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实
翻开中国科学史女性科学家的部分,人们很容易就会被林巧稚的故事所吸引。如果没有林巧稚的奉献,或许中国妇科的出现还会被延滞更久。过去的中国,即使没有妇产科医生,女人也会正常怀孕生子,尽管有产婆的存在,但对妇女的护理和接生从未真正的成为一门学科。这不仅仅有损于妇女和婴儿的健康,长远看更不利于整个民族的发展。
林巧稚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深深感到,妇女的身心是否健康,从怀孕、生产到产后对妇女、婴儿的检查、监护、操作、护理是否科学,是一个关系两代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大事。因此,她致力于这门学科后,就以自己的全部精力来研究它,探讨它。
林巧稚发现,许多的妇科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许多婴幼儿的疾病都是来自先天的。因此她极为赞成我国医疗制度中“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她认为单纯的医疗是治标不治本,医院只是治病的第二、第三道防线,真正的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在日常生活中对广大妇女进行普查普治上。50年代末,她组织了一次对北京某小区5万人口的普查普治试点。他们克服了思想上的桎梏和物质上的困难,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终于初步摸清了诸多妇女疾病,特别是子宫颈癌的发病规律,同时对普查中发现的疾病逐个进行了早期治疗。这一尝试为在妇产科领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奠定了基础,并逐渐使妇科普查成为制度,大大提高了妇女的健康水平。林巧稚在对妇科恶性肿瘤的防治上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除上述对子宫颈癌的防治成绩外,在她的指导下,她的学生在治疗“绒毛膜上皮癌”这一高度恶性肿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到80年代初,一、二期绒毛膜上皮癌治愈率几乎达100%;三期病人的治愈率也达到了53.4%。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是林巧稚的父亲在她离家之前对她说过的话,这句话时时回荡在林巧稚的耳边,“良医”便也成了她的终身奋斗目标。早在林巧稚5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因患宫颈癌不幸逝世,而父亲也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中病倒。“学医,当一个医学家”这个宏愿早已种在了儿时痛失亲人的林巧稚心中。协和医院在上海落成之后,林巧稚便前往上海报考协和医学院。当时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的林巧稚已经20岁,在当时可以说是“大姑娘”了,周围一起毕业的同学都已经结婚生子,而林巧稚还未恋爱。“医科一读可就是要8年啊,到时候看你还怎么嫁得出去。”朋友开玩笑说。林巧稚个性本就坚强,对这种女性必须依附男人的旧观念也十分看不惯,当时就撂下一句气话:“那我就不嫁了!”
谁想这句气话却一语成谶,林巧稚果然终身未嫁。
林巧稚给许多的家庭带去了天伦之乐,她却一直孤身一人,其中的原因也有许多无奈。在林巧稚顺利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就收到了留院的聘书:“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動解除聘约论。”当时与林巧稚一同入学的有5个女生,只有3个坚持到了最后。
协和的淘汰制极严,75分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除名,绝无补考和商量的余地。林巧稚凭着她的苦学和聪慧留了下来。有一次,当一个男生在谈话中对女生表示轻视时,她毫不示弱地说:“哼!不要觉得男生行,女生不行。你敢比吗?你考100分,我就考110分!”
果然,在漫长的8年医学学习中,林巧稚独占鳌头,一路领先。到毕业时,入学的25人,只剩下16个。而她高居榜首,并获得协和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同时获得了博士学位。最终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女子和男人比一点也不差!而林巧稚之所以能够留校不仅仅因为她成绩优异,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对公益的热心。
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这纸聘书虽然是林巧稚梦寐以求的,但也无异于一道枷锁,让她成为了协和历史上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之后林巧稚又去美国考察深造,回国后不久她便升任妇产科主任,又创下个记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假如当初林巧稚选择结婚,那也不会当上教授和主任,在风华正茂的年代林巧稚选择把年华奉献给了医学,这种无奈之下的选择更显可贵。
林巧稚曾说她这生唯一的伴侣就是床头的那部电话,即使到了晚年,在她身体极为虚弱的时候,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
林巧稚曾说:“我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哭声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自豪,也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林巧稚作为中国现代妇产科的奠基人,就如同现代护理领域的“提灯女神”南丁格尔一般,她照亮的不仅仅是医学领域的妇产科,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女性科学家的执着和奉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