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材与学习者的对话关系模型构建

2018-01-11 08:55张宪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习者教材

张宪成

[摘 要]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调适了自身与学习者的关系,构建了一种和谐的对话关系模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践行了三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巧妙融合,使对话成为常态和应然;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创造对话的契机;教材的美图美文充满魅力,吸引学生通过阅读与教材对话。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学习者;對话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6-0076-02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设计框架,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经,以学生的内在发展为纬,经纬交织,聚焦儿童的生活和成长。该教材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随着儿童生活的变化和发展,根据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生活的主导性、多维性和发展水平,凝聚生命的主题,展示比较典型的生活事件,构成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主题域。这套教材不仅能真正反映儿童成长的需要,而且循情据理,具有行动性和实践性,调整了自身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良好的对话关系模型。教材与学习者之间对话模型的构建,不仅利学易教,而且能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融洽、和谐、自然的对话关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自主建构能力和法治素养。

一、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巧妙融合,使对话成为常态和应然

1.教材是教师进入学生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桥梁与通道

因此,教材首先应具备教科书的属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选取的材料来源于学生生活,为学生与教材的对话提供了现实生活基础。

如一年级下册《我们爱整洁》的第二个栏目“这样做好不好”,旨在通过辨析,深化学生对整洁的内涵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从对静态的外表整洁的认识,拓展到对日常生活的动态整洁的理解。教材呈现了“边玩边吃苹果”“精精神神上学去”“一边看书一边吃东西”三种正反面对比的生活场景,涉及的话题从仪表到习惯,从课内到课外,是对整洁内涵的深入理解。这样编排,教材呈现出来的是学生感兴趣、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话题,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教材一起实现对话与动态建构的过程。

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是生活。教材“从生活中来”,使教师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和话题,变成课堂教学的主题和专题。同时,由于教材做到了“到生活中去”,使得师生、生生愿意积极地对话,讨论、交流教材中的话题,从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学会生活。

2.教材是引导学生与课文中主人公对话的媒介

教材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本,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一本很好的学本。一方面,它选择的许多生活事件都是与学生成长相关的话题,学生在遇到类似的困惑或者难题时,就能够理解这些麻烦和困难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遇到,从而坦然面对。另一方面,受课文主人公在生活事件中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的启发,学生也会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这种陪伴与引导是双向的,有时是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时是课堂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指导课文中的主人公解决问题。陪伴是对话的目的,课堂中的学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之间双向对话,前者可以向后者倾诉、提问,后者可以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向前者提出各种问题,促使其思考、体验自己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双向对话中,学生受到教育和引导,使我们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二、教材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对话的契机

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借助生活事件来设计,这样每一个生活事件都有自己的主角。每次学习活动,都有学生做主持人贯穿全程,这些小主持人不仅存在于学习活动中,而且存在于学习活动之外。他们与生活事件的主人公一起学习和探索,同时积极参与生活实践,运用教科书的总结或者提示指导自己的生活。

如在“我发现校园里有……”的主题中,教材中的主持人小男孩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与探索。如这些生活事件的主角提出“我们的午餐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师不上课时会在哪儿呢?”等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沿着这样的轨迹学习。他们陪伴学生在课堂上探索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学生课堂上的活动伙伴。作为同伴,他们有时根据自己的探索经验给课堂上的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有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让课堂上的学生与他们一起探索。

三、教材的美图美文充满魅力,吸引学生通过阅读与教材对话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二卷中所选的图片色彩艳丽,文字生动有趣,人物活泼可爱,充满童心,吸引着小学生和他们交谈。当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这里的对话形式不仅包括口头交流,还包括情景活动。这是一个道德习得的过程,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

1.疑问式栏目的设计,使学生进入与教材、同伴和自己对话的思维状态

统编新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除了有陈述式的栏目外,还出现了13处疑问式栏目,如“这样做好不好”(第3页)“家人的爱藏在哪里”(第38页)等。诸如此类的疑问式栏目,使得学生一接触教材便进入与教材对话的思维状态,头脑主动运转起来。

2.运用好教材中的儿歌,丰富学生的认知

儿歌朗朗上口,蕴含丰富的哲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巧妙地编排进了不少儿歌,让学生在儿歌中掌握知识,完成学习活动的任务。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美丽的冬天》中的“冬天在哪里”这个主题活动时,教师问学生:“冬天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能在什么地方找到冬姑娘的足迹呢?请先读一首儿歌,看看它有没有给我们提示。”然后教师出示儿歌:“冬天在哪里,我去问河流,河流不回答,停下不再走;冬天在哪里,我去问青蛙,青蛙不见影,睡在洞里头……”同时,教师提问:“除了儿歌中提到的内容外,我们还可以问谁?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冬天?”问题提出后,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发言。一首小小的儿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在课的结尾,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冬天在哪里》的歌曲,然后跟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伴奏,一起唱自己改编的歌曲。整节课,学生趣味盎然,积极主动。

3.灵活运用绘本故事,多角度展示儿童生活

孩子喜欢阅读和听故事,故事是孩子不可缺少的伙伴。因此,继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第一卷引入图画书式故事之后,第二卷编纂组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开发和设计了17个图画书式故事,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一个故事。故事里不仅人物可爱,情节有趣,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无疑是学生最喜欢的内容。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阅读故事时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故事情境,与主人公一起经历故事的起伏,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和人物性格的变化,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所以,阅读就是儿童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一个人的性格是多方面的,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有光明的一面和阴暗的一面。阅读故事是与这个多面性、复杂性的自我进行一种无形的对话,这无疑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生活智慧。教科书中的绘本故事语言非常独特,有的充满节奏感,如“皮皮的故事”“谁精神?”等;有的比较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如“小马虎添麻烦”“我和小蜻蜓”等;有的像诗歌一样美,如“拖拉鸟”“风的朋友”“大自然的语言”等。这样有节奏感和趣味性的故事语言,引人入胜。在重复阅读的过程中,故事语言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一遍又一遍地敲击在他们的心上,促使他们反复地和自己对话。在生动有趣的语言的渲染下,学生受到了良好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绘本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看故事或者听故事的阶段。看和听,都只是静态的学习方式,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与绘本进行双向交流,让学生动起来。

绘本教学彰显儿童立场,观照儿童生活,凸显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主体,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并将教育的目的隐含在儿童感兴趣的话题背后,以同龄人的身份和学生共学、共建,体现民主、平等、陪伴和引导,使学生想学、好学、享學。

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无论是图片、文本、主持人还是图画书式的故事,都试图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对话氛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发挥好它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教材、伙伴及自我的多元对话,使学生不断思考、反思和实践,重建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过上美好的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多交流,积极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培训,研究课标,研读教材,学习教学用书,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学习者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