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

2018-01-11 13:54袁学英
甘肃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内化规则意识

袁学英

【关键词】 幼儿;日常活动;规则;意识;内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2—0073—01

一、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1. 制定系统稳定的班级管理体系。教师都会根据幼儿成长的规律和实际情况制定班规。这些常规实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缩影,同时也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基础阵地。当一项规则被所有人认同并遵守时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而改规则容易,改习惯却很难。因此系统稳定型班级管理是指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以及《指南》《纲要》中所提出的幼儿的常规习惯的指标,教师可制定一套适用于从小班到大班的日常常规班级管理,由此均不受班级老师或幼儿的变动影响,这样幼儿会有一个系统、统一、稳定的规则意识。

2. 自我体悟型班级管理。所谓的内化是需要转变为由主体出发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自我体悟型班级管理就是要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游戏、学习等各类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去发现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幼儿园内孩子们常常會为某次游戏失败哭鼻子,或者因为游戏中有幼儿没有遵守游戏规则而发生争执。最终没有遵守规则的幼儿会出局,或得不到大家的认同。成人介入时,也会让孩子们明白游戏前大家制定好并通过的规则,活动中应该遵守,这样才能玩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成为了他的自我约束工具。

3. 模拟生活型班级管理。孩子们接触各类社会生活,并在体验与参与各类生活中,他们发现很多的规则是可以破坏的并且有些“是非颠倒”的势头。当你很好地遵守时会被他人取笑,加上孩子们年纪小,易受环境和成人的影响,很自然“两面派”就诞生了。 在幼儿园里大家有序地开展各类活动,但到了社会生活中就随着成人无视一些社会规则。因此,这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

二、在日常班级具体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1.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当幼儿从内心对自己正确的行为感到自豪时,他才会很有约束力,持续性地去维持一种行为成为习惯。对此教师应借助班内的一些班级常规开展“我做到”、“我坚持”、“我榜样”系列活动,将规则内化的过程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我做到”:与幼儿一起商讨确立班级常规的十公约,当公约一致通过后,幼儿自我对照执行,这些公约要做到很容易,大部分幼儿都能很快到达“我做到”这个阶段。

“我坚持”:当孩子们都做到之后,持续一段时间就出现了“倦怠期”,会反反复复出现各种违规,这一时期实施不当活动就会无效。这也是一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的重要过程。

“我榜样”:事实上对孩子们来说要做到并不难。难的是孩子们自我约束力弱,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也就如上文所提到的关于“红绿灯”的案例、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孩子们就有所动摇。内化也是让孩子们产生“自我中心”的过程,让孩子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我是在给别人做好榜样。

2. 从“我要做”到“我乐做”。当达到了“我要做”这一阶段后,持续性就很重要,当孩子感受了过程中的乐趣后,他们的持续时间就会很长。孩子们的内化是需要有亲身体验感受的。很多日常生活都是他们体验的场地。教师的跟进导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将体验进行梳理从而有效内化。

例如:关于排队这件事。虽然表面上看它与消极等待有关,但实际上那是一种过度极端想法。适度的排队是有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等待无处不在,坐公交要等待;购物付款要等待;医院看病要等待。让孩子们正确理解等待这一社会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就有很多体验,如厕、洗手、拿球。要树立孩子一个正确的规则意识,还是需要给孩子一个正面积极的认知。就如等待最终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一件事,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便利的。

3. 从“我乐做”到“做我的”。当幼儿乐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持续性是很长的,渐渐地这个“我乐做”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要改变一个行为很容易,但要改变一种习惯却很难。大家都很明白一个有序的社会,让大家感到安全而舒适。规则意识的内化是实现这一社会现象的基础。对幼儿来说,他们将成为社会下一代的主力军,从小让他们把遵守规则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培养,那就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的内化就到位了。内化的最终,是不易受外界的影响,做我自己该做的。长远来想,就能由他们来逐渐地改变社会上的现况,影响整个社会规则意识内化。

编辑:王金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化规则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规则不规则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