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栏目的合理应用

2018-01-09 09:53尹国琴
甘肃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材内容

尹国琴

【关键词】 地理教学;活动栏目;应用

【中圖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0—0121—01

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置,目的是为师生提供一个互动平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活动的充分开展,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教材中“活动”栏目的应用时序要由具体章节的内容来决定,也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总体上应当把握好“两个段、五个面”,即课内、课外两个时段,课内的导入、穿插、小结、预习、温故五个方面。

一、课内“活动”安排要掌控好三个环节

1. 合理导入,创设情景。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一种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一课时,一上课就可让学生完成教材55页设置的活动:下列现象或事件中,哪些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你见过哪些自然灾害,造成了哪些危害?由此自然地导入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 巧妙穿插,增强互动。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使“活动”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有机结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一是“活动”在先,描述在后。由于“活动”是描述的具体分层,而且是要学生先动起来(阅读、分析、总结),所以多数情况下,应该先“活动”后描述,这样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如在学习“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性”时,可先让学生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再讨论、分析得出中国所处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使学生知道并掌握从哪些方面分析一个国家的位置。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讲授在先,“活动”在后。新课中要用到旧知识时,教师可先讲或者先问,再通过“活动”补充;如果牵涉知识的衔接、深入或者新概念出现时,教师的讲授在先,学生的“活动”在后。如在学习“河流”一课时,教师先给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概念,再让学生完成课本44页的“活动”,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更能体会概念的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三是讲授和“活动”同时进行。个别“活动”在知识结构上与教学内容呈并列关系,因某些因素限制,有时可能会使教师误认为其是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忽略,其实这部分内容正体现了新教材知识体系上的完整性,即技能与能力的相辅相成。

3. 及时小结,发挥“活动”对课堂教学内容总结深化、检查巩固的作用。如学习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内容后,可让学生完成教材40页“分析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计算一月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低多少?七月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更深刻地理解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课外“活动”的落实要把握好两个方面

1. 课前活动,体现“博观而约取”。把活动内容放在课前,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预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让学生在预习时动手查阅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资料,能够丰富其知识储备,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甚至为学生观念的树立、观点的形成做好铺垫。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完成教材81页的调查表。这样能够使学生对国际性“水荒”的现状和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有一个基本了解,并深刻认识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 课后活动,追求“温故而知新”。课堂时间有限,一些活动因准备时间过长、耗时较多或者条件不具备无法在课堂上开展,如搜集资料、板报宣传等,可让学生在课下做好充分准备。在活动时间上,可以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给学生布置活动内容让学生课后进行准备,在单元总结时完成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完成活动,这就使地理教学活动延伸到了课堂之外,能使学生真正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培养能力。如在学习完“民族”一课后,让学生完成教材17页设置的“活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哪些是来自我国少数民族的项目?由于学生地理知识水平有限,可引导他们借助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收集相关资料,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编辑:孟 刚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教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