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青
摘要:“古雅”和“境界说”是王国维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两个美学概念,由于提出时间的先后和内容上的分离,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古雅和境界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论述了古雅与境界说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境界说之于古雅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古雅说 境界说 王国维 继承 关联
“古雅说”是王国维中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1],围绕着这一概念,王国维创新性的提出了“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的美学理论。他认为我们经常所说的“古雅”其实是指第二种形式,“即形式之无优美与宏壮之属性者,亦因此第二形式故,而得一种独立之价值。”由此可见,古雅即所谓的“第二形式”,是一种形式之美,也是基于传统划分标准对美的形态体系的全新定位。
王国维所著的《人间词话》提出了“境界说”这一美学概念,这也是王国维美学理论价值的表现[2]。以“境界”为核心,王国维构建了一个境界说的范畴体系。然而境界一次并非王国维原创,无论是作为地理上“领属”、“疆域”的界限意义,还是感知力层次上“觉悟”“修养”的思想意义,以及诗文画中所指的意境深度,格调高度都渊源甚早。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又不过道其面貌,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未探其本源”,理顺了境界说的事实本末,将原本内涵模糊的“境界”一词“拈出”,建立起自己的理論体系,使“境界”称为评论诗文的一条核心标准,并在《人间词话》的后半部分进行具体批评实践,在理论上完善了“境界说”并使其真正内涵和价值得以彰显,“境界”才成了王国维最为驰名的词学标签。
多年来,学术界多将古雅与境界割裂为两个概念,放置到独立的语境中研究应用,但其实二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与继承发展的逻辑顺序。
一、古雅与境界的对应关系
从内容上看,王国维首先着重分析了“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的关系,并对于“古雅”进行了定位和价值分析;而《人间词话》主要论述了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等为内含的境界说,由于其中并没有明确出现“第一形式”、“第二形式”和“古雅”等词汇,很容易让人忽视其中千丝万缕的承接关系,难以综合把握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实际上,《人间词话》中“境界”与“第一形式”含义相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实际上与“第一形式”中“优美”与“宏壮”一脉相承,而“隔”与“不隔”的理论讨论背后暗含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的划分。
(一)境界与第一形式之间的关系
王国维在书中以杜甫的“夜阑更炳烛,相对如梦寐”和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为例,论述了这两句诗“其第一形式同,而前者温厚,后者刻露者,其第二形式异也。”杜诗两句用极为简洁的景语描绘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围坐在烛火下的景象,战乱分离后突如其来的重逢让作者感觉如若梦境,温馨朦胧得有些不真实;叔原的这两句以忧恐梦中相会终是空,清醒相思分外浓的意味描写了词人与一位女子的久别重逢,营造出一种迷离惝恍的梦幻,这里的第一形式相同指的是久别重逢时如梦似幻的意境相同,而第二形式不同则是指具体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有所区别。
而《人间词话(稿本)》中另两则进一步说明境界即第一形式:“‘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美成以之入词,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未刊手稿第十七则)”
“稼轩《贺新郎》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未刊手稿第二十二则)”
王国维认为周邦彦之词,白朴之曲化用贾诗两句虽然文辞不同,但都是将贾诗成句融入我境,传达的感受以及描摹的境界都是一致的;而“语语有境界”的辛弃疾更是将典故的原始语境整体融入到自我语境中去,可谓“章法绝妙”,典故原本的字句文辞都已淡化,境界即第一形式却是得到承接。由此可见,实际上境界所指便是第一形式,而具体的文辞是属于“古雅”,即第二形式。
《人间词话》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即强调了以第一形式之美为最上,便会自然衍生出第二形式的格调和名句,这与《古雅》中“故可谓之低度之优美……故亦可谓之低度之宏壮……故古雅之价值,自美学上观,诚不能及优美及宏壮”所蕴含的第一形式在审美角度高于第二形式相互印证。所以我们不难体会“第一形式”、“第二形式”和“境界”这几个看似不同的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
(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与优美宏壮的对照
《人间词话》中写道“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境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点出了无我之境呈现“优美”的特点,有我之境呈现“宏壮”的特点。而《古雅》中将第一形式分类为“优美”和“宏壮”,这与作为“境界”子集的有我、无我之境一一对应,又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境界”即“第一形式”。
(三)隔与不隔和第一、第二形式划分之间的对应
隔与不隔是隶属于"境界说"的范畴体系。如何在隔与不隔处找出前后关联,不妨从《人间词话》中受批评最多的姜夔入手。王国维在书中直言姜夔格调之高,但流于第二形式,在第一形式意境(境界)上不太下功夫,始终缺乏深远的韵味和余音绕梁的艺术感染力。
而把姜夔作为典型的“隔”的代表,第三十九则王国维这样写到:“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调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王国维认为姜夔太过重视格调即文辞之美,反而使人有如雾里看花,缺乏真实自然,醉心于第二形式却产生了“隔”的效果。适当外推可知,“隔”便是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发生了偏重和失衡,就好比缺乏深度仅靠华丽辞藻堆砌写文章,粉饰雕琢太多而掩盖了其中的真情实感,反而增添了矫揉造作之感。与此相反,“不隔”应当是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按完美比例的调和,会产生情感文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状态。“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诗词皆然”,可见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契合程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王国维论境界论中隔与不隔等理论对勘,在审美标准上是彼此重合的。总之,“隔与不隔”的区分标准与第一形式第二形式的所占比重之间渊源颇深。
另一方面,从指导思想来看,《人间词话》与《古雅》的理论形态也是一致的,二者均是王国维突破叔本华美学的局限并达到自觉进行学术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美学体系的体现,均是带有西方美学渗透影响与打着深深中国传统烙印的有机结合,可谓是他本人从深受传统熏陶到学西方排斥封建腐朽思想,再到用叔本华、康德、尼采等人的理论为优秀传统注入新鲜血液,使之焕发新的光彩这么一个正-反-合的过程,古雅和境界都有着最后一阶段“融合与回归”的情怀。
二、境界说之于古雅的继承与创新
(一)人本主义内核的继承
《古雅》中首句即写“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这是康德哲学中普遍为人接受的观点,而王国维在阐述古雅时表示,第一形式之美必由天才创造,第二形式之美则天才和一般人都可以造就,也就是说,“古雅”使得艺术不再是天才的专属,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古雅”对艺术有所探寻,这就使得美的创造主体更为广泛,削弱所谓天才在艺术创造领域的绝对主导和支配地位。
境界说在秉承古雅的一贯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将艺术生产能力与鉴赏能力有机结合,从中国古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了以情感为核心的人本主义诗人观。“古雅”与“优美”“宏壮”的差异导致了王國维对诗人的分级。《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极力赞扬辛弃疾、苏东坡的豪迈,主张诗人应有胸襟抱负,这与王国维所处的中国社会裂变的时代背景与他个人的爱国情怀密切相关。
“出入说”的提出可以说是人本忧思情结的进一步发展。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故有高格”,这里的人本主义体现在对生命体验的强调上,“入乎其内”就是主体全身心投入实际生活,对实际生活进行深沉而强烈的感受上;“出乎其外”就是主体跳出“小我”的精神藩篱,以一种悲悯情怀把个人体验上升到全人类的普遍体会上。
(二)具体运用的创新
《古雅》是抽象、概括性的理论解释,颇似论文般直接叙述观点,晦涩而难以理解;《人间词话》则是延承前者部分概念,并以具体的诗词进行批评实践,这就有利于保持陈述的整体性和条理性,避免了前者为解释新的概念而造成内容上的割裂。具体应用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的进步性如下:其一,《人间词话》的框架更清晰,更接近艺术存在的真实状态;其二,对《人间词话》中的文学史观和王国维美学思想有更深层次的把握。理论和例证相结合,为切实文学鉴赏、创作和批评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观点。
三、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古雅为境界说提供了理论体系和前提依据,而境界作为其中第一形式的展开在文学批评中得到了具体运用。《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理论是古雅的一个成熟阶段,是在传承创新下对西方美学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学范畴的填充和对中西文化理性自觉的保持。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J].教育世界,1907,(144).
[2]王国维.人间词话[J].国粹学报,1908.
[3]张郁乎.从《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解《人间词话》[J].哲学动态,2015,(10).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