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难新闻采访的伦理规范研究

2018-01-11 06:06丁艳艳林燕燕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矿难受害者伦理

丁艳艳,林燕燕

(华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北京 东燕郊 065201)

矿难新闻采访的伦理规范研究

丁艳艳,林燕燕

(华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北京 东燕郊 065201)

近年来,在矿难新闻采访报道中伦理失范的情况时有发生。论文从生命至上这一前提出发,提出媒体及其从业者应坚守“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具体包括生命至上原则,避免二次伤害,注意采访言行的禁忌,采访时机适宜,恪守真实性,进行心理救援等矿难新闻采访的伦理规范,以此促进媒体及其从业者在从事相关采访时,更加尊重受害者的基本权利和尊严,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提高我国矿难报道的整体水平。

矿难新闻;伦理规范;语言塔布;心理救援

近年来,媒体对矿难事件尤为关注。矿难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信息不充分等特点,这对新闻采访及采访伦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研究矿难新闻采访伦理,探讨该伦理所必须的行为规范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前提。

在《大众传播伦理案例教程》一书中,列举了河南汝州有一群真假记者大发矿难财,揭露“狼狈为奸”的行为。吕少威在《记者的良知在矿难报道中的体现》提到:矿难具有自然性灾难和事故性灾难双重属性,报道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某些地方官商勾结,故意隐瞒事故,不报或少报,贿赂记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封口费”封住了记者的良知。陈宏波等在《矿难报道的限度与超越》一文中借由灾难新闻报道应遵循人文关怀,反映弱势群体的声音,坚持真实报道等原则,提出在矿难报道中,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已违背了这些原则。

论文结合王家岭矿难、云南富源矿难以及山西洪洞矿难及最近矿难等事故采访报道,发现假新闻,有偿新闻,采访者猎奇心理严重,记者角色失当,人文关怀缺失,职业道德失范等情况时有发生,采访的伦理规范亟待明确,采访者自律意识亟待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大众传播伦理,提出如下矿难新闻采访的伦理规范。

1 生命至上

生命至上原则适用于受害者,也包括记者本人。

当接近矿难受害者时,他也许正处于震惊或是严重受伤状态,记者应先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医疗帮助。如果需要,立刻寻找医疗帮助。记者应和他在一起直到帮助到达。这虽然不是记者的角色,但如果受害者生命处于危险之中,记者应该担当紧急救援人员的角色[1]。

对于记者来说,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是职业对其提出的要求。如果这个现场是一个矿难的发生现场,那么,记者到达时可能危险的情形还没有消除,或是潜在的威胁还存在。这时,记者要对现场的环境安全有一个自己的评估。媒体的从业者常会提到说“相机在我在”、“摄像机在我在”等等,这是出于对职业的一种热爱。但是在危险的环境中,设备重要还是记者的生命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到了现场之后,记者要对现场的情况有判断,不光要保护要手中的采访设备,更要保护好自已。这不是退缩,而是强调记者在现场不要盲目和冲动。

2 避免“二次伤害”

这里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三个层面:伤者、逝者,家属、亲属,未成年人。

重大的矿难事故,往往伴随着重大的人员伤亡,媒体在报道时会伴有大量的图片、影像等内容。很多影像会围绕伤者和逝者进行取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严重伤害了伤者和逝者的尊严。当事故发生时,发布大量血腥的照片或画面以此来博得受众的强烈关注,完全使用白描式手法对事故进行报道,对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细节进行描述,淡漠矿难给不幸者带来的伤痛。对于在这类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人尤其是失去生命的人,媒体应带着缅怀之心去报道,注意维护新闻当事人的权益,体现以人为本的关爱精神。

在很多情况下,只有采访死难者的亲友才能获得必要的信息。面对公众指责,媒体通常以“维护公众知情权”为自己辩护。但事实上,知情权并不直接导致侵扰悲痛,侵扰悲痛通常是由不适当的采访手段和方式造成的,完成采访任务与尊重保护不幸者并非决然对立[2]。

云南富源矿难以及山西洪洞矿难,在矿难事故发生后的多家报纸版面上,那些事故场面的图片大都血腥,让人看了之后心有余悸。尤其是一些受难家属抱着受难者的尸体泣不成声,还有的受难家属受了惊吓表情呆滞的图片更是让人心寒。此类图片的报道不仅是对受难家属心灵的“二次创伤”,更是对广大受众精神承受的无视,背离了新闻报道的初衷。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我们的受众群中有大量的未成年人,一些不当的传播内容在被成人接收的同时,未成年人也有同样的机会看到它们。而这些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在当前这个影像时代,媒体对影像内容的选择要细致地考虑到其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3 注意采访言行的禁忌

3.1 语言塔布

语言塔布(taboo),也被称做语言禁忌,其实质是言说的禁忌。如何提问如何叙事,既体现着报道者的语言能力,也体现着报道者的道德情操。

客观中立报道法则,归根究底限制的是报道者的语言表述方式。

矿难报道中的受害者,外部环境意外的刺激在其心理上留下的阴影,通常要存留相当一段时间。对那些刚从事故中逃生者来说,他们的心理较常人脆弱,对一些语词比较敏感,这就要求报道者在采访报道这个群体时,特别重视语言的塔布问题[3]。矿难报道的语言塔布是一种软禁忌,要求采访者选择性使用语言,以免伤害被采访对象。

矿难采访者的语言塔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受害者亲属遇难信息的回避;一是在被反问的情况下谎言的使用。有的受访者追问报道者自己亲属的生死情况,如果报道者知道信息,并且是噩耗的信息,如何面对受害者同样需要谨慎从事。在这种情境下,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善行,直言相告反而可能是一种行为恶。

3.2 不影响和妨碍救援工作

很多成功的矿难的现场报道为探讨记者角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记者主动参与到新闻中,在追求新闻现场效果,展示新闻过程的同时,由新闻事件的观察者和探索者转变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并且在新闻传播的“前台”与“后台”间来回穿梭,承担记者和救援者的多重角色。参与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惯例而被业界和受众所接受。新闻记者临场发挥参与新闻应该有一个基本的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新闻记者自身的职业角色定位以及事先准备好的应急方案[4]。矿难一发生,首要的就是救援工作的迅速展开,以挽救人的生命为第一要义。作为记者来说,在现场,就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记者的工作必须是在不影响和妨碍救援工作的前提下再去开展。

人们不会忘记王家岭矿难中医院院内多家媒体记者 “围追堵截”救护车的情景:在院子里从现场来的救护车上往下抬伤员的时候,下面的一位女医生要从医院推送车的一侧到另一侧去,却被记者群堵住通道无法通过,只好从记者的人堆里吃力地挤过去;在推送伤员的车行进时,记者不停地拍摄,有的还问医护人员问题,使行进车速度放缓,让医护人员甚是恼怒[5]。记者在报道矿难时,不要在现场碍手碍脚,影响正常的救援工作。

4 采访时机适宜

矿难新闻出现后,如果有现场,记者应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访时要尽量靠近现场或者直接进入新闻现场的核心位置。因为,新闻采访的本质是抓住事实,新闻的本质是公布真相,新闻价值随着报道的深入全面会提高。

除了速度外,还有个时机适宜问题。

对于记者来说,采访遇难当事人及家属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一般情况下,矿难发生后,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在身体或精神上都会遭受到很大的伤害,不愿被人打扰。因此,记者在采访之前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要有所把握,要从尊重他们的感情、保护他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出发来判断。记者与采访对象接近时,应该采取富有人情味的接近方式。比如,为当事人献上一束鲜花、递上一瓶水等等,让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拉近,使沟通气氛趋于融洽。

设法不要打扰私人的悲伤空间,闯入私宅,或在受害者明显很悲痛时干扰他们。如果对方对你不客气地回应,你不要针锋相对。请说:“我为发生在您身上的事再次表示抱歉。”留下你的名片,并说如果他晚些和你联系,你非常感谢。然后离去。

5 恪守真实性

有的媒体和记者在重大突发矿难事故到来时,屈服于政府或某些部门负责人的压力,或者经不起名利的诱惑,对事件采取避重就轻的态度,结果让事态的真相不能公之于众。如山西繁峙矿难事件中,一些媒体记者接受所谓的“封口费”,失守新闻伦理底线。

矿难报道属于新闻报道的一种,真实性原则依然是其基本的原则。但是,特殊的环境对报道的真实性带来了更多的不利因素。

不管是事故的受害者还是救援者和志愿者,险境所造成的恐惧感无法彻底根除,这些人在接受采访时可能会夸大事实。如果媒体从业者将这些原生态的采访材不经核实写下来或直接播出,事故报道的真实性将受到挑战。

捍卫报道的真实性,对于伤亡和损失的信息,尽量多方采访以相互佐证。2000 年 1 月 11 日,徐州矿物集团下属大黄山煤矿发生重大漏水事故,在当地指挥部门没有发布遇难矿工人数的情况下,一些媒体根据矿区内的小道消息做了猜测性的报道,对抢险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6]。

捍卫报道的真实性,需要媒体从业者追求自己视阈内见闻的精确性。向受害者或受害者代表核查,证实姓名的拼写、事实和引用的情况。原因是当你首次同受害者交流时候,他(她)可能会困惑或心烦意乱。再次核查能够确保准确。这还可能给你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可使用的引语。

对于伤亡数字以及单位的经济损失数字,最好依据权威机构发布的数字,不宜直接转述被采访对象所介绍的数字。报道者避免直接采信具体的数字,是因为事故受害者及单位也有自己的欲求。

随着网络的发展,博客报料、媒体跟进成为新趋势。网络会急速扩散并放大新闻,一旦新闻造假,危害更加严重[7]。新媒体改变了信息采集、发布方式,这就客观上要求新媒体的“公民记者”们尤其要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在把关环节上,把人工把关(编辑把关)和技术把关结合起来,实现最佳的把关效果。

6 进行心理救援

一般情况下,人们这样给精神创伤下定义:“超过个人通常体验之外的,并可能对个人造成潜在的生理伤害的任何事件。”

康复要点有哪些?

强调情感反映对精神创伤性压力的影响总是重要的。然而减压也绝对是身体系统在受到伤害后试图恢复健康状态的正常行为。就像断腿一样,断骨需要时间才能愈合,精神创伤也需要细心的呵护与支持。

正确的理解、倾听和支持可以调整正在经历精神创伤事件或面临严重精神压力的人的情感。帮助一个人了解他所经历的精神创伤的前因后果,并认识到受这种影响之后去寻求并接受帮助是正常的。

关于心理救援对象方面,有几类是要关注的:刚刚从矿难中重获新生的人、在矿难中失去亲人的人、现场救援人员、记者、医生等。

虽然记者不是专业的心理救援人员。但在采访中,要以悲悯天下、关怀今生的胸怀,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做好或辅助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人员的工作,减少矿难受害者的痛苦,帮助他们克服创伤后的心理障碍,重塑起生活的信心。

在具体采访方面,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及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给媒体的建议值得借鉴。

表1 不同采访对象采访建议

有大量的证据显示,记者同其他首先到达现场的矿难救援者一样,非常容易遭受精神错乱的威胁。一旦新闻工作者要长时间报道精神创伤事件,他们得注意遭受次生精神创伤、因同情带来的压力、精神疲劳、间接的精神障碍等。

对于记者来说,保护好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感受强烈或是感觉十分糟糕时,要及时向专业人员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对于管理人员来说,特别是在一个重大悲剧或灾难的报道中,你的职员将需要友好的、亲切的和清晰的管理和团队支持。

7 结论

关于矿难报道伦理规范,媒体及其从业者应遵守“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准则。“有所为”,对于事故现场中的紧急情况,媒体从业者既是媒体的代言人也是救援预备人员,关键时刻暂时放弃自己的采访报道身份,以挽救生命为最高使命。矿难采访中的媒体从业者和被采访对象,他们之间已经不是单纯的采访与被采访、报道与被报道的关系,首先是尊重与被尊重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人类交往中最为基础性的关系。即便是记者第一个发现受害者的,只要受害者生命存在危险,此时此刻的记者应首先尽做人的义务,帮着受害者脱离生命危险。其实,救助的过程,同样可以成为报道的内容。“有所不为”强调的是媒体从业者在事故现场的活动要有所禁忌,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伤害、妨碍他人的行为,宁等一分绝不抢一秒。所有的报道活动,不能影响正常的救援工作,不触及国家安全这根红线。要做到这些,必须加强自律,使上述伦理规范转化为内在素养,注重发挥专业传播队伍的作用,同时要构建伦理规范体系:建立健康的传播环境,强化业内监督等。

[1] 李梓新.灾难如何报道[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2] 肖伟.新闻报道怎样避免侵扰悲痛[J].新闻记者,2007(2):33-34.

[3] 刘海明,王欢妮.灾难报道伦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 张松.浅谈新闻记者社会角色意识[J].吉林画报,2013(4):43.

[5] 宋万林,徐婧瑶.电视直播灾难现场新闻的伦理问题及其控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29.

[6] 王信廷,张艳楠.突发事件采访的四要素[J].记者摇篮,2013(3):15.

[7] 陈绚.大众传播伦理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1.

[8] 赵金.让灾难报道更专业更规范[J].青年记者,2013(13):36.

ResearchonEthicalNormsofJournalismInterview

DING Yan-yan,LIN Yan-yan

(SchoolofLiteratureandLaw,NorthChina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Yanjiao,065201,China)

In recent years,in the report of the mining accident,the ethics of the misconduct of the case occurred. The situation of ethical anomie happens occasionally. Starting from the premise of life supremacy,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media and its practitioners should stick to what they have done and what they can't do. Including life is supreme principle,to avoid the secondary damage,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view taboo words and deeds,interview time is appropriate,authenticity,abide by the psychological aid for mine disaster news ethic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edia and its practitioners in an interview is engaged in the related,more respect the basic rights and dignity of the victim,abide by professional ethics,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mine accident reports.

mine accident news;ethical norm;verbal taboo;psychological relief

2017-08-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3142017082);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Z17211);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2016023199)

丁艳艳(1980-),女,吉林松原人,硕士,华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安全新闻传播。E-mail:10466466@qq.com

G212.1

A

1672-7169(2017)05-0108-04

猜你喜欢
矿难受害者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
矿难
等……再……
改进矿难报道的N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