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非遗是一个新生事物,仅有10年左右的光景,它不同于医疗、教育这些一脉相传,拥有悠久历史的行业,所以现阶段,很多人对于非遗只是一个了解和发现的过程。非遗的保护要素有两方面:一是名录体系本身,二是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
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代表性传承人概念,每个或多个非遗项目代表着一种业态,有很多从业人员(传承人),在众多从业人员(传承人)中选取影响力广泛并具备传承能力及传承意愿的代表性人物,经相应级别文化主管部门公示、认定成为代表性传承人。可以说,非遗保护应为整体概念,保护非遗是保护以代表性传承人为代表的从业者(传承人)整体,而不是特权的、孤立的、专一的。
但在宣传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媒体对非遗了解不够深刻,在报道时经常会忽略代表性三个字,导致读者会误认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代表性传承人是同一个概念,造成“非遗项目独有代表性传承人一家、别无分号”这一理解误区,歪曲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意义,限制了非遗项目整体发展。
为了解西城区非遗资源的整体概况,近日,记者特意走访了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飞。他告诉我,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立足于全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扬,让传统文化回归百姓生活。西城区,史为北京建城肇始之地,今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深邃、底蕴深厚,非遗项目众多,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6项,市级非遗项目67项,区级非遗项目208项。
杨主任分别从设施建设和品牌项目两个方面,向我介绍了西城非遗的保护工作。
设施建设
立足区情,西城区文化委员会牵头制定我区非遗公益展示平台规划,即“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和若干个点”。
“一个中心”所指为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非遗保护工作机构设置而言,文化部下设非遗司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文化局下设非遗处及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而北京市所辖16个区中,截至目前,仅有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下设非遗科及独立编制区级非遗保护机构,即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三个基地”是按照非遗展示、保护的三种主要形式而设立,包括静态展示、活态传习及生产性保护。按时间先后顺序,西城区设立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以静态展示形式为主;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以活态传习形式为主,同时也是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的办公地点,目前有8个非遗项目活态展示室,展示了国家级、市级、区级项目共13项;月坛雅集传艺荟,以生产性保护形式为主,涉及传承人作品的制作、作品展示、拍卖等功能。
“若干个点”是指西城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立足自身条件,建设了一批“面积不一、功能各异、展示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设施,如“京彩瓷博物馆”“空竹博物馆”“戴月轩总店”等及西城区“家庭艺术馆”。
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于2014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3年来,通过保护机构与入驻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已经成为西城区非遗展示窗口单位。
品牌建设
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环境非常惬意,古典的建筑风格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传承人可以在工作室制作作品、可以带徒弟、可以做一些研讨工作,主要保护的是传统手工艺类的非遗项目。除此之外,非遗还有很多演出类的项目,但怎么在这个小院里表演,可大有来头。小院内有一个屏风,其实是个假的,点一下开关会伸展出75人的看台,地面升起35厘米高的舞台,两边有舞美装置和演出级别的灯光、音响。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可以尽情地欣赏非遗的精华所在。
杨主任说:“近年来,西城非遗备受关注,经常会举办国际性的交流活动。比如‘一带一路期间,邀请了其他国家的30位非遗传承人到此参观、交流。除此之外,文化部组织大V到非遗中心和传承人进行交流,体验传统文化,并通过自媒体平台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去。”
品牌建设不仅体现在古建的小院中,为使西城非遗得到有效保護,针对不同级别的濒危项目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西城记忆——濒危非遗项目纪实记录体系
非遗保护中心的保护工作是以濒危度来划分的:当传承人已经去世或者传承人的身体状况不能从事非遗传承工作,这类为最濒危的项目;传承人少于3个人或多余3人,但需要群体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传承,作为次濒危的项目。
杨主任详细地介绍了这一体系的三方面内容:
从2014年起到2018年结束,将最濒危项目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每年拍摄两部纪录片,共10部;
在传承人认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优势,制定濒危项目标准化传承课件,无论是对进校园、进社区,还是社会普及都是有极大地好处,最大范围地扩大了项目的受众面,计划每年5个,共25个;
每年对年龄比较大的传承人拍摄口述史,以口头形式记录非遗项目传承过程,每年10部,共50部。
二、民间瑰宝,记忆西城——传承志愿者招募活动
2014年,非遗保护中心面向社会为濒危项目招募传统文化和非遗的爱好者。开始拿出5个濒危项目作调研,计划招募25名志愿者。目的是让志愿者可以在他们各自的人际圈里宣传非遗知识与理念。
杨主任说:“我们鼓励拜师收徒,当时和传承人说在传教时可以有所保留,可以不把核心技艺拿出来,和志愿者说可以在项目和传承人中人选择其一,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可以,选择喜欢的传承人也可以。就这样,在双方相对宽松的条件下招募志愿者。”endprint
工作启动伊始,杨主任考虑到一些年轻人甚至是社会的主流群体,对很多项目的认知度很低,比如刻瓷、绢人、蜡果等,担心关注人群少,建议让传承人发动身边的人脉资源参与此项工作。
但没想到在7天的报名时间内接待报名人员1000余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报名数量,工作人员倒有点不知所措了。经过一番商量,楊主任决定以考核的方式进行选拔,最后从1000人中录取了50人。由于志愿者素质普遍较高,传承人传承热情高涨,最终决定在传承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设旁听名额,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
很多条件优越的志愿者抱着传承传统文化或者可以与本职工作相关联的目的来报名,他们的加入为非遗带来了新鲜血液,使很多濒危项目重新焕发了生机。同时,很多传承人通过这一方式招到了心仪的徒弟。
据杨主任介绍,在众多传承志愿者中有一位是知名品牌的首饰设计师,专门为学习盔头来报名,她说:“我作为首饰设计师,把作品拿到国际上,很难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但如果把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到设计中,一定会在所有作品中独树一帜。”
北京刻瓷,是用敲击工具通过点刻、面刻、线刻把釉面破坏后,在上面着色,变成非常漂亮的艺术品。之所以淡出人们的视野,是因为刻瓷无法作为实用器。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刻瓷作品在清洁过程中会导致掉色,从而失去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借助传承志愿者招募活动平台,一位山东志愿者慕名而来学习刻瓷。他的本职工作是山东陶瓷设计师,针对这一状况,特意和传承人共同研发了一款不掉色颜料,赋予刻瓷作品以使用价值。传承人非常感动,专门到非遗保护中心和杨主任说:“在我这一代,能让刻瓷走进日常百姓家,成为一种实用器,我这辈子值了。”
三、民间瑰宝,时尚西城——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尚创意设计大赛
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眼光和审美也存在一定的改变,很多非遗作品已经游离于人们的主观审美之外了。比如鼻烟壶,由于现今社会吸鼻烟的人少之又少,导致鼻烟壶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小。很多人会说:“一件很精美的鼻烟壶作品,没有实际的用途。”
如何让传统手工艺、传统美术类非遗作品,从工艺品、收藏品变为百姓身边的时尚器、实用物,是目前非遗保护工作需要突破的瓶颈。在多次考虑下,非遗保护中心策划了时尚设计大赛,口号是“100天让非遗回归百姓生活”。
在大赛开办之前,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负责人找到杨主任,表示想在大赛中做一次志愿服务。杨主任表示,既然要做,就立足于非遗保护工作最需要解决的课题,可不可以通过支部活动,号召象牙塔内的党员设计师,让他们在体验非遗的基础上,为非遗作品进行时尚设计。负责人听后,非常认同杨主任的提议,这一实践行动恰好可以与他们的本职工作相结合。合作完成后,该项目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建项目。
同时,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两所学院创办了“一米之内非遗体验行动”,让学生到非遗中心与传承人进行“一米之内”的体验,也可以组织传承人到学校和学生进行“一米之内”的接触,或者在校园内发布中英文简介的视频,通过扫二维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非遗项目的基本概况,再结合专业及日常课程,进行非遗时尚设计。比如古建油漆彩绘,之前除了拆、修、建文物之外,不知道还有哪些途径可以保护此项目,但是学生们想到了把古建油漆彩绘的经典图案做成丝巾,成品完全可以和各种大牌相媲美。这一设计得到了某家航空公司老总的认可:“我们中国的空姐就应该戴这种代表中国特色的丝巾。”
文化部在2017年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非遗和设计师对话,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时尚大赛打破了以往的非遗传承保护思路,并得到了北京市文化局的扶植,并且被提升为市级活动,更名为《民间瑰宝·魅力之都》2017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尚创意设计大赛。
四、民间瑰宝,记忆西城——西城区传统文化体验之旅DIY夏令营
每年通过教委的平台把H5的邀请函和纸质的体验手册发给学生,所谓DIY夏令营是不组织实际的夏令营,只免费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非遗体验的机会,利用暑假的时间由家长带领孩子走进非遗体验场馆。这样一来,既有了法规支持,又规避了一些风险,每年大约有10000人参与进来。
很多孩子通过活动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戴月轩总店,它是一个前店后厂的老字号,后厂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但杨主任通过与传承人沟通,决定让孩子走进作坊,亲眼看一下毛笔的制作工序,了解戴月轩毛笔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书写工具这一点体验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还有一些书法老师教他们写字,再送他们一份戴月轩书法的普及套装。学生们借助DIY夏令营平台真正地走进了非遗,了解了非遗。
谈非遗,要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