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艺术是一种集体的声乐表演艺术,将音乐和文字完美结合,雅俗共赏。合唱表演的成功受到很多因素地影响。其中民族语言特点就是一大影响因素。我国有56个民族,有多种民族语言类型,对合唱艺术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会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本文主要探究了民族语言特点对合唱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合唱艺术 民族语言 影响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几乎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它的存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语言也是丰富多彩。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历史发展无不依赖于各民族语言的发展,以此产生不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民族语言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合唱艺术中加入民族语言能够使表演更加生动,而且更加富有民族韻味,提高艺术价值,使表演更加具有感染力,丰富我国的合唱艺术表演形式。
一、合唱艺术概述
合唱是一种常见的集体演唱的艺术。进行合唱的方式主要能够展示多声部音乐作品,艺术欣赏价值较高。合唱需要演唱者歌声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展示和谐的艺术效果。合唱中,人声是最主要的运用手段,不同人声的演绎可以使音乐作品更加具有立体感,能够直观的表现作品内涵,使表演具有感染力,以此观众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1]。
二、民族语言和合唱艺术
合唱艺术中,人的声音固然重要,但是民族语言和合唱艺术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合唱本质上来说就是声音和语言的结合,合唱中,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也少不了语言的存在。因此,语言和合唱密不可分。我国民族众多,民族语言对合唱艺术的影响也是源远流长的。各个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语言,融入合唱艺术中会有不同的展现方式。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偶然发明了多声部音乐,是我国合唱艺术的雏形。极具特色的民族语言融入合唱艺术中,想必是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事实上,我国的一些合唱艺术作品并不是进行二度创作的,而是在一些民族中就很早就存在的。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很早就有一些多声部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历史悠久,慢慢的不断发展,对合唱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现在的合唱艺术带有一些明显的民族语言特征,比如支声复调。除此之外,一些少数民族的作曲家在创作曲目的时候,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加入所属民族语言,最后创作出来的作品融入了民族特色,使作品别具一格[2]。我国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都非常具有鲜明性,不同地方的民族有自己特色的民族音乐和旋律,因此,更加提升了合唱艺术的欣赏价值。
三、我国合唱艺术加入民族语言的发展历程
我国合唱艺术起步晚,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合唱艺术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合唱艺术的萌芽。当时,中国对合唱艺术的研究并不深刻,对西方的创作手法也并不熟悉,所以具有民族特色的合唱作品少之较少,作曲家大都借鉴西方音乐创作理念,然后再适当加入中国特色的诗词。比如,著名音乐作家沈心工的《小小羊》和《春游》分别借鉴英国歌曲《就像以前一样》和赞美诗《一泓泉水》的曲调。此外,梁启超的《终业式》、李叔同的《送别》等都借鉴了西方合唱作品的曲调。这些作品虽然简单的加入中国诗词,但是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富有中国特色。
20世纪30至50年代,中国合唱艺术才实现了真正的发展,合唱作品也开始丰富起来。作品内容比较丰富,风格也是多变,开始具有较高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这一时期,我国作曲家开始更加注重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旋律中,讲究音乐的整体性,重视合唱艺术中民族语言意境的展现。
新中国成立之后,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更加注重多种中国特色文化的融入。清新自然,优美恬静的民族音乐很快被大众所接受。少数民族音乐也是渐渐得到充分的发展。出现了如《信天游》、《茉莉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四、民族语言特点对合唱艺术的影响
(一)民族语言节奏
合唱艺术中,民族语言的节奏对合唱节奏影响也很大,尤其是民族合唱表演中,例如衬词和衬腔表现最为明显。总所周知的是,民族化的大合唱中,一般都会有没有歌词的语气词或者拟声词等等,比如呼麦,这些音调不仅可以衬托歌词,还可以烘托音乐气氛,这是中国合唱很具代表性的特征。这些无歌词的声音有时在合唱中的地位很高,因为它可以带动整首歌的节奏和演唱进度。观众从衬词和衬腔的运用中就可以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比如可以表现愉快、轻松的气氛;相反,衬词和衬腔也能表现悲伤的情绪。民族语言的衬词和衬腔的运用,可以反映整个作品的节奏,让观众进入到情境之中,以此来产生共鸣。我国民族众多,民族语言也是独特而多样的,不同民族衬腔和衬词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彰显民族特色。
(二)民族语言唱腔
我国的合唱艺术发展也是渐入佳境,许多合唱中都加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腔。我国有56个民族,中国合唱艺术的唱腔在国际上也是独具特色,与西方合唱艺术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合唱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民族唱法是将民族传统唱腔进行二次创作,用传统的唱法进行演唱,然后使民族唱法独树一帜,它展示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因此,音乐创作家应该努力学习民族唱腔文化,在进行创作时可以借鉴民族唱腔,以此使作品更具富有民族特色。
(三)民族语言韵味
我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学也是富有特色。其中中国古诗词极具代表,而古诗词是非常讲究韵味的。古诗词的韵味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深邃,民族语言也是一样,民族语言的韵味在合唱中的表现更能凸显民族特色。随着合唱艺术的发展,古诗词加入到合唱作品歌词中的现象也是越来越普遍。古诗词与合唱相结合,民族特色更富彰显力,观众能够很容易感受到作品的意境美和民族特点。如作曲家黄自的《长恨歌》是结合了白居易同名诗词和《清平调》的曲,演唱起来朗朗上口,凸显文化底蕴,意境优美,富有韵味。
五、结语
我国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不同,因此民族语言也会随着历史而有改变。民族语言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凸显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对合唱艺术的影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综上所述,民族语言的节奏、唱腔和韵味在合唱艺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民族语言给合唱艺术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李娅敏.民族语言特点对合唱艺术的影响[J].芒种,2016,(06):121-122.
[2]蒋青.分析中国合唱艺术中的民族语言特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3).
(作者简介:崔向东,本科,职务:党总支书记,职称:二级艺术评论,作者单位: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研究方向:舞台艺术作品、民族(戏曲)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