关键技术发起冲击。他更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发展思想,规划了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路线图,把眼光瞄准了世界领先的未来。

未来的道路应该如何走稳走好?如何让风险最小化?樊会涛有自己的心得。从事空空导弹事业30余年,他一直在总结和探索空空导弹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不能探索出规律,总结传承,我们的事业发展可能还会走弯路,踩老坑。”作为空空导弹领域的技术带头人,他常说,“我有义务和责任,带领大家总结以往型号的经验和教训,让大家共享成果。”

在导弹院的大力支持下,由他担任总编,主持编制了《空空导弹设计丛书》,该套丛书共十二分册,300多万字。这是我国第一套系统阐述空空导弹设计与工程研制知识的专著,是对空空导弹四十年来工程实践的高度概括、精心提炼和理论升华。为了编好丛书,樊会涛在百忙之中仍挤出难得的休息时间,梳理思路,收集资料,虚心向老专家们学习请教。常常直到深夜,他的办公室里还传来热烈的讨论声。

他主编或组织编撰的《空空导弹方案设计原理》《空空导弹70年发展综述》《故障启示录》等著作,成为科研人员案头必备资料。这些探索和总结成果,饱含着他巨大的心血,见证着他对空空导弹事业的热爱与付出。

樊会涛深知,没有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就研制不出世界一流的先进导弹。他特别重视对年轻人才的培养,鼓励他们尽快成长,脱颖而出,殷切希望他们能够“献身航空、崇尚科学、学会做人做事。”在成立型号线时,他要求必须要有中青年的副总师和主任设计师,要让年轻人在型号中摔打磨炼,研制一个型号,培养一支队伍。每次开技术讨论会时,樊会涛都要求先让年轻人发言,充分阐释自己的观点。在他的悉心培养带领下,不少青年才俊已经崭露头角,走上型号副总师、主任设计师岗位,成为型号研制的中坚力量。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悬挂在樊会涛办公室的一幅书法中堂,道出了他坚持创新、不断突破的源泉与艰辛。作为一名型号总师,樊会涛孜孜以求的是型号实力的领先,倾心聚力的是航空事业的腾飞。从事型号研制三十多年,他先后获得“第六届光华工程奖青年奖”“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当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防发明专利10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30余篇。面对荣誉与掌声,他并没有止步,继续在型号研制中奋力求索,要让我国新一代空空导弹领先发展,跻身世界先进空空导弹的前列!

这是樊会涛的报国梦、强国梦和中国梦,也是一名航空人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

航空工业导弹院)

猜你喜欢
空空导弹型号研制
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关于提高航天型号计划完成率的思考
航天型号批生产管理模式的思考
型号产品配套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航天型号全要素管理的初步实践
拦截空空导弹成新趋势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XV-24A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研制与发展
美国将为F—35战机增加内部武器挂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