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由百亿元级到万亿元级的跨越

2018-01-09 20:25汤悦晗
中国名牌 2018年12期
关键词:食品工业绿色食品食品

汤悦晗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食品工业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国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与百姓生活水平的高低。

食品工业作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受益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食品工业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得到哪些政策的扶植与推动?科技创新为食品工业发展起到哪些作用?消费者的需求又发生哪些变化?一个个问题的答案,正是食品工业飞速发展的佐证。

一路腾飞:由百亿元级到万亿元级

197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为471.1亿元,到1980年已升至568亿元;随后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高速增长,1995年达到4496.1亿元;1996年完成的第3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显示,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部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首次上升到第一位;而如今,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早已突破“万亿元”级别,2016年达到11.1萬亿元(不含烟草)。

在食品工业总产值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多个细分类别也开始在各自领域绽放异彩,甚至跻身于世界前列。

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835.3万吨,味精产量70万吨,柠檬酸产量37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制盐产量3128万吨,啤酒产量2231.3万吨,均居世界第二位;食糖产量7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2007年,我国的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鲜冷藏冻肉、饼干、果汁及果汁饮料、啤酒、方便面等食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或世界前列。

2015年,我国水果种植面积达1.92亿亩,茶叶种植面积达4100多万亩,水果产量1.75亿吨,茶叶产量225万吨,均位居世界第一。

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61625.0万吨;油料产量3629.5万吨;茶叶产量240.5万吨;水果产量28351.1万吨;牛奶产量3602.2万吨;禽蛋3094.9万吨;水产品总量6901.3万吨;原盐产量6620.10万吨;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6907.54万吨;成品糖产量1443.30万吨;罐头产量1394.86万吨;啤酒产量4506.44万千升。

2017年,全国奶类产量为3655.2万吨,居世界第3位。

数字是印记,也是证明。它们证明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百亿元级”到“万亿元级”的大步跨越、一路腾飞。而这样可喜的成绩背后,少不了来自政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鼎力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于晓东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在四个方面取得的成绩:一是总量效益平稳增长,产业支柱地位稳固;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三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日趋深入,新技术助力产业发展;四是科技支撑力度提升,创新发展后劲增强。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曾公开表示,对食品工业而言,精准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有效市场机制的构建,将最大程度地激发出食品企业的活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扩大优质产能,改善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政策支持:食品工业的觉醒

改革开放前,我国食品工业面临“三低”——行业劳动率低、生产水平低、引进技术吸收水平低。一系列现状导致我国食品工业严重依赖国外进口。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就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我国食品工业建设。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起点低、技术薄弱、缺乏创新、内动力不足等问题成为改革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食品工业发展依旧缓慢。

但既然决定要改,就要下决心、立规矩、出政策。为提升我国食品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中央与地方开始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用以推动食品工业前行。

1981年,国家调拨100亿斤粮食支援发展食品工业。与此同时,《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纲要》制定,该纲要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前行指明了方向。

“六五”计划中明确强调:一切经济工作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并将“食品工业”从“消费品工业”中单独列出。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税收支持政策,给予相关金融支持。

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制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通过并发布,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人民的食品安全及身体健康形成了有力保障。

2011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适度发展粮食深加工业,开发利用副产物,确保口粮、饲料供给安全;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等,“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提出,为我国食品工业的纵深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7年1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推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

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在食品工业产品价格、税收、资金使用、固定资产折旧与进出口等方面开始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更全面、明确的政策指导与规则制定推动着食品工业的增速由低速转向中高速。

在国家多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食品工业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可喜成果,生产规模显著扩大,呈现振兴之势。

产品细分:特定需求催生专属产品

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限量供应”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90年代后,中国食品工业发展进入全面提速期,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实现“量”的提升已经不再是我国食品工业的唯一追求,生产出满足专属人群的食品成了这一时期我国食品工业众多企业的新目标。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我国食品产业正在深度调整中,由价格竞争转向以“健康与安全”为需求的价值竞争,延伸为适应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市场之手”使食品工业的创新加速。同时,我国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促生消费主体的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方便携带可速食、具有保健功能、能够满足老年群体需求的食品等开始受到市场青睐。

“方便面”是方便携带可速食型食品队伍中的代表。90年代中后期,买康师傅方便面成了一件赶时髦的事,“康师傅”成了方便面的代表。随后,今麦郎等方便面品牌应运而生,丰富着人们的口味选择。

除方便面外,方便米饭、方便粥和馒头、面包、饼干以及带馅米面食品也由于具有便于携带、可以迅速充饥的优势而受到市场青睐。随着包装技术与保鲜技术的逐步运用,各种畜肉、禽肉、蛋、菜的熟食制品,或经过预处理的半成品,开始出现在超市货架与火车站、机场的食品零售店中,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在疲惫旅途之路中的味蕾需求。

如今,速冻食品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迅速的新兴行业,速冻水饺、速冻生煎包、速冻肉夹馍的身影在超市中随处可见,由于其具有简单易操作、便于携带、加热后味道鲜美等特点,尤其受年轻群体的喜爱。湾仔码头牌水饺、龙凤牌奶馒头等速冻食品品牌受到市场欢迎。

作为食品工业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分类,保健品市场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具有补钙、减肥、美容、补血等功效的功能保健品逐渐活跃起来。含有肽元素、菌类元素、螺旋藻元素、海洋生物元素、蜂王浆元素,甚至中草药元素的食品也开始出现于市面。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7%;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达24090万人,占人口总量的17.3%。老龄化在我国的加速演进,也催生着老年保健型食品的生产,低盐、低糖类食品等很常见。

近年来,随着健康理念的转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及健康属性愈发重视,对保健食品、营养食品、婴幼儿配方乳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需求进一步多元化。在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会长边振甲看来,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生产企业应将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来引领,推进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的创新突破,支持健康产业的发展。

绿色有机:掀起食品工业健康生态潮

改革开放40年来,一场“餐桌升级革命”正在千家万户悄然上演。上世纪70年代,萝卜、白菜是百姓餐桌上的主菜,若是偶尔能吃上一顿肉馅饺子,也多要盼到逢年过节;80年代,百姓餐桌上的食物品种日渐丰富起来,有了洋葱、蘑菇、荷兰豆等食品。到了90年代,富裕起来的百姓开始尝试起“另类食材”。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东、西方食品也开始被端上百姓餐桌。进入21世纪,“健康”渐成热词,也成为百姓餐桌上常常聊起的话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开始成为食品工业的热点,纯天然、高品质且对环保有利的健康食品成为时代新宠。

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对以蔬果为主的食品进行等级划分,A级与AA级绿色食品开始成为“健康”“生态”的代名词。A级绿色食品生產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它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随后,为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优质产品的需求,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分别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引进和推广了“果园生草覆盖技术”及“酵素菌技术”。前者对减少化肥及化学除莠剂的施用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提高果品质量与产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后者在提高果蔬产量,改善口味、口感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据统计,1998年,中国参与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有619个,绿色食品产品销售额为285亿元,实现利润17亿元。

截至1998年年底,中国共开发绿色食品产品1018个,产生总量为840万吨,开发面积达226万公顷,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占70%。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产品分布在中国各地,许多企业是大型知名企业。

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8700家,产品21153个,达到历史新高。2014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绿色食品大米、水果和茶叶产量已分别占全国大米、水果和茶叶总产量的10.8%、6.8%和3.7%。全国共创建了635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基地种植面积1.6亿亩。

进入21世纪,有机食品概念在我国热度渐升。有机食品对于化学药物用量的严格限定深得民心。虽然有机食品目前尚未在我国得到全面普及,但已拥有一部分固定消费群体,其中,以中青年群体尤为活跃。“吃出安全、吃出健康”成为消费者的新需求。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有机食品耕种国,中国有机食品消费市场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是世界有机种植范围内的重要力量。

目前,“安全”已成为我国食品工业力争守护的底线,“健康”则成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之路上的“关键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 (2017——2030)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2014——2020)》等规划相继出台,未来,它们也将成为食品工业前行之路上的重要基石。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等专家认为,食品产业面临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形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上创新、绿色、高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食品工业的不二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营养与健康是未来的竞争热点,也是企业占据优势的机会。食品行业内部的竞争,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他强调,食品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自身建设,根据人民的营养需要,研究开发高质量的营养健康产品,为食品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科学创新:食品工业的腾飞“助力器”

在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形成了对于食品工业各环节的强有力支撑。科技创新在我国食品工业中的运用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高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如加强传统食品工业的核心技术创新、提升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属性、开展装备的自主研发,并开始成规模运用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杀菌技术、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膜分离和分子蒸馏等。

与此同时,通过科学技术实现食物的天然化、纯粹化也被更多地运用于各種原配料的生产过程中。部分食品企业开始通过从低值原料或植物性原料中提取优质蛋白质、从天然植物中提取色素、从天然资源中制造食品添加剂等方式,逐渐摆脱人工化学成分在食品中的占比,为食品赋予了更多的自然滋味。

2000年后,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补充某些原料中缺乏的营养素或特殊成份,开始成为食品企业逐渐重视的环节。

此外,愈发成熟的生物技术、真空技术、挤压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微波技术、冷杀菌技术、无菌包装等高新技术开始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如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啤酒生茶中的应用、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除生产技术的改善以外,食品包装也成为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以无菌包装技术为例,我国的无菌包装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由广东罐头厂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引进一套瑞典利乐包装有限公司的复合纸砖形无菌包装设备,用来包装甘蔗汁、果汁、豆奶、菊花茶等液体饮料。产品投放市场后,引起了广大消费者及食品行业、包装行业、包装学者的兴趣和关注。改革开放后,无菌包装市场日益旺盛。1984年起,全国沿海大中城市有实力的食品饮料企业或新公司陆续引进瑞典利乐公司、美国国际纸业公司、德国PKL公司、日本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等生产的无菌包装生产线设备。无菌包装作为一种重要的包装技术,在包装市场中受到青睐。

一带一路:食品工业沿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多个与食品工业研究相关的科研院所、高校开始把目光转向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共赢、推动行业交流、把握市场动向上来。在这样的时代契机下,各种形式、规模不等,打破国家界限,以“探讨食品工业发展”“引进多国食品工业发展经验”为主题的国际食品技术交流与研讨会纷纷举办。

我国食品企业与相关从业者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国际食品学术会议上。大家通过参观考察国际知名食品企业、展开深入探讨、进行经验交流等方式展开广泛交流与国际合作,引进先进人才、管理方式、技术与设备,积极推进传统食品企业海外工业园区和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并开始在主要销售市场设立传统食品物流中心与分销中心,如美国食品科技学会(IFT)年会暨展览会、世界食品科技大会等等。

“走出去”为中国食品企业提供了更多可能。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让中国在更大程度上与世界经济接轨。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食品工业搭建了更为宽广的筑梦空间,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在这一倡议下,我国多个食品企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食品企业进一步将脚步迈向国际。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教授赵荣光提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是食材、食品与饮食文化之路,是人类饮食文明之路,而当前的“一带一路”也是“舌尖上”的“一带一路”。我国食谱因此更加丰富多样,既有土耳其的无花果干、越南的咖啡、斯里兰卡的红茶,也有意大利的葡萄酒、奶酪等。

我国众多食品企业已行动在“走出去”的路上。近年来,我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中粮集团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国家粮油产业投资主体作用,设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粮食经营量3000万吨等目标,打造对接“一带一路”的进口粮食陆路和海路两大物流通道。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紧抓“一带一路”带来的历史机遇,筹划建立“全球智慧链”。“全球智慧链”通过整合全球的优质自然资源、全球标准、人才等,实现跨越全球的智慧共享与碰撞。目前,伊利已投资建设新西兰大洋洲乳业生产基地、设立伊利欧洲研发中心、主导实施中美食品智慧谷,并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展开全产业链研发合作。

中国白酒生产典范中国贵州茅台集团借助获“巴拿马金奖”一百年契机,开始了在德国、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地的国际巡展。白酒领域走出去的案例还有许多,如2016年11月,五粮液举办“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活动;古井贡酒连续两年参加世博会;泸州老窖则在2018年4月于纽约开启了以“让世界品味中国”为主题的全球文化之旅……

食品科学与技术行业相关专家表示,中国食品工业要提质增效就要走出去,“一带一路”增加了我国食品走向世界的机会,食品的全球化将有效推动食品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助于我国食品企业更好地掌握全球食品需求动态,掌握食品产业现状,促进企业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食品,食品企业也纷纷加速开拓海外市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的食品数量显著上升,国内食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增加工比例不断上升,双汇、光明等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张。

食品科学与技术行业专家金征宇表示,“一带一路”增加了我国食品走向世界的机会,食品的全球化将有效推动食品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助于我国食品企业更好地掌握全球食品需求动态,掌握食品产业现状,促进企业发展。

刘治也表示,食品行业的持续发展要抓住“一带一路”这个重大机遇,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这不仅有助于食品工业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与社会价值实现模式,还能够在参与世界食品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区域合理化配置,带动行业发展。

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将面对更为广阔的前景。实现网络化、高科技化将会成为越来越多中国食品企业的选择。它们要参与到全球资源配置与全球市场竞争中去,真正实现国际与国内业务的包容、整合,这也要求我国食品企业逐渐具备系统整合与文化融合、吸收对方先进技术、经验、提升业务共识、融合多方优势等方面的能力。

下一个40年,中国食品工业或将迎风而上。

(本文部分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农学学报、百度文库、中国食品报网、中国经济网、新浪财经、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等,有删改。)

猜你喜欢
食品工业绿色食品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 《粮食与食品工业》征订启事·
食品工业清洗助剂的开发
中国食品工业清洁技术论坛在沪召开
Nisin在食品工业防腐保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