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勇强+王宏伟
摘要:“逆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可能是我国进行结构性改革、经济转型的时机。在这一国际背景下,文章通过对逆全球化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了逆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就逆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提出我国面对逆全球化所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措施
一、 引言
逆全球化概念的产生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此前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全球化动态,所以学术界对逆全球化的研究文献为数不多。概括地说,逆全球化就是指与全球化反其道而行之。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一系列逆全球化行为开始浮现:在国外谋求发展的人士开始返回国内、外资开始撤资、国际贸易额大幅度下降、保护主义再次出现等。当前普遍存在的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以及民众对外来移民的不满,助长了逆全球化思想言论的抬头。另外,在过去的20年里,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要素已经有所衰退,随着人力、资本等流通性的减弱,各种民粹主义及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出现,使得逆全球化有了进一步蔓延的可能。
2016年的两大事件更加加剧了逆全球化的进程——英国脱离歐盟和特朗普成功上任。与之相对应的,曾普遍认为是全球化典型的的TPP,亦随着特朗普的民粹主义而终遭抛弃。
二、 逆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2015年5月底,英国政府向下议院提交并公布了有关“脱欧公投”的议案,想要进行投票来查看民众的态度,并承诺将在2017年底之前举行投票。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公投。在英国就是否脱欧的投票中,最终脱欧派以支持率超过半数而胜出。同样,2016年11月9日(当地时间11月8日),美国大选投票结果揭晓,在此次选举中,特朗普也成功当选,成为美国的第四十五任总统。在英美两国发生的这两个事件,全都和全球化密切相关,这就是“逆全球化”的体现。
1. “现代化输家”理论视角下的逆全球化现象。自20世纪末期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全球化,使其成为全球经济的推动者,但在2008年过后,海内外的贸易开始萎缩,投资大幅度下降,贸易保护主义逐步出现,“逆全球化”开始显现。
“逆全球化”是与全球化进程往相反的方向前进、反其道而行之。随着国际贸易的扩散,地区间的不平等不断加大。全球化致使西方国家出现了全新的结构性分歧,也就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赢家与输家的矛盾。
“现代化输家”是指收入来源较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人群,由于跟不上现代化的脚步,无论是态度还是行为都与其他人群不一样。“现代化输家”所讲的是,在社会变化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调整。由于他们在经济上被边缘化,名誉受到损害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排斥,这些不良现象都让他们变得没有安全感,处于孤立的境地,在他们的心理发生变化之后,他们的思想也随之改变,具体表现为右倾思想。
2.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内部不平等状况的加剧。如上文所述,在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形成了现代化的赢家和输家。最重要的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状况短时间内不能走出低谷。欧盟内部的各种危机都使得欧盟内部形成了多种不平等、甚至对立的现象。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状况在2009年进入了低迷期,大幅下跌,平均跌幅分别为4.37%和4.52%,虽然之后有所回升,但一直在下降、上升在下降之间徘徊,直到2012年才开始逐渐上升,但是经济增长缓慢。与其经济增长率相比较,欧盟的失业率一直以来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未曾下降。
可以看出,在2008年之后,欧盟内部长期处于高失业率状态之下,不平等情形比较严重。中等阶级的范围逐步缩小,致使其国内总需求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并导致社会和政治动荡。
三、 逆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逆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 积极影响。
(1)有利于充分认识全球化。从经济这个方面来说,全球化进程并不是全球一起发展繁荣,而是世界范围内贫富水平进一步拉大间距,经济秩序变的更加不平衡;从政治方面来说,西方所谓的民主并没有带来民主和自由,而是带来了动乱和社会的不稳定;从文化方面来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强推他们所谓的文化价值观,破坏了区域文化,给多元化文化带来了严重损害;从价值观方面来说,西方所推行的先进价值观,不符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带来的不是繁荣,而是灾难。所以说,通过这轮逆全球化,我们可以更能看清全球“繁荣”后面的问题和危机,认清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后果特别是它的影响。
(2)有利于我国在全球化中利益诉求。随着逆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不断融合,使得全球经济化更为均衡、稳定,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进步。随着“缩减发展中国家债务”、“降低贫富差距、信息差异”等成为社会主流,我国必将成为受益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境地虽然不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西方的跨国企业不完全信任。从逆全球化的角度来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反全球化还与反对旧秩序、反强权政治密切相关,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这都能够促使我国进一步改善国际环境,尤其是加强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以便能适应全球化进程。
(3)倒逼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逆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会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这一国际大环境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逼迫着我国政府要进行结构性改革与产业结构改变,国内的市场对于我国的企业将会变得更为重要。我国将会把精力更多的放在消除国内贸易障碍、调整国内市场方面,以此更好地拓展国内市场的支柱效应。随着中国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第三产业的作用将更为重要。endprint
在2017年,我国在出口和国内外贸易上还要持续承受较大的压力,这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结构升级、以及第三产业的壮大都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本质上看来,第三产业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样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金都会走出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家要利用我国的技术、资金,这对于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策略肯定会起到提速的作用。当前,对中国来讲,最迫切的就是要实施结构性改革,更大力度地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技术革新,使经济增长点转移到国内消费和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方面来。这都要求中国要大力促进实体经济,特别是加快中小企业的革新,壮大国内消费市场;同步加快金融业的创新,为实体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动力。
2. 消极影响。
(1)更容易被西方社会所利用,侵害中国利益。受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西方社会可能借机制定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亦极有可能借逆全球化之势,对中国施加某些压力。如美国的产联组织联合多行业的企业组建了“中国货币联盟”,提请美国政府按照301条款就中国涉嫌操控货币的行为加以调查并予以严厉制裁,并对从中国来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逆全球化还有可能被西方社会所利用,对我国评头论足干涉内政,借机西化、分裂我国。把本国的逆全球化枪口转向中国,改变人们对本国问题的方向,让中国替其垫背。我国经济对外依存性逐步变大,国内外上的任何变化都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2)因中国经济影响力加大而招致反全球化者们的责怪和敌对。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那些对“中国制造”心怀敌意的反全球化者开始对中国横加指责。伴随我国对海外各种资源依赖程度加大和进口数量攀升,我国已招致的境外环保主义者的指责日渐加剧。换言之,我国在逆全球化的过程中难以置身事外,国际上逆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既有可能触发中国国内的不安定因素。
(3)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扩大形成制约。按照IMF最新公布的数据,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仅是3.4%,世界经济仍处于低谷。WTO则预测,2017年国际货物贸易增长速度位于1.8%~3.1%之间。可以看出,2017年国际贸易还不会复苏,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因素。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的国际贸易也将身处其中。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外贸结构急需转型。2017年是我国的关键年份,需要对供给侧结构性予以深化改革,结构调整也需攻坚克难。按照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的1月~10月,我国以劳动力为主要竞争力的产品在欧盟同比下降了1.8%,在美国市场下降了1.2%,在日本市场则下降了2.1%。
按照WTO在2016年第二季度末发布的报告,在上年的10月到次年5月之间,G20经济体共推出了高达145项最新贸易限制措施,基本上每个月都推出20项以上。在如今全球经济低迷的环境下,进行贸易保护、推行贸易壁垒,以反倾销方式对正常的国际贸易进行干涉就成了一些国家抢夺国际市场途径。在当前的逆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已经成了其中的受害方。按照有关资料,在2016年的一年间,一共有多达29个经济体对我国发起了129起的贸易调查事件,合计达到了153.7亿美元。按照我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6年的前三个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速均为负值,分别为-7.9%、-0.8%和-0.3%,第四季度稍有改观,但同比增速也仅为0.3%。在2016年,我国出口贸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增长速度方面都有所下降,这可以说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的结果。在2017年,全球局势都将使世界具有更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贸易保护主义,而这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带来更大的傷害。
四、 我国对于逆全球化的应对措施
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引领的逆全球化现象,对我国以及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影响。首先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有赖于中国开放的经济模式,广阔的外需和巨大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如果全球大多数国家开始向经济封闭、社会保护和孤立主义前行,使得逆全球化变为主要趋势,就会让开放型经济的外部条件变得困难重重,这将对我国的经济有很大不利影响。其次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较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希望利用全球化帮助自身进行经济发展。所以,中国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壮大,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经济给予我国的重要任务。
1. 中国要加强自身的经济建设。我国在很多年来一直是对国际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几年以来,中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到底,努力维护各个地区的社会和谐,这些行为和举动为其他国家作出了榜样,为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国也要加强自身的经济建设,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奔向小康。只有我国自身经济水平实力提高,在国际上才能有更大的话语权,我国才能为全球经济发展做更大的贡献。我国还要保持改革的热情,积极的参加国际相关的贸易活动,稳固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用我国自身的开放来带动全球其他国家的开放,为全球经济发展起表率带头作用,提高全球开放水平,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让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2. 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全球化模式。共同发展是全球化的主题,各个国家不管发展到了哪一阶段都是一样的,都要发展各自的经济,发展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致想法;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经贸交往、产业合作等经济交互促使经济发展,全球的大国都有义务帮助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发展都需要在国际市场中优化整合各种资源,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不赞同把市场条块划分开,形成排外的形式,不希望在经济合作中加入各种附加条件,更希望国际市场持开放的态度,形成全球多元化的机制。以共同发展为方向,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机制,这也是中国根据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推行的中国化全球治理模式。全球治理需要就规则制定、发展方向和重要领域协商一致,应在全球治理机制革新上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并平均分配全球治理的效果。“共商、共建、共享”时全球治理中发西方霸权治理的策略,表现了当今国际上多元化治理要求。endprint
3. 打造G20为核心的全球经济治理长效机制平台。G20峰会是在2008年之后,为解决这一金融危机而出现的,是全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起参加的进行经济治理的重要渠道,在解决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宏观政策调控、消除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当金融危机过去之后,G20峰会由于动力不够、所提出的问题泛泛,难以使全球经济迅速回暖,这就要求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协商调节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使G20峰会脱离闲谈的局面。加强G20峰会的职能,把它打造成以其为核心的经济治理渠道,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治理创新,所以,在这一关键时期,中国应该在国际贸易投资协定、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起到重要作用。
4. 推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转型。中国是首个提出“一带一路”策略的国家,也是金砖国家里面的最重要的国家,中国应该积极与“一带一路”的沿途国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强经济往来。“一带一路”沿途共有6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五通”为重点,可以进一步加强沿途各国的经济交往,给全球化提供动力,是世界多元化阶段全球化进行转型的关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世界上新兴经济体促使治理创新的最主要的动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发展,以及这些国家成立的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是提供全球范围内规范服务合作的体制革新,也反映了全球治理机制革新的结果。
5. 大力促使形成全球新秩序。目前,美国和欧盟在收缩全球化进程不一样,美国更多的是关注就业和收入方面,欧盟关注的是移民方面,美国对现行的全球化持有疑问,欧盟则对区域化中的移民开放政策充满忧虑和怨恨。所以说,对于全球化的发展将来走向何方,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将会更为审慎和守旧,在这一方面,最为关键的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协调好中国和美国和欧盟的关系,通过与美国和欧盟之间的双边或多边投资协定谈判,消除掉全球化过程中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李伟.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在深化合作中不断创造“一带一路”发展新机遇[J].管理世界,2017,(1):2-4.
[2] 唐宜红,符大海.经济全球化变局、经贸规则重构与中国对策[J].经济研究,2017,(5):203-206.
[3] 盛垒.疲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新变量、新趋势与新周期——2017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J].世界经济研究,2017,(1):3-17,135.
[4] 任琳.英国脱欧对全球治理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6,(6):21-30+4.
[5] 辜勝阻,吴沁沁,王建润.新型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7,(8):24-32.
[6] 陈伟光,郭晴.逆全球化机理分析与新型全球化及其治理重塑[J].南开学报,2017,(5):58-70.
[7] 何志鹏.逆全球化潮流与国际软法的趋势.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54-69
[8] 佟家栋.“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笔谈[J].中国工业经济,2017,(6):5-59.
[9] 苏立君.逆全球化与美国“再工业化”的不可能性研究[J].经济学家,2017,(6):22-35.
[10] 张月友,刘丹鹭.逆向外包: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新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3(5):72-80.
[11] 江小涓.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8,(2):4-18.
[12] 张成思.全球化与中国通货膨胀动态机制模型[J].经济研究,2012,(6):33-45.
[13] 王南湜.剩余价值、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于改进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2(12):4-27,206.
重点项目: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应用经济学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魏勇强(1970-),男,汉族,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王宏伟(1964-),男,汉族,山西省垣曲县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收稿日期:2017-1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