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2018-01-10 11:56王彦钧
祖国 2018年22期
关键词:辛弃疾家国情怀诗词

王彦钧

摘要:本文结合辛弃疾的抗金活动,选取了辛弃疾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词,从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到归属感,再到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角度,分析了辛弃疾的家国情怀发展成熟的过程。

关键词:辛弃疾 诗词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什么?有的人说,家国不过是一个你出生的地方或者是人生理想的源泉罢了,人人都有而丝毫不稀罕;有的人说,情怀不过是一种有感情的心境罢了,就同杜甫“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一样,普通平凡而接近日常。可当这两个词组合到一起,那么它便变了一种模样,拥有了一种敢叫日月换青天的力量,变成了一个人对国家民族深入骨髓的爱意,变成了一个群体的凝聚力的源泉。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儒家学说角度阐述了家国的关系。几千年来,封建士大夫都奉之为金科玉律,也构筑了封建士大夫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形成他们崇尚的民族气节。

两宋之交的辛弃疾,面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局面,民族气节在他内心激荡,他以自已的身体力行和激昂壮烈的诗篇,演绎了轰轰烈烈的家国情怀。

一、坚持抗金的一生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的占领区——山东济南的历城县。此时北宋已经亡十多年了。士大夫的家庭教育,在辛弃疾心中埋下了民族气节的种子。在他南渡之前的二十年间,这颗种子时时刻刻都在催促着他尽快驱除金贼,匡复大宋家园。

1161年,时年22岁的辛弃疾在家乡聚众二千,举起了武装抗金的义旗。同年,他率义军投入到山东耿京领导的抗金农民军中。 1162年,辛弃疾与他的义军南渡归宋。

在此期间,辛弃疾还凭着自已的智勇和胆略,追杀叛贼僧人义端和生擒叛将张安国。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匄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於市。”

这段生活,成了他实现抗敌报国愿望、充分施展才能抱负的最难忘经历。

1180年,在湖南潭州任知州并湖南安抚使的辛弃疾,创立一支威名远扬的精锐之师“飞虎军”,金人对这支队伍很是害怕,称之为“虎儿军”。起到了震慑金人,为北伐准备力量的作用。

1207年,辛弃疾去世。临终前仍大呼“杀贼!杀贼!杀贼!”

纵观辛弃疾一生, 从22岁举义旗抗金到率兵南渡完成了他对祖国的认同和归属;从南渡后至死他始终坚持抗金、反对投降,体现了他一生对保家卫国振兴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他不惜性命而执意守护的伟大家国情怀。

二、赤心报国的诗词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他与苏轼并称“苏辛”,又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美誉。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多数以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为主题,并进行了多角度抒写。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是辛弃疾赴任江西,路过郁孤台时所作。在词中,辛弃疾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抒发了深沉的爱国之情。刘克庄是这样评价的:“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有感所作。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生子当如孙仲谋!”此时的他,个人的对朝廷的失望以及怀才不遇之愁已然升华为了对祖国的担忧和对未来改变的热切期盼,升华为了充满着责任感的、要求朝廷与整个南宋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种呼声在他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也有着更为深入的体现。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北固亭,对历史的展望,辛弃疾又一次想到了孙权,也想到了刘裕。要是我能成就他二人的英雄业绩该多好啊!词人当时一定是这样想的。是啊,奈何那韩侂胄,如同南朝的那个刘义隆一样鲁莽草率,意欲北伐却不对比双方实力的差距,而自己,四十三年了又何曾忘记南渡时收复中原的初心。辛弃疾意识到自己老了,做不了孙权刘裕了。但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啊,于是笔锋一转:“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心中的话肯定是“能”。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中点灯拔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绕梁不绝,吃着八百里牛肉,弹奏着边疆的乐曲,辛弃疾又想起南渡以前战场上的钢铁岁月了吧。他骑着刘备的的卢马,拉弓射箭的响声如同雷鸣,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奈何如今白发萧萧,梦想只能成空。他有了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影子;有了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影子;有了杜牧“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影子。无数古人的身影与他重叠起来,家国情怀在其使命感的无处宣泄中喷薄而出。此时他爱国之情,早已超脱外物,完全是他内心使命的体现,完全是他那饱经风霜的身躯的一部分了。

三、剑與血铸就的家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里由广角上的爱国主义与特写中的个人悲欢组成凝聚而成的家国情怀,实质上就是一个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到归属感,再到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发展成熟的过程。其产生无疑与词人的个人经历以及整个南宋末年壮阔的社会历史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辛弃疾受传统儒家文化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家国情怀一如古今这一脉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一样强烈。但他又不只是士大夫,他更是一个将军,故而豪放成了他的标签,悲壮激烈也成了他的情感特色。剑与血、笔与墨的交融时刻在他的精神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加之南渡后的不受重用以至于赋闲,在给予了他大量创作时间的同时也给予了他壮志难酬家国难报的痛苦。家国情怀的成就是需要报国的,这种机会他却不得,于是这种矛盾便转移到他的词中,使他转向文学的世界,去找寻失落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2[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唐圭璋笺注.宋词三百首笺注[M].上海古藉出版社,1979.

[3]唐圭璋编.全宋词[M].中华书局,1965.

[4]脱脱著.宋史·卷四百一·列传一百六十[M].中华书局,1977.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铁路一中)

猜你喜欢
辛弃疾家国情怀诗词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