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鲁南
做接地气的国家机关青年干部
◎ 陈鲁南
工作组考察位于天津静海的养老机构康宁津园
百年追梦,人民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三万多字,二百多次提到“人民”,三次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四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可以说,在朝着梦想砥砺奋进的征途上,“人民”二字始终贯穿着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作为一名国家机关青年干部,对我个人而言,在步入新时代的关口,通过深入基层的学习来重新审视自我的为民情怀、再度校准个人的群众观点,是开启新征程的第一步。回顾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三次与基层较为深入的接触,让我充分认识到,深入学习基层工作、以基层干部为师、与服务对象面对面,是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
第一段经历是在2001年。我刚从大学毕业,当年10月即被派到湖北省襄樊市的枣阳市西城镇挂职一年,任镇长助理。在每天目睹乡镇政府“顶上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的超负荷工作状态的过程中,在深入接触一村又一村勤劳质朴但尚不富裕的乡亲父老的过程中,在参与处理因为缴纳农业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而引发的干群矛盾的过程中,我理解了什么是“基本国情”,什么是“人民群众”,什么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二段经历是在2012年。这一年,民政部牵头负责罗霄山片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为做好脱贫规划设计,我与其他几名年轻同事一起,被派往该片区的六个县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研;其中,我被派往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时间虽短,收获颇丰。这一个月里,艰苦的自然环境,坚忍的山区群众,坚定的红色信仰,让我时时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第三段经历则是在今年。在部里部署开展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过程中,福利司的干部组成第17工作组,到天津静海开展蹲点工作。这一次,终于与我所工作的部门、所熟悉的业务、所负责的岗位紧密结合在一起。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惶恐地认识到,在自己以往的工作中,与现实状况和服务对象脱节得多么严重;我惊异地了解到,在当地广泛的实践中,大家创造的新的工作方法、工作措施是多么有效;我深刻地领悟到,对于国家机关青年干部,到基层中去锻炼、到群众身边去成长是多么重要。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作为国家机关青年干部,如何不断夯实为民情怀、更接地气,我想,今后还需在三个方面不断努力。
一是牢记职责使命,强化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的政治灵魂,信念坚定是确保我们经受住风险考验的精神支柱,是防止精神“缺钙”的重要保证。要不断夯实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不断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体悟,真正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使自己心灵上得到净化,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是切实增强与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要善于说基层干部群众熟悉的语言,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真诚、坦白。要善于从交流中过滤信息,辨别哪些是另有隐情不便说的,哪些是真心实意、发自内心说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对于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出的问题、存在的需求,在调研中能够协调解决的,立即办理,需要通过出台文件、制定政策解决的,抓紧办理。
三是继续用好加强基层民政工作这一良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是过去常用的一种调研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依然是管用的。前一阶段的蹲点调研让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深刻体会,要收集到完整的、真实的、有用的信息,还是要以蹲点所在地区为样本深挖下去,发掘出更多有益的东西。要虚心地向基层干部拜师,认认真真学习他们与群众打交道的本领,设身处地理解基层的难处。要保持与蹲点地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制定工作计划、政策文件前,要多到蹲点地区走一走,切实做到绝知此事要躬行。还要勤于总结、善于总结,将在基层的心灵触动、思想火花记录到笔记里,将在基层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体现到政策里,最终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实际力量。
(作者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福利彩票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