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文化和水景观建设规划探讨
——以湘潭市为例

2018-01-11 01:09:56邓牧昀卜继勘
湖南水利水电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湘潭景观

邓牧昀 卜继勘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长沙市 410007)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和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适应中央提出“多规合一”要求,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水利规划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5]363号),要求各省、市加快推进城市水利规划编制工作。表明了城市水利规划工作的重要战略意义。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作为现代城市水利重要组成部分的水文化和水景观建设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城市水利建设,有机地融入独具特色的水文化与水景观元素,对城市水利发展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水文化、水景观功能解读

如何解读水文化与水景观,是水文化和水景观建设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水文化、水景观的概念进行了探讨。较为全面和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李宗新[1]在《漫谈文化与水文化》中,对水文化的定义进行了解释: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统称;狭义的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总之,水文化的核心是围绕水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文与水、信仰与水、艺术与水、运动与水等形态。

蒲晓东等[2]在《水景观的文化意义和水景观及其文化价值》中提出:水景观是以水为主体,是景观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审美过程、文化活动、哲学思考等双向作用的产物,是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定地域内的水景观客体与有关它的观念形态(传说、典故、文学等)和有形实体(建筑、交通工具、服饰等)的完美统一。简单来说,水景观就是水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形态,表现为水利风景区、水文化景点等形式。

文化是景观的内在精髓,景观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景观与文化常常是统一的,景观具有文化内涵,文化通过景观体现。水文化在与人文活动、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不断的自我更新,这又为水景观的后续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会赋予水景观新的内涵和活力,最终达到以文促景、以景兴文的目的。

2 城市水文化、水景观建设规划思路

2.1 规划原则、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城市水文化、水景观建设应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为原则,以城市水景观功能划分为基础,科学的开发利用水文化景观资源、优化市民生活结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为目标,以打造水面景观、滨水景观和沿岸景观为主要建设内容,有效的发挥服务市民及美化城市的功能。

2.2 资料收集

城市水文化、水景观建设规划应收集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防洪排涝规划、景观及园林规划、旅游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以及规划区域的界线、现状植被、动物区系的生境、水文和水力条件、土壤和地下水的情况,区域的地质状况、气候条件、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等。

2.3 功能分区

应在充分了解城市水文化、水景观现状的基础上,以城市现状格局为基础,协调总体规划、水功能区划,提出水文化、水景观的功能分区。可以按照城市的发展情况,分为中心城区、城郊结合区、郊区。也可根据功能,分为绿色防护区、生活休憩区、商务休闲区、旅游观赏区、自然原生态区、历史文化区等。

2.4 规划方案

在总规、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分区有针对性的提出水文化、水景观规划方案。如针对中心城区的水系,由于周边为建成区,河道平面形态基本固定,规划方案以现有水文化景观节点的保护和提质改造为主,以“亲水、美观”为建设目标。针对城郊结合区的水文化、水景观规划,方案可结合上位规划,以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为主体,营造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休息的水景观。并可选择有限区域将现代技术、观念引进到水利建设中,创造现代水文化景观,以“美观、生态”为建设目标。针对郊区水体的水文化、水景观,以保护和发掘水体的原生景观为主,布置适合周末城市居民全家休闲、野营、垂钓的场所,以“生态、自然”为建设目标。

3 湘潭市城区案例分析

3.1 湘潭市城区水文化、水景观现状

“湘中灵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湘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南朝湘潭开始建县,从宋因湖湘学名世,到明清的小南京、金湘潭美誉;在这1 500多年的历史中,湘潭伟人、巨匠灿若星辰,蜀汉名相蒋琬,晚清重臣曾国藩,文化名人齐白石,一代领袖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著名将领黄公略、开国大将陈赓、谭政等都诞生于此。

从近代人文圣地、湘莲之乡,到当代工业重镇、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勤劳智慧的湘潭人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工作、生活、开发、建设,为湘潭水文化的衍生壮大提供了丰厚而独特的温床,使湘潭产生了独具特色、种类繁多的城市水文化景观。窑湾、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首尾相连,万楼、望衡亭与宝塔三大标志性古建筑隔河相望。更有湘江携其3条支流、38条沟渠、35个水库、59处湖泊,3 000多处塘坝密布在市域范围内,构成了湖湘名城湘潭的水景观盛况。

俗称“居有水则秀,城有水则灵”,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涉及水文化、水景观的工程建设逐步展开,描绘“诗意湘江、莲城纽带”的湘江风光带;木鱼湖、白马湖、九华湖、仰天湖等城市内湖公园碧水如玉,景色美不胜收;城区河道七里冲沟结合木鱼湖宝塔公园进行河流生态整治,已形成良好的水生态与人文旅游景观和休憩环境;爱劳渠、百亩湖公园水生态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将给人们提供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并带动周边土地价值迅速提升。但是,湘潭市水文化、水景观建设起步较晩,目前,除局部河段外,河道及堤防两侧存在脏乱差现象,如乱搭乱建,污水垃圾肆意排放;枯水期小河流断流普遍,景观缺失;已治理的河段主要以硬质防护为主,导致河流渠化、暗涵化,缺乏生态景观。

3.2 湘潭市城区水文化、水景观建设目标

湘潭水文化、水景观的规划目标是:以文化为灵魂,充分梳理滨水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使水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水景观得到充分展现、人文传统得到充分弘扬、水岸生态环境得到充分改善,最终实现人水和谐,人水共荣,通过有形的物质载体充分展示无形而丰厚的文化内涵,树立湘潭新的城市品牌。

3.3 水文化、水景观建设空间布局

城市水文化、水景观建设范围以1 069 km2城市规划区入手,结合城市总体规划、黑臭水体整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以河流、湖泊、湿地、文化资源为载体,提出“一带十廊”的城市水景观建设框架,见附图。

附图 湘潭市水文化、水景观总体布局图

“一带”:即湘江风光带。湘江“U”字型穿过湘潭中心城区,具有较强的轮廓特征和可识别性,形成独特的“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空间丰富、景致宜人的水景观公共空间。是串联昭山、仰天湖、金沙滩、万楼、城正街、雨湖公园、望衡亭、窑湾、杨梅洲、犁头嘴、河口古街、法华山、金霞山等重要滨江或近江文化景观节点的核心纽带,是湘潭市水文化、水景观建设的核心。

“十廊”:为规划城区内汇入湘江的十条主要水系,即湘江撇洪渠、争光渠水系、护潭河水系、唐兴桥水系、涟水、涓水、向东渠水系、爱劳渠水系、王家晒渠、朝阳渠。通过这10条水系,把规划城区内的特色水文化、水景观节点串联起来,从“线”到“面”的打造水文化、水景观的建设框架。

3.4 “一带”文化景观建设

3.4.1 河段功能划分

将人文、生态、景观有机结合,营造“人在画中以作画”的诗意情境。形成“商务休闲—康体健身—市民生活—历史人文—生态旅游—生产服务”的生态景观长廊。

3.4.2 “一带”主要景点节点展示

(1)万楼景区公园。作为湘潭的地标性建筑,万楼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历史上的万楼五废五兴,这已是第六次修建。万楼总体保留了始建时的风格,融入了皇家大院、一类寺庙的庄严典雅,同时也吸收了江南水乡特色的青灰色,其风格又有别于国内其他知名楼阁。作为湘潭城区延伸的重要景点,万楼文化将与湖湘文化、湘潭的伟人文化、名人文化、湘莲文化、白石文化连成一体,形成湘潭的文化产业群,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2)杨梅洲公园。杨梅洲公园位于窑湾历史文化街区西南侧,是湘江湘潭段中唯一的洲岛,杨梅洲四面环水,水波碧澄,园内树木葱茏,鸟语花香,野趣盎然。每当秋冬水落,砂纹如绮,落雁颇多,登洲望远,点点鱼帆,浮现在远远的江面,呈现出一幅秀美的图画。

3.5 “十廊”文化景观建设

3.5.1 “十廊”功能划分

基于总体规划的定位和分区,将纳入本规划的10条水系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中心城区(范围约144 km2)河道水文化景观廊道,其周边区域一般为建成区。此类水体平面形态基本固定,建设目标为“亲水、美观”,建设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点”为重要景观节点,以硬质景观为主,体现文脉和功能为主,“线”为软质景观,以生态绿化为主。此类河道主要包括护潭河、唐兴桥水系、爱劳渠水系。

第二类城郊结合区域(范围约286 km2)水文化景观廊道,周边区域一般为规划建设区。此类水体的平面形态可在规划绿化带范围进行局部调整,建设目标为“美观、生态”,主要以保护河流的本身特色,注重本区内的人文景观建设为主,可在适当的地方设置滨水活动空间。此类河道主要包括湘江撇洪渠、争光渠下游、向东渠下游、王家晒渠下游。

第三类郊区(范围约639 km2)水文化景观廊道,周边区域一般为农业生产用地或农村建设用地。此类河道可在原有河道基础上进行拓宽或为新开河道,河道用地较为充裕,河道平面形态可在规划绿化带范围内进行较大调整。建设目标为“生态、自然”,主要以纯生态的造景手法,以保护和恢复野生滨水植被为主,保留河道的自然特征。此类河道主要包括争光渠上游、涟水、涓水、向东渠上游、王家晒渠上游、朝阳渠。

3.5.2 “十廊”主要景点节点展示

(1)白石公园。白石公园是纪念性的文化景观公园,长约900 m,宽约350 m,总面积26.2 hm2。整个公园从入口到中心再到边缘,大师的诗、书、画、印作品被自然地转换成了耀眼的视觉元素和景观符号,而所有这些景观符号都在向人们昭示着大师的不朽艺术和文化精神。这些设计元素和景观符号在整体空间安排上,显隐抑扬自如、平和大度,既清晰地突出了齐白石的杰出艺术成就,又很好地抒写出了这一特定景观的文化主题。

(2)兴隆湖湿地公园。兴隆湖湿地公园是以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后恢复重建形成的典型浅水湖泊湿地,总面积约为127 hm2。以湖泊、草本植物与森林湿地、人工岛屿以及沿湖生态带等复合生态系统为景观特色,建设成为可以媲美长沙“梅溪湖”片区的高档城区,集生态景观、蓄洪调节、中水净化、休闲娱乐、商业开发于一体的复合型湿地公园。

4 结语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由片面强调产业发展的灰色城市文明,向绿色城市甚至蓝色城市转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自然、景观优美成为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很多城市都在围绕水做文章,通过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形成以水为核心的城市总体发展布局,走出了一条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文化景观营造,带动商贸、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高效益、高增长的优势企业,提高城市知名度,带动整个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增值的生态景观城市之路。

但是,目前的水文化和水景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针对目前水利工程的现状,结合城市水利建设的进程,为了实现人水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今后的水文化和水景观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清查和保护水文化遗产,恢复水文化古迹;

(2)城市水系的截污治污、生态修复要先行,只有基本解决水污染问题,建设水文化、水景观才有意义;

(3)水文化与水景观建设要由政府主导、各部门协作,水利或是城建一家是做不好的;

(4)注重水经济的开发,水景观、水文化的建设,可以带动周边房地产、旅游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提供生态动力核心。

[1]李宗新.漫谈文化与水文化 [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1):29-30.

[2]蒲晓东,张彦德.水景观及其文化价值[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10-12.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湘潭景观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湘潭是个好地方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10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16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流行色(2017年12期)2017-10-26 03:08:22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 02:45:45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陶瓷学报(2015年4期)2015-12-17 12:45:04
湘潭高新区两大特色产业园跻身“湖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