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
塞罕坝——啥意思?
这里,既有森林的壮阔,也有森林的细微,更有森林的饱满和丰沛。有人说,塞罕坝的森林是翡翠;也有人说,塞罕坝的森林是绿肺。
难道说起塞罕坝就一定带着森林吗?当然。森林,塞罕坝的森林真美。美得令人心醉。
换个角度看,或许印象更清晰——绿,深绿,翠绿,墨绿。从卫星云图上看,塞罕坝这片人工林海,不就是一只墨绿色的展翅翱翔的雄鹰吗?一百一十二万亩,三代人,用了整整五十五年的时间只做一件事——种树。磨出了多少老茧,磨坏了多少锹镐,数也数不清。此间,有抱怨与绝望,有荣耀与悲伤,有坚韧与抗争,有寂寞与欢乐,有荒谬与智慧,有灵魂与激情……然而,故事从未停歇,每天都是开始。这片林海负载着塞罕坝三代人的希望和梦想。这片林海是塞罕坝之根本,没有了这片林海,塞罕坝就没有了今天,也没有了未来。
然而,时光倒转回去,早先的塞罕坝却是一片蛮荒之地,甚至被称作坝上的“青藏高原”——天高风冷,水硬人横。
早先塞罕坝也是草木葳蕤,獐狍野鹿出没之地。塞罕坝属于木兰围场范围。《围场厅志》记载此地“落叶松万株成林,望之如一线,游骑蚁行,寸人豆马,不足拟之”。康熙曾多次带领将士来此围猎,还即兴留下过一些诗句:鹿鸣秋草盛,人喜菊花香,日暮帷宫近,风高暑气藏。
然而,曾几何时,随着清王朝的没落,大批流民涌入,肆意垦荒,断了塞罕坝的根,致使塞罕坝元气大伤。后又几经军阀匪寇劫掠,反复折腾,森林荡然无存,塞罕坝一片肃杀凄涼。
从此,沙魔长驱直入。那道门栓也闩不住了。
塞罕坝,塞罕坝,塞罕坝是啥意思?
这微弱的发问,早被滚烫的大漠蒸发了。
风雪弥漫中,一个健壮的身影出现在塞罕坝。
1961年,为了破解风沙南侵的困境,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琨,率专家组来到塞罕坝,他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看那道门栓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眉头紧锁,视野里“尘沙飞舞烂石滚,无林无草无牛羊”。他在塞罕坝荒凉的高岭台地上考察了三天,没有找到那道门,更不用提那道门栓。但是,他拿到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回去后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塞罕坝上可以种树,可以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阻挡风沙的南侵。
站在坝上放眼望,路在哪儿呢?前望不见,后望不见;左望不见,右望不见。原来,路被移动的沙漠吞噬了。
当时,塞罕坝的交通条件极其不便。只有一条蜿蜒的土路,一头连着围场县城,一头连着遥远的内蒙古高原。路况相当差,去趟一百公里外的围场县城,有时要走两三天的时间。此地偏僻、高寒的地理环境自不必说了,单是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的不便,就足够考验这些年轻人了。更不要说没有娱乐设施,业余生活单调枯燥。冬天,白日里在冰天雪地里干活,夜晚就守着炉火,在煤油灯微弱的光亮中听着段子。烧的是什么?干透的牛粪饼。炉火“嚯嚯”地燃着,加一块牛粪饼,再加一块牛粪饼。炉面上,往往烤几个土豆。听得入神,土豆烤糊是常有的事。而讲段子不是谁都能讲的,往往是那个读书最多,戴着瓶底般眼镜的人。
不过,说他们的生活枯燥乏味也不全对。因之那些牛粪饼和那些段子,寒凉枯寂的夜晚温暖而生动了。
他们也写打油诗——
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
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边。
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
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
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
满山栽上树,看你变不变。
当年的马架子宿舍门前,还有这样一副对联:
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
“无所谓”“不在乎”,这些饱含着眼泪和痛苦的词句,表现了塞罕坝人乐观的精神。
塞罕坝的第一代建设者,现在大都已经退休或者故去。当年,他们是怀着革命的理想和远大抱负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自然与现在的年轻人不同。冰雪和荒野中曾经有过他们的血汗与悲壮,豪情与困苦,坚忍与疲惫。他们对塞罕坝的眷恋之情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无法理解的。在无可抗拒的命运面前,生命在这里显得无助而茫然。他们的眼神多半是忧郁的。然而,同他们谈起塞罕坝,谈起当年的事情,他们的眼神里却又闪烁出兴奋的光芒。近年来,他们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烈,但省亲之后又多半打消了返乡的念头。因为,家乡的人早已把他们视为塞罕坝人,家乡的土地上已没了他们可耕的田,可以生活的空间。
塞罕坝,塞罕坝,塞罕坝是啥意思?
河有源,树有根。源在塞罕坝,根在塞罕坝。
(选自2017年8月11日《人民日报》,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当全球的自然景观正一步步地被破坏,人类反而越发思慕土生土长的大地、风景和其中的一草一木。这份思慕之情与塞罕坝的建设者相通,也与植树的牧羊人相通。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读有所思
1.塞罕坝到底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2.你觉得什么是塞罕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