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郁函
摘要:林黛玉的性格敏感,为人处世不够圆滑,加之性格不够开朗,所以凡事郁结在心不愿吐露,几重悲剧的碰撞和相互间的渗透,使得黛玉的悲剧形象形成。
关键词:林黛玉 悲剧形象 研究
林黛玉的才思敏捷,性格帅真可爱,对宝玉可谓一往情深,所以容不得自己的情感世界有任何亵渎。黛玉的小性儿多有嫉妒的成分在其中,但是黛玉又受困封建礼教,不敢冲破,所以只能隐忍。其实强悍的王熙凤也不能阻止丈夫纳妾,即使自己百般不愿也要表面装成大度贤良。由此可见黛玉能冲破封建束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日后二人成婚,宝玉也会纳妾,黛玉也依旧生活在悲剧中。
一、林黛玉悲剧原因分析
(一)幼年丧母 寄人篱下
林黛玉是官宦小姐,其母亲是贾府的小姐,父亲是巡盐御史,且林黛玉没有兄弟姐妹,是林家独女生活优渥,深得父母的喜爱。林父看见女儿聪敏明慧,让女儿读书识字,林黛玉也十分好学,自幼饱读诗书,不但能吟诗作画,更在父母的影响下获得了教育的极大宽松,所以林黛玉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林黛玉自小身体孱弱,每天以药养身,且家中仅有父母,家庭关系十分简单,性格也很单纯,想说什么是什么,没有太多的想法,所以在进入到贾府以后不适应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与人相处的时候,更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情绪。譬如,湘云玩笑说一个戏子像林姐姐的时候,林黛玉马上表现出不悦;薛姨妈让周瑞家送花的时候,林黛玉毫无顾忌的说出最后剩下的花才会给她的话。其实林黛玉没有与人相处的经验,加之父母早亡,更没有人教林黛玉这些与人相处之道。而林黛玉敏感的性格使得大观园中的部分人不喜欢她,所以林黛玉在为人处世上更是谨小慎微,这种情况让林黛玉有更多的性格悲剧,最终让其自我封闭禁锢在世俗之外。另外,幼女寄居在亲属家,本就性格多疑、敏感,虽有贾母庇护,但安全感的缺失,更会加剧林黛玉的悲剧性格[1]。
(二)镜中水月 魂断潇湘
林黛玉被贾母接入到贾府后,每日都与宝玉相处一处,随着年龄增大,二人渐生情愫,但是鉴于寄住人家且是女孩,不好自己开口,所以黛玉很是郁闷。虽然贾母有意,但是也要王夫人同意,王夫人则一直想与薛家攀亲,所以不愿表态,且王夫人心底里不太喜欢黛玉,袭人因有三分像黛玉,就落得王夫人的厌恶,各种复杂原因交汇林黛玉更是很焦心,但不知如何自处,特别是感觉宝玉冷待自己的时候,仅能暗自生闷气,也没有人能倾诉。她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宠爱她的外祖母身上,希望外祖母能为其做主,但所有的一切都是黛玉心中的暗想,且黛玉性格高傲,没有宝钗的圆滑,不得宝玉房中丫头喜爱,所以黛玉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希冀美好的愿望能实现。
著名红学家在《林黛玉的恋爱》中曾明确的说过没有恋爱的生活,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林黛玉将所有的一切都寄予到爱情上,若能得到爱情林黛玉会有好的结果,但若爱情失去了,林黛玉必将消亡,在这场赌注中林黛玉是赌贾宝玉的真心。但是林黛玉万万不曾料到,宝玉代表的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家族,他的婚姻有很多牵扯,其中有贾母、王夫人、贾元妃等人的利益,更会袭人、王熙凤等人的影响。其中每个人都每个人的想法,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贾母希望她最喜爱的两个孩子在一起;王熙凤则是想继续把持当家人的位置,黛玉体弱多病必然无暇管家;袭人则认为黛玉为人刻薄,不如宝姑娘宽厚好相处。所以代言的人生悲剧不可避免,贾母有心撮合,但是却不能违逆宝玉亲生母亲王夫人和贾妃娘娘的意愿。
二、林黛玉悲剧形象分析
(一)家庭悲剧
红楼梦开始时林黛玉来到京都的外祖母家中寄養,在书中也描述了她的心理活动,既常常听母亲讲起外祖母家的显赫,一路林黛玉唯恐被人笑话所以谨小慎微,处处看他人如何做,自己才敢做,生怕做错了惹人笑话。且接林黛玉进府的婆子都与别家不同,服饰甚是华丽,与平常人家的贵妇无异,所以更能想象贾府的奢华,这更加剧了黛玉的担忧。加之黛玉母亲亡故,家中无兄弟姐,更是没有太多的亲情呵护,所以孤女在外难免心情抑郁,依靠祖母才成为了贾府中的主子,但也不能算是正经的主子,为人处世更是要格外小心,唯恐露怯辱没家风。虽然林黛玉与贾家也是亲戚,但是她仅是贾母外孙女,不是贾家人,比不得贾母的嫡亲孙女。王熙凤第一次见林黛玉就说,这通身的气派怎么看都像贾母的嫡亲孙女,却只是个外孙女,虽然王熙凤这句话有恭维之意,但却将亲疏界限表露的一清二楚,也表明林黛玉在贾府不是宾客更不是主人,身份地位很尴尬。
林黛玉的性格悲剧是由其家庭悲剧决定的,在林黛玉身上寄予了作者的审美价值,主要表达出封建文人对权贵的蔑视,作者更喜爱光明磊落的人物性格,虽然会有讨人嫌之处,但是却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的性格特质,造成了林黛玉的性格悲剧,林黛玉虽然性格敏感,但却有基本的做人底线,是非曲直总是有的,在贾府中不会恭维,更不懂圆滑,所以会处处碰壁。譬如,王夫人的责罚造成金钏跳井自杀,虽然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在宝钗嘴中则是自己贪玩失足落下,让王夫人不必自责,还虚伪的夸奖王夫人心善,竟能将这件事联想到自己身上,使得王夫人心情郁闷得到缓解,若换成黛玉虽然不会多说什么,但断断不会将黑说成是白,其实在这深宅府院中,又有多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因而林黛玉在这复杂环境中难免应付不来,心情郁结,但又有心中的高傲,不愿趋炎附势。
(二)性格悲剧
林黛玉性格之“美”体现在凄美上,很多人初读红楼梦会讨厌林黛玉的“矫情”性格,但是随着深入阅读能初步了解林黛玉矫情性格的原因,对于林黛玉有一丝同情和怜悯。从现代角度思考,一个父母双亡的十几岁女孩,寄养在亲戚家,孤苦伶仃,难免会有强烈的自卑感,所以时时处处怕被人嫌弃,处处小心。即使是性格开朗的孩子也会有变化,何况是性格本就敏感的黛玉。譬如,黛玉生病后宝钗建议她每日吃二钱燕窝,黛玉说本就是寄居在此,且常年生病,贾母已经每日派人送各种补药,若还索要燕窝会让人生厌,黛玉寄居人家,凡事不能随心自在,更不能向人索要东西,即使对于当时的贾家来说每日二钱燕窝不算什么,但难免有下人嚼舌根惹人生厌,若这是自己家则断断不会,自家小姐想要吃燕窝有何不可,但待遇毕竟不是“正经”主人[2]。
人在特定的环境下都会有郁闷的状态,但是会随着环境变化日益纾解,林黛玉所处的环境是不变的,所以这种郁闷很难获得纾解,其实林黛玉的“小性”不是出于其本心,是现实生活强加给她的一种打击,为自保而做的姿态。不能将其认为是性格的缺陷,仅能将其看成是斗争的表现,就如同家境贫寒的孩子,十分好斗,仅仅是为了自保,若性格孱弱必然会被人所欺,林黛玉当然不会动手争斗,也仅能在嘴上耍耍小性儿,这仅是她反抗现实的唯一途径。所以最终林黛玉仅能香消玉殒的脱离这个社会,因为她个人对环境的反抗是无用的,贾府最终还是选定了薛宝钗,林黛玉只能一生命终结为书本添加凄美的氛围,黛玉的性格决定其命运的悲惨[3]。
(三)爱情悲剧
封建社會的爱情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两人没有太多的恋爱过程。但林黛玉和贾宝玉则不同,两人可谓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所以是自由恋爱。且有着十分复杂的恋爱过程,中间经历的各种曲折,有两人的拌嘴和生气,更有宝玉对黛玉离去的不舍。且两人的思想是一致的,都不爱拘束,不喜世俗,有着共同的情趣,黛玉从没有规劝过贾宝玉要好好读书,出人头地,其实两人心中对这些世俗功名利禄多有不屑,但他们忽略若没有这些他们如何安身,他们不屑一顾的正是他们现在享受的,他们能有家仆调遣,有丫鬟服侍,不用自己做工挣钱,每天生活在浪漫的大观园,都是“世俗”带给他们的[4]。所以两个人的很多想法离经叛道,很难为世人接受。贾宝玉是豪门公子哥,必然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女子,不但要家世好,更要能持家掌家,温柔大度,显然这些林黛玉都不曾具备,林黛玉虽然出身书香世家,但是家中人才凋零,父亲亡故,更是无所依靠,很难帮衬到贾家[5]。林黛玉虽然貌美但为人处世不够宽厚,掌家理事之能不足,难堪大任,更为关键的是黛玉身体不好,这更是犯了王夫人大忌,在传统世俗婚姻中林黛玉不是好媳妇的首选。林黛玉唯有贾宝玉对其的一份牵挂和情丝,但是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后这份青丝已断,黛玉心已死,身必亡。
三、结语
黛玉的悲剧是必然的,更是封建时代的悲剧。黛玉始终生活在矛盾与挣扎中,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贾母和宝玉身上,但是最终所有的希望化为泡影。黛玉不愿在这污浊的世界继续苟延残喘,只有通过死来解脱,真正的印证了书本中哪句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垢陷渠沟。林黛玉的悲剧有其个人因素,更有环境因素,她曾经努力抗争过,但最终还是没能抗争过命运,特别是当得知宝玉与他人成婚后,在痛彻心扉后,放弃自己的生命,她历经酸楚,让人铭记。
参考文献:
[1]鲁彩苹.从《葬花吟》和《桃花行》看林黛玉悲剧形象的塑造[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7,(09):11-12.
[2]王继荣.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J].神州,2017,(21):102-103.
[3]党琦.浅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蕴[J].北方文学:下,2017,(06):52-53.
[4]杨敏.浅评“黛玉之死”——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J].中学语文,2016,(09):61-62.
[5]刘茜.浅论林黛玉的悲剧性因素[J].学园:教育科研,2016,(14):90-90.
(作者单位:潍坊一中70级2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