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而且可以作为丰富高校体育校本文化的重要辅助。文章以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必要性为分析切入点,重点探讨和阐述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素质的引导思路及应用形式等。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身体素质;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6-0021-01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塑造良好的身体机能及身体形态,还有利于学生缓解身心压力,并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等。然而,常态下的高校体育教学通常以基本运动技术为核心,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是否达标,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素质融合的必要性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辅助,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体现出新教育理念与思想,还需要反馈出体育工作者在新阶段的教育精神、方式、技巧的变革方式等。从心理健康素质对体育教学及学生的影响层面来看,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中,而体育教学本身又有利于缓解学生学习和心理压力,有利于及时发现并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德性修养,培养学生的拼搏、自强、自立、自信等优良品质。现阶段,伴随新课标在实践中的逐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体育基本知识及技巧的掌握程度、坚忍不拔和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等逐步成为教学的核心。正因为如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方式及目标的设置和应用也需要围绕以上几项因素展开。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素质的引导思路
1.强化师生沟通与交流,创建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融合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及时把控学生心理动态变化趋向,能否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等。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人格、思想、行为、意志、情感等方面保持双方的平等性。体育教学以课外活动为主,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重点以精神意志与身体锻炼为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加大与学生的交流频次,调整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并不局限于一对一的交谈,课上和课下的小组沟通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和学生只有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共鸣,并相互信任,认知相近,情感互融,心理互动,才能保障课上课下的教、学、练习等始终积极向上,情绪饱满高涨,才能共同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保障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
2.以心理差异性表现为基础,灵活调整体育项目
体育运动有利于强健骨骼、肌肉,缓解生活、学习等的紧张,有利于减压和提升锻炼者的体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教学活动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体育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兴趣、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以确定学生的锻炼项目,而不是仅限于围绕教学大纲推行教学。例如,针对学生的焦虑症,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其感兴趣的、趣味性较大的项目,如慢跑、乒乓球、跆拳道等,在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后,师生共同探索如何提升项目的锻炼价值和趣味性。针对学生的抑郁症,教师可设计合作性、技巧性强的集体活动,如排球、篮球、羽毛球、接力赛等。由于此类集体活动需要队员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并且在完成的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出培养队员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有利于降低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对于神经衰弱的学生,可选择重意念、强度适中、节奏和速度缓慢的项目,如自行车、长跑、保健操、太极拳等。对于神经紧张过度或者神经衰弱的学生,可从抑制其兴奋的层面入手,选择慢跑、长跑、体操、保健气功等动作练习,使其心态逐渐趋于平衡。
3.拓展教学主题及形式,重视学生成就感培养
对于学生的心理引导而言,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能力和意志力情况入手,为其设置短期可实现的目标,继而培养其运动自信心。教师应以多样灵活的成绩评定机制替代简单的比赛考核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在竞赛、运动中找到趣味性、自豪感和进取心,逐步为学生灌输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以健身和精神锤炼为主,而并非成绩等。同时,教师可尝试创新教学主题及体育活动的内容,如将体操改为“海草舞”“小苹果”“交谊舞”等,在太极拳中融入武术,在交谊舞中融入日本、韩国比较流行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将体育活动与学生的兴趣融合,邀请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创新,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主题,还有利于增加体育教学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在教学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调整方面,可尝试使用专题讲座的方式,如以体育活动与心理引导关联性等为主题,用于强化学生对体育活動与心理引导关系的认知。
三、结语
总之,大多数高校开展的是体育竞技方面的课程,缺乏对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因此,要想帮助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应在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既是学校的责任,也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蘅.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1(01).
[2]张静.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