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雨
“给我们一块木板,就能盖出天上的房子。借我们一根绳子,就能编织出一个世界。”
因孩子聚到一起
2008年,35岁的辰风带着女儿萌萌从德国回到武汉。那年,三聚氰胺事件像一起风暴威胁着中国的食品安全,辰风每天都在担心孩子吃什么。在惶恐不安中,他发起了一场名为“餐桌自救”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考察“洁净食物”。因此,辰风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父母,经过五六年摸索,一个叫“拉图尔自然社区”的群体渐成雏形。
“拉图尔”是德文“自然”的音译,辰风希望通过找洁净的食物,让家长们带着孩子一同去乡村、农田等离自然更近的地方。“爸爸,快看这只蚯蚓,它竟然有我手掌这么长。”萌萌性格内向、胆小,她埋头在地里捉蚯蚓的场景却迷住了辰风:“把孩子带到乡村,她就放松了,她不像在学校、城里很拘束,更像是融入到泥土中一样,可以很开心地笑。”
辰风决定设计更多让社区孩子们喜欢和树林、小溪在一起的游戏。他引导孩子们用稻田里的泥巴捏成不同的形状,又带着孩子们用涂鸦的方式丈量一亩田的面积……郊外活动结束,萌萌恋恋不舍地说:“要是能住在这儿该多好?”辰风突然有了一个念头:能不能让孩子自己建造房子?随后,他立刻动身寻找建筑师合作,但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的想法可笑。直到2011年的一天,辰风遇到了另一位愿意为孩子折腾的爸爸——穆威。
穆威出生于1982年,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的一名老师。从事建筑实践和教育的几年里,他逐渐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建筑更敏感,一些建筑术语几乎一说就懂。这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聪慧,而是很多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和父亲一起盖过房子。”“爸爸,我也想造房子。”穆威每次做设计图,女儿妞妞都会趴在旁边。穆威突然意识到:“建筑不应该显得那么高高在上,从人们意识到需要一瓦遮头开始,它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事情。”于是,一有闲暇,他就带着女儿搭建狗窝、树屋,甚至将砖块水泥扛回家,让女儿天马行空地造房子。
“我想带着孩子造一栋房子,你能帮帮我们吗?”2011年的某一天,穆威遇见了辰风。 “我们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中变成了城市的囚徒。让孩子参与盖房子、做手工等劳动,丰富他们的童年。”这句话打动了穆威,两人一拍即合。
一群孩子玩一套房子
建造房子的活动推广后,很快得到了众多家长支持,纷纷为孩子报名。为挑选合格的“小建筑工”,辰风和穆威让孩子们参加建筑计划面试:“要挑那些有向往心的孩子,这个活动不是玩一玩或体验一下。”层层选拔之后,小建筑队锁定了36名儿童,年龄在6岁到12岁之间。
让小孩盖房子,没有经验可借鉴。辰风查遍国内外资料,试图从经验中判断可能性,但绝大部分案例都是父母在家做个狗屋、树屋,孩子仅跟着参与,完全没有群体性操作的案例。
孩子们坐进大学教室,听穆威上建筑课。孩子们在课堂上画图、做手工,家长们都被赶到了一边。“他们真的行吗?”家长担忧时,金库、生蛋房、蜂窝、跳水板,孩子们已经像模像样地做起了模型。孩子们设计的房屋,充满奇思妙想,穆威从中提炼出最棒的创意,加以延伸、变化,再引导孩子们完成最终的创作。
“快看,我们的房子长在天空,以后会越长越高,就像我们一样,就叫它‘天空之城吧。”“天空之城”的设计图,底部是特殊设计过的倒金字塔形结构,以此来让房子悬浮在空中,其余部分则长在竹林之上。竹子长大,房子也会随着“长大”,而造型的设计、高度都由孩子们决定。
“能让他们自行解决的,绝不干涉。”和水泥、抬木头、搭支架,“建造过程相当艰苦,经常一干就是八小时,接近孩子们的体能极限。”孩子们没有专业的几何知识,穆威便带着他们光着脚丫借助绳子丈量面积;不会和水泥,就一遍遍练习……几乎每个孩子的手上都布满血泡,浑身上下都是泥巴。全程没有一个孩子放弃,甚至有小朋友成了“小专家”。武汉光谷文明实验学校二年级学生孙晨亮讲起建房经头头是道:“和水泥要讲究水泥、沙和水的比例,搅拌要均匀……”砌墙的张雅文,则提炼出了“一块砖、一铲灰、一齐揉”的技巧。
辰风和穆威从不对孩子设限,让他们发挥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从上课,到设计、落成,三个月的周末,风雨无阻。“天空之城”落成典礼上,孩子们戴着安全帽,向天空抛图纸,辰风和穆威忍不住感慨:“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毕业礼。”
房子要浇水、还能长个子……迅速吸引了无数的参观者,勾起了无数人造房子的梦想。2014年,这个里程碑式的实验建筑作品,获得了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中国建筑奖,创造了国际上首个儿童群体自主设计建造的案例。
编织树上的房屋
“天空之城”活动受到华中科技大学的支持,辰风和穆威决定带孩子们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附近的一片茂密樟树林里,进行第二次建造。不能用人工结构建造,还得把树林有效利用起來,建什么?不知道。用什么材料?不知道。图纸?没有。面对三缄其口的辰风和穆威,孩子们开始尝试自己去创造。
“要测量树与树之间的距离,不会测量的方法,怎么办?”孩子们很快研发出了七种测量方式。其中一种,就是用绳子。他们把绳子肆意缠绕的同时,丝房的设计念头迸发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蚕宝宝、蜘蛛一样编织房子呢?”
木板做底,钢丝固定,墙壁就是密密缠绕的白色尼龙绳,整个主体离地1米多,最高达到8米。孩子们拿着绳子、锯子、电钻……将锯好的竹子绑在树干上,防止樟树林被钢丝弄伤;担心弄错顺序,就拿笔标注记号;为方便从下到上传递东西,孩子们用绳子绑着安全帽,变成“吊篮”来回运输……上一秒父母们还在担心,下一秒孩子们已经找到解决办法。
两个月,辰风和穆威带着孩子们用了4.7万米长的绳子,在树上缠绕出多种不同的空间。每个丝房中都有孩子们的小心思,索道、小舞台,以及可以互相攀爬的暗梯。参观日人来人往,孩子们和父母穿梭其中,兴奋不已。英国著名建筑理论家彼德·琼斯更是赞不绝口,他用“伟大”给了这件作品最高的评价。
在建造房子前,辰风和穆威没有预设结果,但意外收获了很多,丝房最终也获得了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中国建筑奖。2017年年初,这帮孩子被请到清华大学,与一群建筑师站在一起,获得了这项殊荣。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得知丝房的创作过程,特意来武汉拍摄了一部专题纪录片。
不图名利,辰风和穆威只是想把对孩子成长的思考传递给更多人。2017年5月,创办八年的拉图尔社区把家安在了武汉严西湖之畔的花山,辰风和穆威带着这群小建筑师在山谷中建了13座精灵屋。2018年夏天,他们被邀访问法国萨莫兰德艺术中心,与法国小朋友一起造房子。辰风和穆威说:“这种自然而然的教育方式,我们一定会坚持传播下去。”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