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冷漠与反抗:《局外人》中默尔索的思想探析

2018-01-10 11:56王乙茜
祖国 2018年22期
关键词:宗教观局外人真实

王乙茜

摘要:本文将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研究加缪的《局外人》,从主人公默尔索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宗教观三个角度出发,通过研究默尔索对周围环境及人生际遇的反应,从他对内心的绝对真实、对工作晋升及物质生活的冷漠态度、对宗教的清醒认识和坚定反抗等三个方面来探析默尔索的行为动因及思想观念。

关键词:局外人 默尔索 真实 宗教观

自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被译介到中国以来,已有许多学者对加缪及其作品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新中国60年的加缪小说研究》一文对此作了总结,目前学界的研究点主要集中在:一是对加缪具体作品的个案研究,如郭宏安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加缪《局外人》、《鼠疫》、《西西福斯的神话》、《堕落》等作品的分析和评论;二是对加缪作品中主人公默尔索形象的研究,比如易丹《论加缪<局外人>中主人公的冷漠》;三是对《局外人》中荒诞意识的研究,如张容的《荒诞的人生——评加缪的<局外人>》等等①。但关于默尔索本人的思想研究目前还较少,少有学者将默尔索本人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默尔索对周围环境及人生际遇的反应,从他对内心的绝对真实、对工作晋升及物质的冷漠态度、对宗教的清醒认识和坚定反抗等三个方面来探析默尔索的行文动因及其思想。

一、人生观:绝对的真实

对默尔索来说,忠于内心并保持絕对的真实是首要的,即使在面对死刑之时。当默尔索风尘仆仆地赶至马朗戈为母亲送葬时,出于某种自己也道不明的原因,阻止了门房打开棺材想让他见见母亲遗容的举动,尽管后来想到社会准则时他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做。在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的时候,默尔索依然诚实:“这种话毫无意义,但我似乎觉得并不爱”。默尔索身陷狱中,律师过来了解案件详情之时告诉他,预审推事们了解到默尔索在他妈妈下葬的那天表现得无动于衷,问他是否可以说那天他是控制住了自己悲痛的心情。默尔索这样回答:“不,因为这是假话。”即使知道在某些问题上说谎可以帮助他减刑或争取到评审团的同情,他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本心。

加缪在《局外人》的写作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没有英雄主义,为了绝对真实而情愿去死的人的故事。”②默尔索情商不低,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敏锐,如果他愿意,可以通过曲意逢迎获得一个对自己更为有利的结局,但默尔索始终以绝对真实的态度对待亲情、爱情及生死。正如他在狱中读完旧报纸上那则捷克斯洛伐克的新闻后所感叹的“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③他将绝对的真实作为自己处事的准绳,直至死亡也未曾逾越。从这个层面来看,默尔索是一个理想主义式的人物,也正是他所坚持的这种不愿屈从于社会规则、绝对而纯粹的真实,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他被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在广场上斩首示众的悲惨结局。

二、价值观:坦荡的冷漠

默尔索的冷漠是他不同寻常之处,但他对生活的热情与“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完全复归日常。因此这种冷漠与热情是相互流动的,他的冷漠也是坦荡而非刻意的。他会把星期天的一整个下午都耗在阳台上,观察街道上来往的行人;会出于好奇跟踪自己在餐馆里遇到的同桌吃饭的陌生女人;会安慰丢了狗狗的邻居;会因为老邻居半夜的哭声而无端想起自己的母亲。这样看来,默尔索对自己所习惯的生活日常又是充满温情的。

但默尔索的冷漠是有针对性的,世人疲于追逐的成功、稳定惯常的婚姻等才是其冷漠的对象。当老板问他是否愿意去巴黎工作时,默尔索回答:“对我来说,实在是可有可无。”当玛丽问默尔索是否愿意跟她结婚时,默尔索也是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你要,我们就结。”默尔索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亦不祈求爱情或婚姻,他是生活的局内人,却拥有局外人的冷静与超然,“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④

被社会准则、主流价值观框在“生活”二字中的默尔索,不得不做一个生活的局内人,然而他用一身坦荡的冷漠挡去人间的浮沉,悄然做了世俗的局外人。他是一个始终如一、始终纯粹的人,但也恰恰是这种纯粹的冷漠态度,使得他从前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都在后来的审判过程中被评审团和法官们揪住不放,论断他在精神和心理层面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媒体的渲染更是使得这样普通的杀人案件与另一桩谋害自己亲生父亲的重大社会案件被放置在了同等地位。

三、宗教观:清醒的反抗

无论预审法官如何恐吓或劝诫,默尔索都不愿意说谎,不愿意说自己信仰上帝。然而他并未料到这会对他的案件产生何种实际的影响,未曾想到自己会被认为是一个灵魂极度堕落的人。如果说在预审法官面前默尔索只是坦诚自己不信仰上帝,那么与指导神甫见面时的对话则是默尔索反叛性的宗教观与神甫虔诚信仰的激烈交锋。

默尔索四次拒绝了见指导神甫,而神甫刚好在默尔索决定放弃上诉、想明白生死问题之时来到他的牢房。神甫的宣教对他毫无作用,默尔索到死也不愿意皈依上帝、不愿意忏悔,并认为上帝的正义在导致他被判死刑的所谓“人类的正义”面前毫无力量,他根本不知道何谓“罪孽”,法庭只说他是“罪犯”。最后神甫疲惫不堪地要默尔索朝周围看:“所有这些石块都流露出痛苦……你们这些囚犯中身世最悲惨的,都从这些黑乎乎的石块上看见过有一张神圣的面孔浮现出来。我们要求您看的,就是这张面孔。”⑤而默尔索看这些石壁已经有好几个月了,他曾经从上面看到的是一张充满了阳光色彩与欲望光焰的面孔,但那是玛丽的面孔。而现在从这些潮湿渗水的石块里,默尔索没有看见浮现出任何东西。在神甫煽情的说教面前,默尔索身上的现实主义完成了对宗教的反抗。

默尔索是一个坚定的现实主义者,在监狱中,他靠反刍过去生活的回忆度日。在从前的生活里他获得过最难以忘怀的快乐,比如“夏天的气味、我所热爱的街区、傍晚时的天空、玛丽的笑声与裙子等等。”⑥这些都是他曾经拥有过、亲身体验过的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东西,而“上帝”对他来说是一个无法证明或证伪的存在,他不需要任何信仰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因为他绝对真实的人生观和坦荡的冷漠本身就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宁静。

四、结语

萨特在评述《局外人》时说道:“终卷时,我们明白这本书不可能用其他方式开头,也不可能有另一种结局:人们想让我们把世界看成是荒谬的,并且细心地抽掉了因果关系,在这个世界里最渺小的事情也有其重量;没有一个事件不帮助把主人公推向犯罪和死刑。”⑦萨特精准地指出了加缪的精心设计与《局外人》中潜藏的偶然性,然而在事件之外,将主人公推向死刑的,亦是其不愿妥协于社会规则、普遍信仰、共通价值观的绝对真实。他之所以如此行动,是因为如此思想,而他之所以如此思想,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默尔索是整个人类的受难者。他必须死,必须以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人民的民义去死,以完成荒谬的命题。

注释:

①郭宏安:“新中国60年的加缪小说研究”,载《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第34期,71-79页。

②(法)阿尔贝·加缪著,柳鸣九译《局外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159页。

③(法)阿尔贝·加缪著,柳鸣九译《局外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82页

④同上,42页。

⑤同上,123页。

⑥同上,108页。

⑦(法)阿尔贝·加缪著,郭宏安等译《加缪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511-512页。

参考文献:

[1]阿尔贝·加缪.局外人[M].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阿尔贝·加缪.局外人[M].柳鸣九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3]阿尔贝·加缪.加缪文集[M].郭宏安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4]郭宏安.新中国60年的加缪小说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3,(02):71-79.

(作者单位: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宗教观局外人真实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藏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困境及路径分析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局外人
约翰·厄普代克的宗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