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珐琅器,作为明代的一种金属工艺制品,珐琅器是将金属的制作与色彩丰富的珐琅釉料结合形成一种精美的金属胎珐琅器的一种金属制品,而其中最为著名且流传最久远的一种是景泰蓝,它的学名是铜胎掐丝珐琅。在中国,景泰蓝起源或发展于明代景泰年间,其釉料又多为蓝色,因此通常叫它景泰蓝。本文章主要阐述了珐琅器繁盛时期的发展历程,阐明珐琅器的主要品种,将铜胎掐丝珐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景泰蓝的的工艺特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简要阐述珐琅器制作工序中的特点等,简要探究珐琅器对现代文化以及现代工艺设计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字】 珐琅器 ;分类;景泰蓝;特点;工艺;欣赏;内涵
珐琅器的制作工艺虽然出现的年代较晚,但是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中工艺上,能够迅速的与之结合,很快便于当时的中原文化相融合。珐琅器传入中国,最早是8世纪引入中国,但没有被真正发展,到了元代,掐丝珐琅再次由阿拉伯人引入中国,加上中国古代人民独特的制作工艺与之交融,制成了很多丰富多彩、图案各样、品类繁多的珐琅器,并因为珐琅器的精美繁华,为宫廷使用,尤其是在明清宫廷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尤其是得到了皇室成员的喜爱,在明清宫廷中,珐琅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研发出闻名中外的铜胎掐丝珐琅,即景泰蓝,在宫廷皇室中得到,多代皇帝的参与支持下,景泰蓝这一珐琅器也跻身于中国传统工艺之列,成为与玉器、瓷器、漆器等拥有盛名的传世工艺。
至今,珐琅器制品这一类传珍贵文物,不仅在故宫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馆中向世人展览,还在许多收藏家手中保存着许多精美的珐琅器,正是这些艺术家的坚持,这些精美的器物才能在今天向世人展示出古人的巧夺天工的艺术造诣与美好的生活追求,了解到宫廷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能力与工艺美学水平。
通过对许多流传至今的珐琅器物画册的欣赏与研究,不难发现:在元、明、清代早期的珐琅器物中,其体型大部分以小型器物为多,而到了清朝的乾隆时期,珐琅器物开始迎来了另一发展高度,它们逐渐演变成大型的器物,这批珐琅器物体型偏大,外表极为华贵,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珐琅器取得了从小器物演变成大型珐琅器的进步,珐琅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突破。
景泰蓝学名为铜胎掐丝珐琅,在明代景泰与成化年间最为常见,其胎体较薄,掐丝极为精细,彩釉也更为鲜艳,器型也逐渐成为系统,花纹种类更加复杂多样。虽然在乾隆时期的珐琅发展没有景泰年间的珐琅器物好,但是但比起20世纪初叶的景泰蓝制作水平也绰绰有余,20世纪初叶的景泰蓝,制作工艺与之前相比,工艺制作较为粗糙,远不及前代了。
画珐琅是一种源于西方的珐琅制作工艺所制作的器物,其在清代得以迅速发展,相比较起掐丝珐琅,画珐琅的制作工艺相对较为简单一点,尤其在清代时期的康熙、乾隆、雍正年间得到宫廷匠人的推动,从而使得画珐琅器物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三个时期的珐琅器物,器型、装饰、釉料等都有不同的特色,康熙年间的画珐琅以花卉以及图案式花卉为主要纹样,并且釉色做到了干净亮丽。雍正时期的画珐琅纹饰以堆砌式为主,其制作工艺相比较康熙、乾隆两个时期来说,纹样更加精美,釉色更加光泽洁净,器型更加规范整体,并且在装饰的方式中,加入了西方的元素,出现中西方相结合的装饰方式。
现今年代的中国景泰蓝器物能够在艺术内涵以及制作工艺上拥有如此重大的突破,更加具有中国当代特色,得益于钟连盛老师,他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完美的突破了传统的技术难题——留白,“留白”技术在中国工艺美术上以及绘画等艺术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留白”可以在艺术品上留有高深的意境。“留白”技法就是将珐琅釉料大面积的涂到胎体上,没有掐丝,没有图案,传统工艺在烧制完成后,釉料碎裂,如同玻璃碎裂,失去了珐琅器本身的美感,而钟连盛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制作工艺控制,成功的将这一难题克服,制造出《荷梦》这一创新的景泰蓝制品,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搬上了珐琅器物。这组作品工艺精绝,即使是通过大面积的“留白”,器物表面仍然光洁明亮,色彩清新脱俗,别具一格,堪称工艺美术创新的典范。
现如今,随着国民经济与物质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文化理念的不断发展,珐琅器物已经不再局限在宫廷中与收藏家手中,珐琅器物以其高雅奢华的气质、复杂的工艺与精美的图案纹饰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不仅仅只局限于掐丝珐琅画珐琅等这些传统工艺,也出现了更多品种的珐琅制品,珐琅的胎体更是由传统的铜胎、瓷胎等发展为与更多材料工艺相结合,如牙雕、木雕、漆艺等制作工艺相融合,再加上宝石镶嵌等等更加高超的现代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结合使得现代珐琅作品更加具有新奇独特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
迄今为止,距离珐琅器最早传入中国已有上千年,在这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中,珐琅器这个舶来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与制作工艺相磨合与共同发展,成为中外文化传播与交流融合的诞生品,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对外来艺术的包容,也体现了中国工匠对于西方的历史传统文化与工艺美术具有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在新世纪的工艺美术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传承与发扬,而且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和探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所包涵的文化内涵,还要在艺术品的纹样、图案、落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析,在珐琅器物等这些艺术品身上与古代工匠艺术家们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才能够在新世纪的有所创新,创造出更加精美的艺术品,不仅仅是珐琅器,对于其他器物也是如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传承的基础上,将我国工艺美术更好的發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贾亚丽. 明清时期景泰蓝纹饰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4.
[2] 珐琅器.中华五千年网 [引用日期2014-4-26] .
[3] 杨伯达. 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珐琅卷[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4] 倪如荣. 清乾隆朝金属胎珐琅器[J].收藏家,2000,(08).
[5] 吴双翼. 明清时期景泰蓝纹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6] 许建均. 景泰蓝工艺简说[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7] 章美薇. 珐琅工艺的起源与传播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作者简介:史德娟 , (1994.12.6), 男,籍贯(山东省德州市),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职位:研究生,学历(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