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农业气象学的成就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2018-01-09 11:08侯俊岭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古代气象学我国

侯俊岭

摘 要:中国古代是个农业气象发达的国家,气象学一直为农学家所重视。古代的主要农书中都有气象学的内容, 本文中笔者详细叙述了我国古代农业气象学的成就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希望能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我国;古代;农业;气象学;成就;生产;应用

一、物候学

中国历史上一贯注意农业生产必须按季节进行,特别强调时间性。早在《吕氏春秋·审时》中就提出“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必须准确掌握农时,“先时”或“后时”都要影响收成。通过长期观察、实践我国人民总结出一套有实际价值的规律,形成了物候学。一般被认为西周初期成书的《诗经·幽风》,其中就有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物候记录,如“四月秀萎,五月鸣绸”、“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共七个月的自然现象与农事活动。

我国的物候知识到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如《管子·臣乘马》篇说:“日至六十日而阳冻释,七十五日而阴冻释。阴冻释而艺樱,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内耳也。”所谓“日至”是指“日南至”就是从直观上看太阳到最南的那一天。也就是冬至。过六十天,相当于雨水节,过七十五天,相当于惊蛰节,这时阴处的土壤也已化冻,农事就要在二十五天内完毕。这时二十四节气大体已经形成,因此物候与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就成为时间准确、规律性强的较系统的物候知识。因为二十四节气不是按阴阳历的月分安排的,而是按回归年的周期安排的,所以每个节气在一年中的位置固定不变。

《夏小正》是历史上第一部物候专著,全书虽只有463字、篇幅极短,但却包括了全年的物候,由正月到十二月,按春、夏、秋、冬排列,每月的物候具已载入,从汉代以来,出现了一些专讲农时的书,如汉崔皇的《四民月令》,唐韩鄂的《四时纂要》,元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等,都具有物候历的性质。

二、古代的气象观测与预报

古人在物候方面总结出许多物候预报农时的指标,常用的是候鸟或某种最先发芽出土的植物。我国古代在气象观测和预报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成就,在保证农业生产方面起过重要作用。由于气象包括的内容很广,因此观测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观察自然物;一是通过仪器进行测定。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掌握了测定大气湿度的方法,就是利用某种由于大气湿度的变化而变形、变音或变重的物质反过来测定大气湿度,如木炭、琴弦、皮革、草木灰等都是可用的。

东汉初期哲学家王充(公元27一79)在所著《論衡·变动篇》对风雨的预报有一段记述。他说:“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矣。故天且雨,缕蚁徙、蛆闯出,琴弦缓,固疾发,此物为天所动之验也。故天且风,巢居之虫动;且雨,穴处之物扰;风雨之气感虫物也。”这都是长期实际观察的记录,很有价值,。至迟在东汉,封建政府己有全国各地方向中央报告降雨量的规定。1247年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完成的重要著作《数书九章》中有四道题是计算降水量的。从汉代以来历代在全国范围内测定降水量,无疑是直接为农业服务的。

据《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七卷记载,温度计、百叶箱、日照计、气压计、温度计、信风计、风力计、量雨器等,可以说已比较齐全。我国对于气象学的研究,也于此时开始,进展较快的时期是辛亥革命初期。我国自设气象台始于民国元年,是年在北京建立中央观象台,计划有气象一科,因当时经费短缺,未能立即着手进行。第二年春天才由蒋丙然筹划气象科,当时只有一空盒气压计,最高低温度计三种自记计,并目制一个雨量计和英国式百叶箱,增购一个毛发湿度计。每日观测三次,立簿记载。这就是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始。

三、气象灾害的防治

气象灾害是经常发生的农业灾害之一,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水、早、风、霜等等灾害莫不在内。从农业开始时起,人们就必须向气象灾害进行斗争,特别是水、旱灾害占重要地位。

1.拉绳去霜露。贾思舞《齐民要术》卷一引《祀胜之书》说:“植禾,夏至后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时,令两人持长索,相对,各持一端,以概禾中,去霜露。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谷不伤矣。”这里所说的“霜”,也有可能是冻露,如不设法从尚未成熟的庄稼上去掉就要伤害庄稼,此处所讲的去霜露法是在天亮前两人在庄稼上部平拉绳索将霜露打掉。

2.拉吊撇麻去雾。元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卷上说:“防露伤麦:但有沙雾,用檬麻散,经长绳上,侵晨,令两人对持其绳,于麦上牵拽,抹去沙雾,则不伤麦。” 将绳拉直后撒麻就下垂到麦子上,绳从麦上拉过,吊着的释麻便抹去麦上的沙雾。

3.拴辙绳防雾伤。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卷下,又记载说:“枣熟著雾则多损,用黔绳散经于树枝上,则可辟雾气,或用楷秆于树上四散经缚亦得。”这是把粉麻绳或楷秆散经在树枝上,用以防雾伤。

4.对种子的处理。《把胜之书》说:“当种麦,若天旱无雨泽,则薄渍麦种以醉浆并蚕矢(屎)。夜半渍,向晨速投之,令于白露俱下。醉浆令麦耐旱,蚕矢令麦忍寒。”醉浆带有粘性,包着麦种,可防止迅速干燥;而蚕屎是发暖的,在其发酵过程中产生热量,无疑起防寒的作用。

5.烟熏防霜。早春或晚秋,往往因霜招致灾害,其防治方法上面已介绍过拉绳法,这里再谈烟熏法。据《齐民要术》卷四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温;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用来防止霜灾是很好的办法。

6.种强苗避风霜。在山地一般说容易受霜灾,同时风的侵袭也比平地为甚。因此在山地里种的庄稼最好是选择那些苗体比较强壮的。《农政全书》说:“山田宜种强苗,以避风霜,”就是这个意思。

7.人工防雹。雹来得快,降落面积小,但往往为害较大,御防或消除很难,然而我国人起下雨之时,一一奏报。见有京师于是日内起西北风,而山东于是日内起东南风者。”这构成了最初的气象观测网,对于农业大有好处。

8.小气候。小气候是指小范围内的特殊气候,它是由于地表面的某种不均匀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造成的。例如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西山就是小气候区,这是现在人们都知道的,不过这现象早就被人们所发现。

9.抢收。成熟的庄稼如不及时收获,眼看到手的东西,就可能由于气象灾害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抢收可以避免气象灾害。

10、桑栽防冻。据王祯《农书》卷五记载:“大抵春时及寒月,必于天气晴朗己午时,籍其阳和。如其栽子已出元土,忽变天寒风雨,即以热汤调泥培之。暑月则必待晚凉,仍预于园中,稀种麻麦为荫……”。

四、结语

我国古代人民通过长期观察和总结,找到了天气变化的一些前兆和规律性,在古代气象学不发达的情况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农业气象学,保证我国农业的丰收和不断增产。

参考文献:

[1]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年第二期。第168一189页.

[2]竺可侦、宛敏渭:《物候学》,科学出版社。1975.

[3]王锦光、洪震裹:《我国古代对大气湿度的测定法》、《科学史集刊》。第九期(1966)。第20一23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代气象学我国
黑龙江省气象学会举办2020年防雷技术个人能力认定考试
出人意料的气象学结论
问天人——记中国气象学泰斗叶笃正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MOOC发展的思考
大气科学(气象学)