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钟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新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作出了全面部署。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九个坚持”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我们必须深入领会,认真践行并不断丰富发展。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基础教育要完成和实现好这一根本任务,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理清思路、花大力气、下真功夫。
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只能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个体奋斗的动力和方向,对青少年学生而言,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随意裁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更应该是广大青年学生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我们要让学生读一读近代史、革命史,从历史逻辑中发现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源自“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看一看过去40年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现实逻辑中把脉中国梦的大势所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所期;对比观察“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 从国家历史、现实成就、国际比较中汲取真理和道义的力量,从国际视野中汲取更多众志成城、矢志复兴的力量,从而让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滋心润魂,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面对青年学生,更需要我们以共鸣、共情激荡他们的爱国情怀,以对话、沟通引导他们的爱国行动,让他们在与祖国共奋进中书写下最动人的青春故事。为此,我们要讲好爱国故事,在情真意切、引人入胜上下功夫,在提高内容质量、教育实效上花力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增强国家观念、主人翁责任感和遵纪守法意识;开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走进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触摸历史脉络、学习传统文化,感知深沉的民族底蕴;学校的升旗仪式和大型集体活动,必须认真组织好升国旗、奏国歌、唱国歌环节,让师生向伟大祖国庄严致敬,感悟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组织开展好军训活动,让学生走进军营,在踏正步、站军姿中感受保家卫国的激情。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活动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人无德不立,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加强品德修养,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这为中学生品德教育和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多途径提高德育效果,在把品德修养渗透到每个学科领域,全面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的同时,要以课外活动为补充,丰富德育形式,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课内外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内化,开阔学生视野,磨炼学生意志,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这不仅关乎学生对未来的理性认识和自身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对祖国产生深厚的感情,激发他们自觉投身于建设祖国的热情。
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自觉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科学品质、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在德育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主管理,培养学生在处理日常事务中的态度、情感、意志与能力,构建和谐、关爱、互动的师生关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农村、走进大自然,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真正让学生积累知识,增长见识,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懈奋斗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靠的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当代中学生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在现实中明显缺乏艰苦奋斗的教育,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缺乏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呈现出怕苦怕累、贪图享受、急功近利等思想。为此,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他们懂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我国国情和创业本身决定的。只有强化学生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对民族复兴的义务感,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好的教育,从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通过学习让孩子拥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和劳动习惯,才是教育的本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让青年学生的心灵更丰盈、精神更饱满、人格更完善、能力更彰显。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展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开齐开足体育课,通过实施“阳光体育”工程,推进体艺“1+2”项目等,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掌握技能、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学生的审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培养劳动的习惯,弘扬劳动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劳动、学会劳动、懂得劳动、尊重劳动。通过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综合教育,培养出更多体格强健、精神刚健的人,更多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的人,更多有创造活力、有人格魅力的人。这不仅能成就个人全面发展的精彩人生,更能成就一个蓬勃向上的青春中国。
新时代提出新任务,新时代应有新作为。作为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争做时代好教师,爱岗敬业,担当作为,开启教育新征程。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