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震
老照片的今生故事
——山东省文物局系列宣传之七
文/高震
STORIES OF CULTURAL RELICS BEHIND THE OLD PICTURES
1839年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后,没人会意识到,短短几年后,在遥远的中国,开始在银的感光下,显现出其黑白的轮廓。多年来,山东诸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着大量的老照片、老影片,这些珍贵的音像资料不仅记录了前世的传奇,更讲述着它们今生的故事。
近代以来,山东海陆交通较为发达,青岛、烟台、济南等城市的近代化步伐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繁忙的商贸交通为国外思想文化及先进技术设备的传入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国外大量传教士、学者和其他人士在鲁活动频繁,西方新兴的音像技术、设备也陆续传入山东,清末时期,青岛等城市即出现了中国最早一批的专业照相馆。早期摄影者和照相馆拍摄了很多反映近代山东面貌的照片,至今仍有一定的存世量,是山东省近代化历史进程的珍贵物证资料。近代音像制品虽然产生时代较晚,但与其他各类文物一样,都是一个时代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的缩影。抗战时期,山东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现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珍贵详实的音像资料记录了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它们是重要历史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的音像设备、音像技术和材料在不断升级和运用,一方面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以音像特有的形式真实记录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成为记录社会发展变迁,凝固家国记忆的重要档案资料。在“为了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之下,一批重要的近现代音像档案资料也成为有着重要价值的收藏品。
2012年,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这一“国宝大调查”在2016年底圆满完成。在这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近现代音像资料的收藏现状及保护、利用问题引起了格外关注,其中山东省80家国有收藏单位,共采集和登录音像资料藏品38917件。该部分藏品分布广,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2016年,山东省文物局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承担了国家文物局《山东省近现代音像资料可移动文物调查、认定、登记、管理机制研究》专项调研项目。通过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全省近现代音像资料的收藏、保管水平,还为开展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探索了道路。
在照相术发明之前,人们主要通过史籍文字了解历史,但史籍描述受其语言局限性往往不够直观。而照相术的发明,让图像记录现实找到了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老照片是对历史面貌最真实的回眸,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事迹,也记录城市面貌、建筑古迹,是再现历史的重要证据之一,比之文献描述,老照片呈现的历史资料更直观,甚至可以解决一些其他历史资料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
在济宁金乡光善寺塔修复项目中,一幅民国时期的光善寺老照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光善寺塔位于济宁金乡县城中心,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塔系砖石结构,石台底座,砖砌八角形楼阁式建筑,顶为铁质葫芦型,通高49米。1938年6月10日,塔上部被侵华日军大炮炸毁,仅剩7层半。20世纪90年代末,金乡县文化局筹划修缮光善寺塔,在论证寺塔为多少层结构时,专家意见出现了分歧。有人以1996版本《金乡县志》和其他文献为据,认为该塔结构为13层;济宁市文物专家宫衍兴查阅兖州府志后,认为光善寺塔应该为9层,经多方讨论,最终无果。
1998年春节,金乡文化部门的一名职工,到济宁财校拜访一位75岁的离休老干部,在其家中无意间发现一幅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拍摄的金乡县大佛殿宝塔全景照(即光善寺塔),显示光善寺塔塔刹完好,塔层九级。这张珍贵的照片让聚讼日久的塔层问题迎刃而解,为金乡县还原光善寺塔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
○山东博物馆《山东抗日战争主题展》。“Shandong Anti-Japanese War Exhibition” held in Shandong Museum
近几年,国内博物馆界将老照片视作文物越来越重视,对其加以科学管理和利用。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一些博物馆网站开辟了如院史编年、历史沿革等板块,老照片配以文字说明,表现当时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这类老照片通过记载某单位历史的瞬间形成了由影像构成的历史脉络,并主要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式的记忆而存在,这种见证的实质是真正构成老照片生命力的精华所在。
山东博物馆收藏有自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山东博物馆建立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批黑白底片及照片,其内容大致包括文物照片、展室陈列、接待参观、日常工作等等,见证了一段段历史文化背景下省馆的诞生和成长历程,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博物馆人的工作业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记忆变得越来越珍贵,山东博物馆积极开展抢救性整理工作,目前正在对这批照片、底片进行科学分类、编号、登记、高精度扫描、翻拍等工作,同时着手相关研究工作,从其前身广智院(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1904年创建)、上新街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1942创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的成立、山东博物馆的筹建及其展览陈列、接待来访、日常工作等情况入手,挑选有代表性的照片,查找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详细阐述,力图使老照片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得以最大的发挥,形成馆藏照片资料保管、保护、研究体系。
从记录角度看,老照片、胶片是时间的检验和留存;从记忆的角度看,它们都可温故,可寻找。当人们对于记录或记忆时代的情结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时,它们的历史价值越凸显,甚至超越国界。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人获得了在中国境内任意旅行的特权,大量外国人纷至沓来,有探险家、学者、传教士、记者,也有一些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政府派遣人员,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录像,保存了当时中国社会各种人文风貌。
2000年济宁市拆除教士楼时,在其夹层中发现了一部电影胶片,后由济宁市博物馆征集入藏。经考证,该电影摄制于1922年,是无声电影时代的作品,主要反映基督教美国传教士在世界各地的生活、传教内容的活动,其中部分反映了外国传教士在济宁一带的传教活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据记载,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即有外国传教士来济宁传教,并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成立了基督教长老会济宁支会,这是济宁境内最早的基督教会。除创办教会传教外,他们还在济宁创办了医院、幼儿园、中小学堂、妇女道学院等,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仅存七层半的光善寺塔。Ruins of the pagoda in Guangshan Temple with only seven and a half layers left
○民国二十六年九层光善寺塔。The pagoda in Guangshan Temple with nine layers in 1937
○2016年4月,济宁市博物馆藏1922年摄制影片中的两位演员Scovel兄弟,从美国来到济宁市博物馆。图/济宁市文物局提供In April 2016, the brothers of Scovel, two actors in the film shot in 1922, came to visit Jining Museum from the USA.
因为这部电影胶片的缘故,2016年4月,济宁市博物馆藏1922年摄制影片中的两位演员Scovel兄弟,不远万里从美国来到中国,参观了儿时生活的地方——巴可门医院旧址(今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儿时伙伴相聚;Scovel兄弟还特地来到济宁市博物馆,观看了当年的影片,当黑白影片呈现出自己父母身影时,兄弟二人无比激动,眼眶湿润。离行前,博物馆将刻录的电影光盘赠与他们,而这盒电影胶带也将成为中美两国那个时代的永久见证。
本文所指音像资料界定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各种视听载体、摄影制品及相关机器设备,主要形式有:原版照片、胶片、唱片、磁带、光盘、录像带、珍贵拷贝、照相机、录像机、影碟机等。(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山东省文物局提供)
○济宁市博物馆藏1922年电影胶带。Film tape of 1922 kept in Jining Municipal Museum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photography, people mainly learned history through historical texts, but the invention of photography paved the way to recording the reality through images and it turns out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The historical data presented by the old pictures is more intuitive, and they can even solve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solved by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the Guangshan Temple repair project held in Jinxiang Town, Jining, an old picture of the pagoda in Guangshan Temple taken during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layed a vital role. This precious picture solved the longdebated pagoda layer problem easily, providing the most intuitive referenc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pagoda in Guangshan Temple.
At the same time, museums in China regards the old photographs as cultural relics,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m and managing and using them in a more scientific way.
编辑/郭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